众所周知,Go在Web领域有很多应用,不少公司拿Go来写一些接口,不仅在安全性可靠性上面有优势,而且得益于Go强大的协程机制,性能也很高,但是Go至今仍然缺乏一个全栈的Web框架。
或者说,并不是缺乏,因为也一直有各种Web框架诞生,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框架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及,没有一个框架能达到Java界的Spring,或者PHP界的Laravel那种程度。
在我看来,一个Web框架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路由
- 日志
- 数据库|ORM
- 配置管理
- 控制器
- 中间件
- 鉴权
其实这些组件单独拎出来都有很多知名的项目,但是组合到一起的并不多,比如Gin这个框架,非常优秀,但是缺少配置、数据库的组件,它只包括一个核心的Web模块,也有一些框架虽然包括了这些组件,但是过于复杂了,也许你并不需要这些功能。
这个项目就是一个基于Gin框架封装的脚手架工具,在Gin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日志、ORM、配置等模块,其实只是把一些开源的组件拼了一下,便于用Go快速开发一些Web API,使用以下开源组件:
- github.com/gin-gonic/gin
- gorm.io/gorm
- go.uber.org/zap
- github.com/go-playground/validator/v10
- github.com/go-redis/redis
项目主打的就是一个简单易用,快速上手,如果你觉得哪里不合适,自己改一改就行了,包含了一个文章增删改查等功能的 Restful API 应用,如果你喜欢Gin框架,不妨参考一下!
主要包含以下API:
METHOD | URI | DESCRIPTION |
---|---|---|
GET | / | 默认首页 |
GET | /api/v1/articles | 文章列表 |
POST | /api/v1/articles | 发布文章 |
GET | /api/v1/articles/:id | 文章详情 |
PUT | /api/v1/articles/:id | 修改文章 |
DELETE | /api/v1/articles/:id | 删除文章 |
GET | /api/v1/articles/:id/comments | 查看文章评论 |
POST | /api/v1/articles/:id/comments | 添加文章评论 |
之前有一版是借鉴了著名Go开源项目 Grafana 的设计,使用了依赖注入机制,但是感觉过于复杂,不容易理解和使用,所以又改了。
本着简单易用易修改的原则,采用了包全局变量的方式初始化配置、日志、DB连接,项目目录如下:
├── config //配置
├── controller //控制器
├── log //日志
├── middleware //中间件
├── model //数据表模型
├── router //路由
├── service //服务
└── util //工具函数
在 main.go
里面依次显示初始化各个组件,清晰明了,简单易懂。
往往框架启动第一件事就是加载配置,Go的配置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最简单的JSON,但是JSON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注释,其次每增加一个配置就需要在结构体上面增加成员变量,也很麻烦。
我这里使用了ini作为配置文件格式,采用第三方库gopkg.in/ini.v1来解析。
项目对这三方库的对象进行了简单包装,方便后续扩展,提供了一个Get()方法给外部调用,具体的用法可以参考库的文档。
var cfg *App
func Get() *App {
return cfg
}
type App struct {
Env string
HttpPort string
LogFile string
LogConsole bool
LogLevel string
*ini.File
}
另外,推荐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配置,比如app_dev.ini就是开发配置,可以通过-conf指定配置文件,默认会使用app.ini配置。
日志这块最大的改变就是实现了全链路日志,方便问题排查,采用了第三方库zap log,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封装。
var zapLogger *zap.Logger
type Logger struct {
context.Context
*zap.Logger
}
// WithCtx 带请求上下文的Logger,可以记录一些额外信息,比如traceId
func WithCtx(ctx context.Context) *Logger {
return &Logger{ctx, zapLogger}
}
还有一个就是实现了gorm的的sql日志,把sql日志也加上了traceId,为了实现链路日志,需要在记录日志的时候传入context对象,另外在控制器到模型层之间的调用也需要显示的传递context对象。
这块就是采用了第三方库gorm,具体用法可以参考其官方文档,这里面比较大的改动就是对日志的接口的实现,把sql日志记录下来了,详细可以看一下gorm_logger.go文件。
在配置里面支持多个数据库切换。
var connPool = make(map[string]*gorm.DB)
// NewOrm 默认返回default数据库连接
func NewOrm(ctx context.Context, dbName ...string) *gorm.DB {
conn := connPool["default"]
if len(dbName) > 0 {
if cn, ok := connPool[dbName[0]]; ok {
conn = cn
}
}
return conn.WithContext(ctx)
}
中间件这块添加了2个默认的,一个是增加链接日志用到的traceId,另一个记录一个访问日志,类似于Nginx的access_log,方便排查问题。
其余的话如果有需要可以自行增加。
由于接口并不涉及到视图文件,所以也不完全是MVC模型,不过我个人推荐3层结构:
controller ---> service ----> model
controller层的主要作用的对参数进行校验,项目采用了一个validation组件,通过结构体tag形式进行校验,校验通过后调用service层。
service层的主要作用是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业务逻辑处理,不过很多增删改查接口逻辑本来就简单,这块也可以考虑去掉,直接调用model也不是不可。
model层的主要作用就是涉及数据库的操作。
这3层我都建议采用结构体成员函数的形式,然后使用全局变量初始化,这样用的时候就不用初始化了,直接调就行了,主要好处就是简单方便,当然这里注意一定不要在结构体里面存储私有数据,这样会出问题。
type articleController struct {
*Controller
*service.ArticleService
}
var ArticleController = articleController{
Controller: BaseController,
ArticleService: service.NewArticleService(),
}
// Create 添加文章
func (r articleController) Create(ctx *gin.Context) {
var param model.CreateArticleCommand
err := ctx.ShouldBindJSON(¶m)
if err != nil {
r.Failed(ctx, ParamError, translate(err))
return
}
if article, err := r.ArticleService.Create(ctx, ¶m); err != nil {
r.Failed(ctx, Failed, err.Error())
} else {
r.Success(ctx, "添加文章成功", article)
}
return
个人建议参考以下规范:
- 表名、文件夹名使用单数,比如
article、phone
- 文件夹名全部小写,多个单词的话直接相连。如
eventhandler
- 文件名小写下划线,如
article_controller.go
- 变量名驼峰,如
var userId int
,pageSize := 10
,首字母是否大写根据实际需要(是否要公开) - 结构体名驼峰,如
type userService struct
,首字母是否大写根据实际需要(是否要公开) - 函数名驼峰,如果
func getUserById()
,首字母是否大写根据实际需要(是否要公开)
其它规范建议以Goland内置标准为准,一般情况下IDE都会提示,建议遵循。
直接git clone本项目,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删除多余的控制器、模型等文件,如果有特殊需求直接修改代码即可,没有什么限制,Go的代码本来就很简单,我这里也只是给大家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