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mmit

Permalink
body-keeps-score.
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hongtaoh committed Dec 29, 2024
1 parent 66423db commit 12b8d11
Show file tree
Hide file tree
Showing 3 changed files with 56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10 changes: 10 additions & 0 deletions content/cn/blog/2024-12-25-multiverse.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10 @@
---
title: "多重宇宙"
date: 2024-12-25T23:24:10-06:00
author: "郝鸿涛"
slug: multiverse
draft: true
toc: false
tags: 思考
---
我理解
46 changes: 46 additions & 0 deletions content/cn/blog/2024-12-28-body-keeps-the-score.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46 @@
---
title: "读《身体从未忘记》"
date: 2024-12-28T22:04:04-06:00
author: "郝鸿涛"
slug: body-keeps-the-score
draft: false
toc: false
tags: 读书
---
{{< figure src="/media/cnblog/books/body-keeps-the-score.png" title="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width="400">}}

《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 Brain,Mind,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由 [Bassel van der Kolk](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ssel_van_der_Kolk) 所著。

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Bassel 于 1943 年生于荷兰。1965 年本科毕业于夏威夷大学,1970 年于芝加哥大学获医学博士 (M.D.) 学位,随后在附属于哈佛医学院的麻省心理健康中心实习。Bassel 是一位高产的学者,其[谷歌学术](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1oHBFlMAAAAJ&hl=en&oi=ao) 上的被引量超过 85k,h-index 高达 111。是个大佬。

本书出版于 2014 年,谷歌学术上的被引量目前已经超过 9k。

人们提到创伤,首先想到的是情绪和记忆。但 Bassel 的观点是,创伤最重要的是身体被「锁」住了。情绪的直接反应是身体的感觉。创伤者的突破口不在于化解情绪,而在于在身体层面化解创伤的残余。

作者提到,在美国,心理治疗和精神病治疗太过于依赖药物和机械化操作,而不管患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以及现有的治疗方法是否真的有用:

>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药物去治疗这些状况,而不去指出一些真正的问题: 这些病人努力在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他们的内在和外在资源是什么? 他们应该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 他们是否真正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他们如何在身体内建立一种充满力量、生命力和放松的感受?他们和其他人有充满活力的交流吗? 谁真正了解他们、爱他们以及关心他们? 他们在害怕孩子生病、自己生病的时候,他们能够依靠谁? 他们是某些社群中的一员吗? 他们在他们周围的人们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吗? 他们需要怎样的特定技能,才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选择? 他们有活着的目标吗? 他们擅长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非常同意。困难的地方在于,首先,不是所有的医师都有能力和患者共情。其次,医师精力有限。

我想就作者在这里提到的西方心理咨询过于依赖药物深聊一下。西方的思维是,心理和精神出了问题,那一定是脑内的化学反应不对,然后用药物去改变脑内化学反应。这在我看来完全是舍本逐末。脑内化学反应出现变化只是外因。人内心的恐惧、焦虑这种真实的痛苦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药物的作用是让患者的觉察力下降,没有能量去发病。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就是,阴谋论一点,医药公司为了利益,让人们越来越依赖抗抑郁药物。这基本上和人们对于止疼药的依赖如出一辙。

作者多次提到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问题。他多次想对标准进行修改,但是无果。看完之后我很同意,很多疾病的标准其实无法真实反应患者的真实状况。

>既然创伤的记忆真的铭刻在身体深处、在痛彻心扉的情绪中、在免疫性系统和骨骼/肌肉问题中,既然思维、大脑和身体的交流是情绪控制的康庄大道,我们的治疗思维就需要进行严肃的转变。
那用什么方法才能从身体层面化解创伤呢?作者提到了一些非传统疗法:眼动脱敏再处理 (EMDR)、家庭排列、戏剧、瑜伽、正念。这里面 EMDR 我第一次听到,感觉很神奇。

整本书读完后,我认识到,一个安全的童年成长环境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但是能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实属不易。一个正常的童年需要太多条件了:父母、亲戚、同学、老师、朋友。任何一方出现错误都可能给幼小的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这些创伤如果没法得到疗愈,患者可能一直会活在阴影中。

我们小时候根据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反应,给自己定性,比如,「我是一个糟糕的人」,之后我们就希望别人糟糕地对待我们。

书中很多人的经历我看过后非常揪心。在经历过那种境遇之后还能生活并得到疗愈,人的生命力真是顽强。

书中提到的人们在经历侵害之后,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类似的经历,让自己进入类似的情景。书中讲到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但我还是不知道人为什么会这么干。我的解释是处于愤怒和不理解。想通过一再受到伤害来宣泄对于命运的不满以及想通过这种痛苦让自己得到救赎。

安全感很重要。为什么?

>如果你没有内在的安全感,你就很难区分安全与危险。

Loading
Sorry, something went wrong. Reload?
Sorry, we cannot display this file.
Sorry, this file is invalid so it cannot be displayed.

0 comments on commit 12b8d11

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