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fix(routes/utgd): fix not render full text #18333

Merged
merged 1 commit into from
Feb 11, 2025
Merged

Conversation

cscnk52
Copy link
Contributor

@cscnk52 cscnk52 commented Feb 11, 2025

Involved Issue / 该 PR 相关 Issue

Close #

Example for the Proposed Route(s) / 路由地址示例

/utgd/timeline

New RSS Route Checklist / 新 RSS 路由检查表

  • New Route / 新的路由
  • Anti-bot or rate limit / 反爬/频率限制
    • If yes, do your code reflect this sign? / 如果有, 是否有对应的措施?
  • Date and time / 日期和时间
    • Parsed / 可以解析
    • Correct time zone / 时区正确
  • New package added / 添加了新的包
  • Puppeteer

Note / 说明

@github-actions github-actions bot added Route Auto: Route Test Complete Auto route test has finished on given PR labels Feb 11, 2025
Copy link
Contributor

Successfully generated as following:

http://localhost:1200/utgd/timeline - Success ✔️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ss xmlns:atom="http://www.w3.org/2005/Atom" version="2.0">
  <channel>
    <title>UNTAG</title>
    <link>https://utgd.net</link>
    <atom:link href="http://localhost:1200/utgd/timeline" rel="self" type="application/rss+xml"></atom:link>
    <description>UNTAG - Powered by RSSHub</description>
    <generator>RSSHub</generator>
    <webMaster>[email protected] (RSSHub)</webMaster>
    <language>en</language>
    <lastBuildDate>Tue, 11 Feb 2025 13:23:51 GMT</lastBuildDate>
    <ttl>5</ttl>
    <item>
      <title>Shift-Z:键盘上的超级启动按键</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banner_shiftZ.jp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据说二十六个字母的组合,就足够走到宇宙热寂,更何况是加上更多符号和修饰键的键盘。但理论归理论,实际上顺手的快捷键键位不过百十来种,这尚且需要一些练习,难度或许不亚于掌握平均律乐器常用的几个大调。&lt;/p&gt;
        &lt;p&gt;种种组合中,又有一些键位地位特殊,因其容易按下,被用于一键启动最重要或频繁的功能,例如通过 &lt;code&gt;⌘Command&lt;/code&gt; 键快速发送文件给启动器[^1]、按一下 &lt;code&gt;fn&lt;/code&gt; 键切换输入法或紧急按下老板键(boss key)以隐藏屏幕上的不当内容。电商网站上甚至有人在兜售酷似核弹发射按钮的外置按键,并且可编程,以便你绑定任何功能。&lt;/p&gt;
        &lt;p&gt;但偶尔,也有一些未被开发的键位,就像未被人注意到的低垂果实,&lt;code&gt;⇧Shift-Z&lt;/code&gt; 就是其中一项。前段时间,我在 ProductHunt 上看到一个鼠标增强工具 &lt;a href=&quot;https://www.pie-menu.com/&quot;&gt;Pie Menu&lt;/a&gt;,软件本身似乎不那么有趣(非常抱歉),但是其触发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按住 &lt;code&gt;⇧Shift-Z&lt;/code&gt;&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816110059.gif&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Pie Menu 通过按住 ⇧Shift-Z 触发&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我忽然意识到,这个键位组合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超级启动按键,熟悉之后,满足了我对超级按键的多数设想:&lt;/p&gt;
        &lt;ol&gt;
        &lt;li&gt;方便记忆,方便单手按下,最好键位还靠近键盘主区域,不需要把手移动到键盘四角;&lt;/li&gt;
        &lt;li&gt;不至于随手就会误触;&lt;/li&gt;
        &lt;li&gt;不能干扰日常操作,即便有干扰,也要尽可能小。&lt;/li&gt;
        &lt;/ol&gt;
        &lt;p&gt;很可惜,这组并不过分条件已经搭成了不可能三角,就好像购买电动工具,不能指望它操作方便、功率惊人同时又不会误伤小朋友(这至今为止都是一个重要的工业设计问题)。而相比种种方案——包括外置小键盘或按钮——&lt;code&gt;⇧Shift-Z&lt;/code&gt; 尽可能拟合了前述不可能三角。而且,这是极少数所涉按键紧紧相邻的组合,在主观上完全可以将两颗按键视作一个,当作一颗超大号按钮。&lt;/p&gt;
        &lt;p&gt;注意:如果你不介意牺牲输入大写英文字母 &lt;code&gt;Z&lt;/code&gt; 的正常姿势,那么单击 &lt;code&gt;⇧Shift-Z&lt;/code&gt; 就很理想;即便有所顾虑,退而求诸双击 &lt;code&gt;⇧Shift-Z&lt;/code&gt; 也未尝不可。&lt;/p&gt;
        &lt;p&gt;——只不过,Pie Menu 的键位设计只用于触发其自身功能,我们得找个办法实现单击或双击 &lt;code&gt;⇧Shift-Z&lt;/code&gt;。一旦谈及键盘自动化,方向呼之欲出:Keyboard Maestro。&lt;/p&gt;
        &lt;p&gt;碰巧,前几周 Apus 发了一篇&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20852/&quot;&gt;《让 macOS 一键进入全键盘模式:围绕 Homerow 的实践》&lt;/a&gt;,虽说向他推荐 Homerow 的人正是在下,但长久以来我也苦于没有顺手的触发方式,而 Apus 的方案尚需配置 Karabiner-Elements,我虽感兴趣,却又犯懒。&lt;/p&gt;
        &lt;p&gt;而遇到 &lt;code&gt;⇧Shift-Z&lt;/code&gt;,更适合吾辈懒人的方法就有了:用 Keyboard Maestro 检测此键位,并通过它触发 Homerow 的全键盘模式——当然,你可以换成任何其他的常用功能。就 Homerow 而言,需要先在其内部设置中绑定一个快捷键作为桥梁,为避免误触,建议可能设得复杂难按,我选的是 &lt;code&gt;⇧Shift-⌃Control-⌥Option-⌘Command-Space&lt;/code&gt;&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816111911.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Homerow 的设置&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接着,在 Keyboard Maestro 中新设一个动作,将触发方式设置为“This USB device key”,具体监控 &lt;code&gt;Z&lt;/code&gt; 键是否搭配 &lt;code&gt;⇧Shift&lt;/code&gt; 键一同按下。若担心影响日常输入大写字母 &lt;code&gt;Z&lt;/code&gt;[^2],可设为双击(tapped twice),输入单个字母时不至于触发动作。具体操作部分,则是模拟触发 Homerow 全键盘模式的快捷键,方才像键盘布局一样刻意为难人的键位设计,交予 Keyboard Maestro 后则不会有任何操作难度。&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816112025.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Keyboard Maestro 步骤&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现在,尝试按动 &lt;code&gt;⇧Shift-Z&lt;/code&gt;,旋能进入 Homerow 的全键盘模式,而此按键设计本身又贴近键盘中央区域,前后操作连贯。&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816112552.gif&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通过超级按键快速进入全键盘模式&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Homerow 固然小众,但本文的 Keyboard Maestro 动作也并非专为其设计,只需更换具体操作,几乎可以将 &lt;code&gt;⇧Shift-Z&lt;/code&gt; 作为任何功能的开关。&lt;/p&gt;
        &lt;p&gt;🛍 我撰写的付费栏目《Keyboard Maestro 进阶指引(增订版)》正在 UNTAG 售卖,详解 Keyboard Maestro Macro 高级设计思路,欢迎选购:&lt;a href=&quot;https://utgd.net/product/16&quot;&gt;付费内容链接&lt;/a&gt;&lt;/p&gt;
        &lt;figure style=&quot;max-width: 500px; margin: 0 auto; text-align: center&quot;&gt;&lt;a href=&quot;https://utgd.net/product/16&quot;&gt;&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815200105.jpeg&quot; alt=&quot;Keyboard Maestro 进阶指引&quot; style=&quot;max-width: 60%; height: auto;align:center&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a&gt;&lt;figcaption&gt;Keyboard Maestro 进阶指引&lt;/figcaption&gt;&lt;/figure&gt;
        &lt;p&gt;[^1]: LaunchBar 设计如此,Alfred 在后来的更新中也引入类似机制。&lt;/p&gt;
        &lt;p&gt;[^2]: 严格来说,此触发方式本身不会影响输入大写字母,因为 USB device key 只是检测按键,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快捷键,不会覆盖原操作。例言之,如果你设置了快捷键(hotkey)触发方式 &lt;code&gt;⌘Command-C&lt;/code&gt;,系统自带的复制操作就无法使用;但若是 USB device key 触发方式,即便要监测的还是 &lt;code&gt;⌘Command-C&lt;/code&gt;,却不会影响正常复制。&lt;/p&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52</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52</guid>
      <pubDate>Tue, 11 Feb 2025 10:00:00 GMT</pubDate>
      <category>方法</category>
      <category>Keyboard Maestro</category>
      <category>疑难杂症</category>
      <category>输入法</category>
    </item>
    <item>
      <title>念念不忘:纸质笔记本作为长期思考的媒介</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banner_f9d0b1ca.jp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br&gt;UNTAG Premium &lt;p&gt;在评价现代建筑摄影时,不止一位大师对其嗤之以鼻:建筑摄影是“在搬进去前一天拍下的”,抽去时间,未经使用,未经检验。&lt;/p&gt;
        &lt;p&gt;何止建筑,如今,在几乎每个你能想到的领域,时间都被当作首先需要去除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料理喜用科技狠活,而非文火慢炖;越来越多的食材狂嗑激素,毫无风味;而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竟&lt;a href=&quot;https://darioamodei.com/machines-of-loving-grace&quot;&gt;有狂人认为可以将100年的生物学历程压缩到5年&lt;/a&gt;,此君恐怕忘了临床实验的时间都不止这个数。&lt;/p&gt;
        &lt;p&gt;但我们是否想过,矛头也可以指向自身?在实践笔记时,我们也往往忽略了时间维度。前述批评并不冤枉,纵然很多人都积攒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笔记,但它们更像是流水帐,或者&lt;a href=&quot;https://forum.zettelkasten.de/discussion/3094/what-am-i-doing-wrong-or-am-i-just-not-the-right-person-for-the-method&quot;&gt;松鼠症患者的纪念碑&lt;/a&gt;。2020年前后卡片笔记和双向链接在中文世界翕然成风,多少是因为触及了信息回溯的痛点。&lt;/p&gt;
        &lt;p&gt;但,传统的卡片笔记远远不够。毕竟,它们的大背景恰恰是“信息管理”或“知识管理”,这意味着你的记忆可能变好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能变多了,甚至考试成绩也可能提高了,但是,除此以外,笔记解决了你的&lt;strong&gt;哪些问题&lt;/strong&gt;?断层生焉:多数人记笔记,根本不是&lt;strong&gt;从问题出发&lt;/strong&gt;的,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跨度内,他们也没有长期关注的问题清单——最多可能是一个模糊的话题,比如生活、养猫、育儿——如果连长期问题都没有,那就谈不上解决问题,偶尔解决一些琐事,那也只是像一个购买了几箱五金工具的中年男人,破天荒逮到机会修好了一个灯泡或者补上了一截水管。&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1118095353.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纸笔笔记可写字、可画图、可贴便签&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h2&gt;哪些长期问题值得关注&lt;/h2&gt;
        &lt;p&gt;你能想到的所有笔记软件都不鼓励关注问题,原因很简单,它们都基于“Inbox zero”的设计哲学,而问题是要被消灭的对象。但真实世界偏偏与这种用户体验为王的设计相反,你要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自以为问题已经被清空。&lt;/p&gt;
        &lt;p&gt;如下几类长期问题,更是为绝大多数笔记软件所不敢想象。&lt;/p&gt;
        &lt;h3&gt;没有预先承诺的问题(主观问题)&lt;/h3&gt;
        &lt;p&gt;首先是无论如何都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问题,而且&lt;strong&gt;没有预先承诺&lt;/strong&gt;。最讽刺的是在于,这些问题的生命周期往往长于软件的评价寿命。当然,拿到大学文凭之类的事项也需要时间,但本文并不关心,毕竟,文凭(起码是本科文凭)、你应当掌握的词汇量或不得不取得的执业证书都有一个时间阈值,相对的,本文关心哪些连何时会被解决乃至有无可能被解决都尚不明朗的问题,例如:&lt;/p&gt;
        &lt;ul&gt;
        &lt;li&gt;需要摸索方法和长期练习的问题,比如提升打字速度与正确率。你可能需要研究不同的输入法,最后深入输入方案,可能还要摸索一下不同的码表乃至定制自己专用的键盘,搞不好还会一脚踩进古汉语或印刷电路板的大坑。&lt;/li&gt;
        &lt;li&gt;需要大量背景知识、尤其是跨领域知识的问题,比如读懂《尤里西斯》。你可能要阅读大量基督教文学作品、学者的诠释以及后世致敬乔伊斯的小说。再如&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4991&quot;&gt;发明一款免费无限使用的对照翻译工具&lt;/a&gt;,可能需要具备 HTML、Javascript 和常用脚本语言等硬知识,并且对翻译工作有一定理解,不用说,还得掌握至少一门以上的外语。&lt;/li&gt;
        &lt;li&gt;掌握某个特定的工具,例如 Vim、Notion 或 Obsidian。这类问题必须变形后才谈得上解决与否,你最后会得到“用 Vim 的快捷键浏览网页”“用 Notion 管理团队资料”和“用 Obsidian 写影评”等更加实际的问题,然后你发现,掌握工具本身是个蠢问题(除非你的志向在于成为某某工具大师,然后开班收钱)。&lt;/li&gt;
        &lt;li&gt;……&lt;/li&gt;
        &lt;/ul&gt;
        &lt;p&gt;上述种种问题……&lt;/p&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51</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51</guid>
      <pubDate>Mon, 10 Feb 2025 10:00:00 GMT</pubDate>
      <category>UNTAG Premium</category>
      <category>观点</category>
      <category>低技术</category>
      <category>笔记</category>
      <category>降低思维负荷</category>
    </item>
    <item>
      <title>研究:45 分钟的努力自控让人易怒</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45_%E5%88%86%E9%92%9F%E7%9A%84%E9%AB%98%E5%BC%BA%E5%BA%A6%E4%BB%BB%E5%8A%A1%E4%BC%9A%E8%AE%A9%E5%A4%A7%E8%84%91%E6%89%93%E7%9E%8C%E7%9D%A1%E8%BF%98%E4%BC%9A%E8%AE%A9%E4%BA%BA%E6%98%93%E6%80%92.pn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04213121&quot;&gt;🔗 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你有没有发现,当你连续努力克制自己很长时间之后,突然觉得脑子像要打瞌睡,情绪也开始有点暴躁?&lt;/p&gt;
        &lt;p&gt;没有发现的话以后注意一下。&lt;/p&gt;
        &lt;p&gt;最近有项 &lt;a href=&quot;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04213121&quot;&gt;研究&lt;/a&gt; 揭示了这个现象:只要连续做 45 分钟需要自我控制的任务,大脑前额区域就会出现类似睡眠时那种低频 “打盹” 的信号,而这正好和我们在社交决策中更容易选择激进或攻击性行为有关。&lt;/p&gt;
        &lt;p&gt;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实验中分别测试了 44 人和 403 人。他们把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需要做高强度自我控制任务(我们称之为 “前额疲劳组”),另一组则做一些不需要太多自我控制的任务(“无疲劳组”)。&lt;/p&gt;
        &lt;p&gt;实验过程中,研究者通过高密度 EEG 记录大脑活动,发现那些长时间进行自我控制的朋友们,在任务后大脑前额区域,特别是左下额回和右中颞叶,明显出现了 1 到 4 赫兹的 δ 波增加。我们大脑的这些区域确实进入了一种类似打瞌睡的状态。&lt;/p&gt;
        &lt;p&gt;不仅如此,研究还安排了多种经济博弈任务来看看这种 “疲劳状态” 会不会让大家在决策时变得更冲动。比如在一个叫做鹰鸽博弈的任务中,平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喜欢选择 “鸽派”—— 也就是和平合作,但在经历了 45 分钟高强度自我控制后,这个比例从无疲劳组的 86% 骤降到前额疲劳组的 41%,从温和变成了 “好斗派”。&lt;/p&gt;
        &lt;p&gt;而在另一个公共物品博弈中,虽然总的惩罚次数没啥大变化,但选择惩罚方式上,原本倾向于保护合作、维护公共利益的 “亲社会惩罚” 大幅减少,反而是那种出于报复心情的惩罚明显增多。&lt;/p&gt;
        &lt;p&gt;研究者认为,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我们连续用力自控时,大脑会局部出现 “打瞌睡” 现象,从而削弱了它对情绪和决策的控制能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你感觉累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冲动甚至有些攻击性的决定。&lt;/p&gt;
        &lt;p&gt;研究里用的 45 分钟任务时长,比以往那些只要 10 分钟的实验长多了,所以能更明显地看到这种大脑 “疲劳” 的信号。虽然在自我感觉上,参与者并没有觉得特别累或情绪有大变化,但 EEG 记录的数据却很清楚地显示出前额皮质在悄然 “打盹”。&lt;/p&gt;
        &lt;p&gt;这项研究不仅为解释自我控制耗尽的现象提供了新的神经生理依据,也为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情绪失控会突然爆发提供了科学证据。&lt;/p&gt;
        &lt;p&gt;研究结果还暗示,可能正是以往那些实验任务时间太短,没有足够诱发大脑的局部疲劳,所以效果总是参差不齐。如今,通过延长任务时长,研究者成功捕捉到了这种大脑 “打瞌睡” 与决策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lt;/p&gt;
        &lt;p&gt;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用科学数据告诉我们:&lt;strong&gt;长时间的自我控制不仅会让我们的意志力耗尽,更会在大脑里留下 “类似打瞌睡” 的痕迹,而这种状态会让我们在面对社交决策时,更容易选择那些激进、甚至带有报复性的行为。&lt;/strong&gt; 这一发现无疑会引起大家对日常生活中自我控制与决策行为之间关系的新讨论,也为如何调整日常任务安排以保持最佳状态提供了一些启发。&lt;/p&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55</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55</guid>
      <pubDate>Mon, 10 Feb 2025 02:00:00 GMT</pubDate>
      <category>每周消息</category>
      <category>健康</category>
      <category>生活</category>
    </item>
    <item>
      <title>如何在 Mac 电脑上安装官方 DeepSeek 客户端</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banner_deepseek_safari.jpe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这篇文章原本不应该由我来写,但令我惊讶的是,截至动笔(20250206),中文互联网上竟然搜不到在 Mac 上安装 DeepSeek 客户端的方法,英文社区中也仅有一两个视频指出正确路径。这其实是一次极好的反思机会,暴露了绝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何其粗浅乃至错漏摆出,而一众媒体和博主又如何借此浑水摸鱼。&lt;/p&gt;
        &lt;p&gt;问题:鉴于目前 DeepSeek 尚未发布 macOS 版本,且 iOS 客户端暂不支持安装至 Mac 电脑,如何在 Mac 上安装 DeepSeek 客户端?&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206173214.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Mac 电脑不能直接安装 DeepSeek 客户端&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你搜索到的东西,几乎全在炫耀如何于本地部署 DeepSeek,但能够装在普通人电脑上的,只是“青春版”,根本无法与官方服务相提并论。这有点像“在家复刻某某连锁快餐店炸鸡翅”的短视频,看着热闹,但要么没有人复刻成功,要么复刻成本远远大过按商品原价。&lt;/p&gt;
        &lt;p&gt;搞不清楚“部署”和“安装”,也不知道各个版本的 DeepSeek 模型有何区别,这是关于 DeepSeek 乃至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的第一个&lt;strong&gt;元问题&lt;/strong&gt;。我对那些自诩要超越 DeepSeek 或 OpenAI 的人毫无兴趣——他们早干嘛去了——就普通用户而言,官方服务效果显然更好,毕竟模型大小都不在一个级别。吹本地部署,其实是&lt;a href=&quot;https://www.appinn.com/deepseek-r1-self/&quot;&gt;自欺欺人&lt;/a&gt;&lt;/p&gt;
        &lt;p&gt;既然横竖是联网服务,那么,其实正式客户端和网页程序(这里的实现方式是 PWA)并无多大差异,而 DeepSeek 也支持 PWA,事情着实简单。先用浏览器进入 DeepSeek 官网,然后找到顶部菜单栏中的“Add to Dock”,旋可在 Dock 中创建一个 DeepSeek 客户端。*&lt;/p&gt;
        &lt;p&gt;&lt;del&gt;*但是,这个客户端并不能通过 LaunchBar 等自动化工具快速启动,如果后续我认为有必要,我会再琢磨一下变通方法。&lt;/del&gt;Twitter 网友&lt;a href=&quot;https://x.com/AlbionChuang/status/1887547405090103786&quot;&gt;提醒&lt;/a&gt;,macOS 15 以上的系统可以通过 LaunchBar 或 Alfred 等启动器工具运行本文方式安装的 DeepSeek,但我尚未升级(我还是 macOS 14),未发现这一点。&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206173205.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通过“Add to Dock”创建 PWA 客户端&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一看到实现方式竟然是 PWA,估计纯粹主义者会摆摆手,表示不屑:那不如干脆用网页版呢。这其实涉及到第二个&lt;strong&gt;元问题&lt;/strong&gt;:对于无论如何都需要联网的服务来说,客户端——即便只是 PWA——和网页有什么区别?鉴于顶级人工智能大模型都有网页版,而美国政府又喜欢在客户端上玩政治版的区域限定,确有必要回答 PWA 的价值:确保和人工智能聊天与网页浏览互不干扰。如果你也经常动不动就打开几十上百个网页,你就知道把 DeepSeek 或 ChatGPT 塞在其中有多糟糕。&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206173158.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成功添加客户端&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顺予指出,在技术上,你也可以把 DeepSeek 搜索融入 LaunchBar 等启动器,随时呼出。但考虑到提示词(prompts)通常需要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类 Spotlight 式交互节省下来的一秒钟时间,反倒无足挂齿了,我暂时也没有兴趣制作 LaunchBar 动作(以防熟悉我的读者好奇,我为什么不这么做)。&lt;/p&gt;
        &lt;p&gt;很讽刺的是,当我问 DeepSeek 关于其自身的问题时,它竟然要求我去看用户文档,我再次询问时,它不耐烦地攻击我,辱骂我“没有看上一条回答”。很可惜,我第一次注册时在手机上使用了 Apple 隐私邮箱,登录即注册,没有留密码,导致在电脑上无法登录,只好删号重来,前述精彩纷呈的对话也没有截图,下图是我再次尝试时得到的结果,这次没有骂我,但还是让我看文档。像极了很多不说人话的中文社区。&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206173145.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DeepSeek 也会不说人话,甩锅给文档&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考虑到充斥着整个互联网的误会和恶意,DeepSeek 有这番表现也在意料之中,只不过比 ChatGPT 更“中文互联网”一点。&lt;a href=&quot;https://www.wired.com/2014/10/a-spreadsheet-way-of-knowledge/&quot;&gt;垃圾进,垃圾出,而且垃圾还会直接污染模型&lt;/a&gt;,这是最后一个&lt;strong&gt;元问题&lt;/strong&gt;。我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鼓吹 DeepSeek(包括文心一言团队的朋友),但垃圾内容,不应被忽视。&lt;/p&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53</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53</guid>
      <pubDate>Thu, 06 Feb 2025 10:00:00 GMT</pubDate>
      <category>方法</category>
      <category>观点</category>
      <category>AI</category>
      <category>Safari</category>
    </item>
    <item>
      <title>哪里不会点哪里:Shortcuts 自制音频视频时间戳跳转工具</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banner_sheet.jp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br&gt;UNTAG Premium &lt;p&gt;支持 URL Scheme 的自动化工具拥有&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20166/&quot;&gt;无限可能&lt;/a&gt;。在&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8395&quot;&gt;《如何用 Keyboard Maestro 边看视频边做笔记》&lt;/a&gt;,我为 IINA 播放器制作了一套 URL Scheme,可一键跳到视频的任一节点,方便为笔记附上出处链接。这套方案基于 Keyboard Maestro,不过在理论上,凡举支持 URL Scheme 的自动化工具都有可能变成通用跳转工具。&lt;/p&gt;
        &lt;p&gt;最近我常在休息时间练琴,需要反复听一首曲子中的特定片段,苦于来回手动拖进度条,又吃力又不准。忽然想起之前的 URL Scheme 思路,遂尝试将其移植到手机上,不久便有本文的方案。当然,练曲子只是较为冷门的用法,读者不必拘泥于此,其他需要反复聆听或观看音视频特定片段的场合,例如学外语或看演讲,也可以借鉴本文方法。&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25110258.gif&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动图演示&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lt;font color=&quot;#008000&quot;&gt;会员登录后可下载 Shortcuts 动作。&lt;/font&gt;&lt;/p&gt;
        &lt;h2&gt;动作使用&lt;/h2&gt;
        &lt;p&gt;几乎任何支持打开链接的笔记软件,均可使用本文方案,你所需的只是本文的 Shortcuts 动作、一份笔记和一段音视频。以 Drafts 为例——其在 Link Mode 下可以直接点开 URL Scheme——我创建了如下格式的笔记,用于记录简谱和难点段落的链接:&lt;/p&gt;
        &lt;pre&gt;&lt;code&gt;# 海の見える街 1=G
        (略)
        3 #12 46 5· 4 #23 57 2̇1̇ 71̇2̇ 3̇·
        shortcuts://run-shortcut?name=MusicSeek&amp;amp;input=text&amp;amp;text=63
        2̇3̇ 6· 56 3· 23 6̣ - 7̣
        (略)
        3 #12 46 5· 4 #23 57 2̇1̇ 71̇2̇ 3̇·
        shortcuts://run-shortcut?name=MusicSeek&amp;amp;input=text&amp;amp;text=177
        &lt;/code&gt;&lt;/pre&gt;
        &lt;p&gt;注意……&lt;/p&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45</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45</guid>
      <pubDate>Tue, 04 Feb 2025 10:00:00 GMT</pubDate>
      <category>方法</category>
      <category>Shortcuts</category>
      <category>URL Scheme</category>
      <category>低技术</category>
    </item>
    <item>
      <title>2024年,我用过最棒的硬件</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banner_2024_hareware.jp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硬件”是相对于软件而言的,通常指电子或数码产品,不过也可以囊括大小家电乃至电动汽车。候选者越多,背景范围越大,最后出来的榜单可能就越无聊,基本可以断定,“搭载了我们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芯片/最清晰的摄像头/最明亮的显示器”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总能够上榜。我建议撰写这些内容的编辑保存一下去年的文章,来年更新一下产品型号就能继续发文章。&lt;/p&gt;
        &lt;p&gt;——开玩笑的。相比于大平台,个人博客或小网站的硬件分享更有趣,我能够看到活生生的用户,而不是一堆形容词大杂烩。易言之,写一篇硬件的年度榜单,断不能仅仅打开购物记录,按照价格从高到低排序照着写。你得看看书桌,打开背包或手提包,或者走到厨房摸摸台面上有什么。&lt;/p&gt;
        &lt;p&gt;这样评选出来的年度最佳硬件,获奖者通常不会是时间上的新产品,而是有新用途的东西。日本设计师长冈贤明曾指出,设计不一定等于制造,发现现有产品的用途也是一种设计。类似的,年度硬件也不一定非得是今年的新产品,而是真正为生活带来新意的东西。&lt;/p&gt;
        &lt;h2&gt;搅拌机:把烹饪变成高效任务管理&lt;/h2&gt;
        &lt;p&gt;烹饪首先可以视为一种投资,花上几个小时,搞定接下来一周的晚餐,省钱、省时间还健康。至于味道,鉴于我的储备经常被同事和朋友清空,料想应该不会差。&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02161102.jpe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我在冰箱中储存了至少十几份自制预制菜&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但问题是,虽然收益大,但成本也不小,我得专门安排一个晚上的时间,通常只能是周五或周六;而一旦要加班或应酬,我就会错过“投资时机”,接下来的一个礼拜只能依靠外卖。&lt;/p&gt;
        &lt;p&gt;硬性的时间要求,是烹饪的掣肘。出于某种对明火的执着,我很抵触在厨房中使用各类电器,我甚至不用电饭锅煮饭,而是在燃气灶上使用土锅。我曾和朋友开玩笑说,我的厨房里除了电灯和抽油烟机以外,没有任何电器。&lt;/p&gt;
        &lt;p&gt;最后我还是忍不住买了一台搅拌机&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E6%88%91%E5%8D%95%E7%BA%AF%E7%94%A8%E6%90%85%E6%8B%8C%E6%9C%BA%E6%89%93%E7%A2%8E%E9%A3%9F%E6%9D%90%EF%BC%8C%E4%BE%8B%E5%A6%82%E6%84%8F%E5%A4%A7%E5%88%A9%E9%9D%A2%E4%B8%AD%E7%9A%84%E7%95%AA%E8%8C%84%E3%80%81%E5%92%96%E5%96%B1%E4%B8%AD%E7%9A%84%E8%94%AC%E8%8F%9C%E6%88%96%E8%80%85%E5%8C%97%E9%9D%9E%E7%83%A9%E9%A5%AD%E4%B8%AD%E7%9A%84%E8%BE%A3%E6%A4%92%EF%BC%8C%E4%BD%86%E6%88%91%E5%B9%B6%E4%B8%8D%E7%83%98%E7%84%99%E4%BB%BB%E4%BD%95%E9%A3%9F%E7%89%A9%EF%BC%88%E7%9D%80%E9%9C%80%E8%A6%81%E5%8C%96%E5%AD%A6%E5%AE%9E%E9%AA%8C%E7%BA%A7%E5%88%AB%E7%9A%84%E7%B2%BE%E5%BA%A6%EF%BC%89%EF%BC%8C%E5%9B%A0%E6%AD%A4%E6%9C%80%E4%BE%BF%E5%AE%9C%E7%9A%84%E6%90%85%E6%8B%8C%E6%9C%BA%E5%B0%B1%E8%B6%B3%E5%A4%9F%E7%94%A8%E3%80%82&quot;&gt;^1&lt;/a&gt;——其实,我是看了 &lt;a href=&quot;https://www.seriouseats.com/easy-italian-amercian-red-sauce-recipe&quot;&gt;Serious Eats 的食谱&lt;/a&gt;——原本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的炖煮时间,一旦预先或中途打碎食材,完全可以压缩到一个小时以内。这意味着,几乎每天晚上我都可以预制食物。你可以从任务管理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任务管理的不是直接消灭任务,而是把它们挪到合适的时间再完成;以往我只有周五或周六晚上可以动手,现在,我可以在一周中的任何一天下厨,甚至是加班的晚上。至于成本,我制作的第一批咖喱就挣回了搅拌机的全部投入(毕竟入门级搅拌机很便宜)。&lt;/p&gt;
        &lt;p&gt;顺予指出,搅拌机不仅仅可以加快烹饪速度,还能制作小批量的碎肉。例如做意大利面的肉酱,通常会同时用猪肉和牛肉,但是国内的超市很可能只卖前者,而店员一般不乐意帮你把牛肉绞碎,因为商用绞肉机起步就得是五斤十斤,这都够我连吃一个月了。&lt;/p&gt;
        &lt;p&gt;最后,放一张预制菜们回锅后的图片,证明我没有在顿顿吃烂糊糊(当然,蔬菜是现做的)。&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02161525.jp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图片中全是预制菜,花上十几分钟处理后就能上桌&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h2&gt;连续供墨打印机:回归“有纸化”阅读&lt;/h2&gt;
        &lt;p&gt;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为根本不需要的需求买单,同时还耽误真正想做的事。我几次三番试图给外婆买智能手机,但最后发现她只想要功能机(对我而言,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视频通话)。&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E6%88%91%E4%B8%8D%E6%98%AF%E5%9C%A8%E5%98%B2%E8%AE%BD%E8%80%81%E5%B9%B4%E4%BA%BA%EF%BC%8C%E5%A6%82%E6%9E%9C%E4%B8%80%E5%AE%9A%E8%A6%81%E5%98%B2%E8%AE%BD%E7%9A%84%E8%AF%9D%EF%BC%8C%E5%98%B2%E8%AE%BD%E7%9A%84%E4%B9%9F%E6%98%AF%E9%82%A3%E4%BA%9B%E8%8A%B1%E4%BA%94%E5%85%AD%E5%8D%83%E7%94%9A%E8%87%B3%E4%B8%80%E4%B8%87%E5%A4%9A%E4%B9%B0%E6%89%8B%E6%9C%BA%EF%BC%8C%E6%9C%80%E5%90%8E%E5%8F%AA%E7%94%A8%E6%9D%A5%E5%8F%91%E5%BE%AE%E4%BF%A1%E5%92%8C%E6%89%93%E7%8E%8B%E8%80%85%E8%8D%A3%E8%80%80%E7%9A%84%E5%B9%B4%E8%BD%BB%E4%BA%BA%E3%80%82&quot;&gt;^2&lt;/a&gt;&lt;/p&gt;
        &lt;p&gt;打印机也有功能主义的倾向。众所周知,打印机最大的成本不在于机器本身,而是墨盒,由于种种专利限制,基本只能买原装墨盒,而投入一般只有两种模式:第一,前期狂砸几千块钱,后期被小刀小刀宰割;第二,初期只花几百块,后期被大刀大刀宰杀,每个墨盒都可以买一台新打印机。&lt;/p&gt;
        &lt;p&gt;但是,如果你不是摄影师、不会经常打印照片,也不是盗版书印刷商——一句话,不追求画面精美——那么绝大多数功能都是在浪费钱。我确实有一台商用打印机——就是那种比冰箱还大的——但我用的最多的,却是在二手网站上用300块前淘来的连续供墨打印机。它有多省钱?看看我的书架,上面大概有两排资料都是用今年这台新打印机打的,大概有两万多张,只花了一百多块钱(两盒半墨水),这还是因为我分批购买墨水,每次都要付10块钱运费。&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02164949.jpe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我的书架&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只打一面,因为这种便宜的机器一般只能单面打印。&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E5%B0%BD%E7%AE%A1%E4%BD%A0%E5%8F%AF%E4%BB%A5%E6%89%8B%E5%8A%A8%E7%BF%BB%E9%9D%A2%EF%BC%8C%E4%BD%86%E5%8F%AA%E8%A6%81%E4%B8%AD%E9%80%94%E5%8D%A1%E4%B8%80%E5%BC%A0%EF%BC%8C%E5%90%8E%E7%BB%AD%E7%9A%84%E9%A1%B5%E7%A0%81%E5%B0%B1%E4%BC%9A%E5%85%A8%E4%B9%B1%E3%80%82%E9%A3%8E%E9%99%A9%E8%BF%87%E9%AB%98%E3%80%82&quot;&gt;^3&lt;/a&gt;但即便纸张成本翻倍,墨水这边省下来的钱也非常可观。&lt;/p&gt;
        &lt;p&gt;量变引发质变,一旦打印成本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的阅读方式就发生了彻底逆转:许多人还在吹捧无纸化办公,我却彻底回到了“不环保”的工作方式。每次办理案件,我都会打印全部材料,包括可能要用到的法条注释,并且全部在床上摊开以寻找线索(因为没有更大的平面了)。业余时间如果有什么想读的文章,我也会直接打印成小册子,随身携带,外出等车或排队时可以拿出来翻几页。&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02164912.jpe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我经常把文章打印出来阅读&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回到纸质材料后,我在过去一年里读得更多、更快也更仔细,即便原因可能只是我们这一辈人从小看纸质课本,早就养成了路径依赖。&lt;/p&gt;
        &lt;p&gt;但更严肃的原因是&lt;strong&gt;可及性&lt;/strong&gt;。比起 iPad,哪怕是 Kindle,纸张依然是触手可及的媒介,我在书桌上、床上、茶几上和厨房里都放了待读材料,闲来无事或心血来潮就看上几页。&lt;/p&gt;
        &lt;p&gt;而廉价打印方案在阅读方式转换中起到了基础设施的作用。这确实有点像从按流量计费到包月上网,或者从用水桶挑水到接通自来水。&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E8%AE%B8%E5%A4%9A%E5%AE%B6%E5%BA%AD%E7%9A%84%E6%B0%B4%E7%94%B5%E5%BC%80%E9%94%80%E5%B9%B6%E4%B8%8D%E5%B0%8F%E3%80%82%E4%BD%86%E9%97%AE%E9%A2%98%E8%A6%81%E7%AB%8B%E4%BD%93%E7%9C%8B%E5%BE%85%EF%BC%8C%E5%8D%B3%E4%BE%BF%E5%9C%A8%E5%95%86%E4%B8%9A%E5%85%AC%E5%AF%93%E4%B8%AD%EF%BC%8C%E4%BD%A0%E6%94%AF%E4%BB%98%E4%BA%86%E4%B8%A4%E5%80%8D%E7%9A%84%E6%B0%B4%E7%94%B5%E8%B4%B9%EF%BC%8C%E4%BD%86%E5%8F%AF%E8%83%BD%E8%8A%82%E7%9C%81%E4%BA%86%E6%AF%8F%E5%A4%A9%E4%B8%A4%E4%B8%AA%E5%B0%8F%E6%97%B6%E7%9A%84%E9%80%9A%E5%8B%A4%E6%97%B6%E9%97%B4%EF%BC%8C%E5%B9%B6%E4%B8%94%E9%99%84%E8%BF%91%E5%8F%AF%E8%83%BD%E6%9C%89%E6%9B%B4%E5%A5%BD%E7%9A%84%E9%85%8D%E5%A5%97%E8%AE%BE%E6%96%BD%EF%BC%8C%E6%AD%A4%E6%97%B6%E6%B0%B4%E7%94%B5%E8%B4%B9%E5%AE%8C%E5%85%A8%E5%8F%AF%E4%BB%A5%E5%BF%BD%E7%95%A5%E4%B8%8D%E8%AE%A1%E3%80%82%E5%BD%93%E7%84%B6%EF%BC%8C%E8%B4%AD%E4%B9%B0%E6%88%BF%E4%BA%A7%E5%88%99%E6%98%AF%E5%8F%A6%E5%A4%96%E4%B8%80%E5%9B%9E%E4%BA%8B%E3%80%82&quot;&gt;^4&lt;/a&gt;如果某种东西的成本几乎为零,或者起码你不太感觉得到,它就会迅速成为基础设施。&lt;/p&gt;
        &lt;p&gt;任何能够提高效率的工具,都不妨挖掘有无成为基础设施的可能。&lt;/p&gt;
        &lt;h2&gt;第三方 AirPods 充电盒&lt;/h2&gt;
        &lt;p&gt;有个经典的吐槽,说 iPhone 用户愿意花五六千买个手机,但不愿意花几百块钱买个配件。但事实是,很多配件,确实可以买价格只有原装两三成甚至十分之一的第三方产品,&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20505/&quot;&gt;例如耳机充电盒&lt;/a&gt;&lt;/p&gt;
        &lt;p&gt;第一次购买第三方充电盒时,我的盒子其实是坏了而不是丢了,只是维修要七八百,以至于我满脑子都是“坏了不就等于丢了吗”,气不打一处来,最后还误把文章标题写成了《当我的 AirPods 充电盒丢失后……》,不料一语成谶,今年真的弄丢了充电盒。&lt;/p&gt;
        &lt;p&gt;于是我当场下单了一个新的第三方充电盒,反正只要一百块。如此便宜的东西居然还有惊喜:我的耳机是第一代 AirPods Pro,而新的第三方盒子已经更新到二代了,自带挂绳孔和扬声器,让我不多花一分钱就体验了新款耳机(尽管当然不完全一样)。&lt;/p&gt;
        &lt;p&gt;购买这种物美价廉的东西,会有一种报复性的喜悦。&lt;/p&gt;
        &lt;h2&gt;越狱胜过换新:Kindle Oasis&lt;/h2&gt;
        &lt;p&gt;对爱看书的人来说,2024年绝对是糟糕的一年:Kindle 退出了中国市场,而海外新发布的设备又引入了更加严格的版权限制,已购买或借阅中的书籍也无法导出。&lt;/p&gt;
        &lt;p&gt;我并不追求最时髦的硬件产品,只关心它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为此,我一直在维护现有设备的问题清单,记录了手中设备的硬性缺陷。就我在用的 Kindle Oasis 而言,清单上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lt;/p&gt;
        &lt;ul&gt;
        &lt;li&gt;更换 USB-C 接口;&lt;/li&gt;
        &lt;li&gt;关闭该死的自动旋转,我不想在床上看书时,内容忽然颠倒过来;&lt;/li&gt;
        &lt;li&gt;关闭该死的磁力感应,现在的手机、耳机充电盒和笔记本电脑边框往往都有磁铁,导致 Kindle 随时都会被唤醒,出门一趟电就没了,最终逼我把 Kindle 单独放在大衣口袋里;&lt;/li&gt;
        &lt;li&gt;在当前尺寸的屏幕里显示更多书籍,因为我习惯同时对照阅读多篇文章或多本书,而 Kindle Oasis 目前最多显示六本,似乎新系统只剩三本(空间都被书籍封面和 UI 占据了);&lt;/li&gt;
        &lt;li&gt;……&lt;/li&gt;
        &lt;/ul&gt;
        &lt;p&gt;以上所有问题,在 2024 年要么没有解决,要么变本加厉。当前的最新系统的大尺寸(7.8寸)Kindle 只能显示3本书,而过去最小的型号(6寸)反而可以显示7本,&lt;a href=&quot;https://blog.the-ebook-reader.com/2022/06/25/do-you-like-the-new-list-view-on-kindles/&quot;&gt;不少老用户都表示无法接受&lt;/a&gt;。甚至 &lt;a href=&quot;https://bookfere.com/post/1089.html&quot;&gt;Kindle Oasis 本身都被砍掉了&lt;/a&gt;。贝佐斯曾满嘴跑火车,声称他喜欢的并不是书籍本身,而是书背后的想法,我以前相信这句话,现在我认为他完全在胡扯,除非他聪明到能够越过那么稀烂的媒介窥得背后的思想。&lt;/p&gt;
        &lt;p&gt;我决定越狱。&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02165232.gif&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图文无关 图:《肖申客的救赎》电影截图&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除了不能更换接口——其实,也有人提供这类服务——其他的固件问题,在越狱后全部得以解决。我可以彻底关闭多余的重力感应或磁力感应,而最爽快的则是,越狱后的 Kindle 终于完全转向传统的文件管理,能够一次性展示十几本书或十几篇文章,并且支持文件夹。&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03091306.jpe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越狱后的 Kindle,改用传统文件夹式管理&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我经常就一个主题同时同时看好几本书或好几篇文章,事实上,我同时进行好几个主题。这种大面积的阅读,更需要传统的文件夹式管理和高密度的列表视图,而不是 Kindle 上一日比一日华而不实的封面视图。唯有如此,Kindle 才配得上“移动图书馆”的名号。&lt;/p&gt;
        &lt;p&gt;自 iPhone 越狱边缘化以来,已经很多年没有这种大口呼吸自由空气的畅快。&lt;/p&gt;
        &lt;p&gt;我唯一后悔的是给予了 Amazon 过高信任,浪费了几年的等待时间。&lt;/p&gt;
        &lt;p&gt;实际上,或许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值得你等待。越狱吧。&lt;/p&gt;
        &lt;h2&gt;运动是最高级的奢侈:迪卡侬运动手表&lt;/h2&gt;
        &lt;p&gt;尽管&lt;a href=&quot;https://www.wsj.com/style/fashion/finance-bro-outfits-desperately-need-an-update-we-have-fixes-0e27ae38?mod=hp_featst_pos3&quot;&gt;华尔街的牛马们不断唱反调&lt;/a&gt;,但时尚的风潮已经滑向了运动和户外,Arcteryx 冲锋衣和 Patagonia 棉服已经取代传统奢侈品品牌,成了新一代金融民工的工装。&lt;/p&gt;
        &lt;p&gt;我对户外服装尚持保留态度——不要误会,我有一柜子户外款和军事款 Arcteryx,但不会穿去上班——不过,在这股风潮中,手表绝对是最大受益者。过去,你很难把控应该买什么样的手表,劳力士太贵且容易被认为是天桥下的假货,帝舵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E5%B8%9D%E8%88%B5%E6%98%AF%E5%8A%B3%E5%8A%9B%E5%A3%AB%E6%97%97%E4%B8%8B%E7%9A%84%E4%B8%80%E4%B8%AA%E5%93%81%E7%89%8C%EF%BC%8C%E7%9B%B8%E5%BD%93%E4%BA%8E%E6%95%B0%E7%A0%81%E4%BA%A7%E5%93%81%E7%9A%84%E2%80%9C%E9%9D%92%E6%98%A5%E7%89%88%E2%80%9D%EF%BC%8C%E6%97%A9%E6%9C%9F%E8%BF%98%E5%88%BB%E7%9D%80%E5%8A%B3%E5%8A%9B%E5%A3%AB%E5%95%86%E6%A0%87%EF%BC%8C%E4%BD%86%E7%8E%B0%E5%9C%A8%E7%9A%84%E6%AC%BE%E5%BC%8F%E5%9F%BA%E6%9C%AC%E5%8F%AA%E6%9C%89%E5%B8%9D%E8%88%B5%E8%87%AA%E5%B7%B1%E7%9A%84%E6%A0%87%E5%BF%97%EF%BC%8C%E4%B8%8D%E6%87%82%E8%A1%8C%E7%9A%84%E4%BA%BA%E4%BC%9A%E4%BB%A5%E4%B8%BA%E6%98%AF%E5%B1%B1%E5%AF%A8%E8%B4%A7%E3%80%82&quot;&gt;^5&lt;/a&gt;,卡西欧的主人看上去像是刚刚毕业还没转正……但智能手表打破了这一身份标识博弈,尤其是那些运动专用款式,你只需要花上一千块,就能拥有富豪同款。作为一种功能性产品,运动款的智能手表体现了暂时的民主。更重要的是,运动表还在散发一条信息:我有时间运动,我也注重健康。&lt;/p&gt;
        &lt;p&gt;这种文化背景,给我我那块儿迪卡侬运动手表带来了鸡犬升天的机会。它只是一块儿普通电子手表,但表盘设计极度简约,并且通体黑色,也没有传统手表那些复杂的按钮,看上去完全就是一块 Android 智能手表。事实上,不止一次有客户以为我戴了运动智能表,幸好我也确实天天长跑,偶尔玩玩户外,结果一块儿被误会的手表,反而成了见新客户的破冰契机。&lt;/p&gt;
        &lt;h2&gt;戴森电源延长线&lt;/h2&gt;
        &lt;p&gt;建筑师赖特有名言曰:形式跟随功能。《全球概览》主编总结到:形式跟随失败。&lt;/p&gt;
        &lt;p&gt;有些极好的发明确实是失败发明的衍生物,例如戴森的那根电源延长线。在&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10071&quot;&gt;早期的 UNTAG 会员周报&lt;/a&gt;中,我分享过这款电源延长线,当时只感叹此线柔软而不失任性,远胜那些硬邦邦如龙口粉丝的传统电源线。不料,如此舒适的产品其实源自戴森吹风机的糟糕设计。我当然不会为戴森的家电掏钱,不过在理发店里,我发现这些吹风机自带的螺旋形电源线劲度系数过高,当你试着拉长它们时,会把插头从插座上撤下来。作为补救措施,我们最终得到了一条非常柔韧的电源线。&lt;/p&gt;
        &lt;p&gt;讽刺的是,我家里的吹风机意外烧毁后,厂商给我寄来的新款仿造了戴森的外形,结果连同螺旋形电源线也一并抄去了。结果我现在常年把延长线挂在新吹风机上(这根线比吹风机都贵),看来还得另买一根,供出差使用。&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02165903.jp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真的戴森延长线,以及山寨戴森吹风机&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消费电子行业有大量类似的糟糕设计,有时倒也会催生一些漂亮的补救道具,结果这些东西反过来成为畅销配件,并被用到原计划之外的地方。例如,Microsoft Surface 二合一电脑砍掉了一批 USB 2.0 接口,同时又提供了 Type-C 转 USB 2.0 的高速转接头,结果此物在好几年时间里都是抢手货,甚至曾经被炒到一百多块钱一个。[^6]或许,坏设计也可以是找到好产品的一条线索。&lt;/p&gt;
        &lt;h2&gt;小结&lt;/h2&gt;
        &lt;p&gt;回顾年度硬件的意义不应该仅限于硬件本身,我也在反思它们所处的任务环境,以及当初如何找到这些解决方案。&lt;/p&gt;
        &lt;p&gt;搅拌机和连续供墨打印机让我意识到量变何以引发质变, 第三方 AirPods 充电盒让我愿意为没有售后保障的产品适度冒险,Kindle 越狱源于对科技巨头的彻底失望,电子表和电源延长线这些小玩意儿则暗示我多加观察职场与生活中的设计细节。&lt;/p&gt;
        &lt;p&gt;一个人的年度硬件很难是另一个人的心头所好,否则,那份榜单只能是 Apple 全家桶都入围的无聊通稿。但反思真实生活,本就比博得“与有荣焉”更有意义。&lt;/p&gt;
        &lt;p&gt;[^6]: 不要和我争论这些术语的“正确”写法,争论的人都必然能够看懂我在说什么,如果有人那么想争论,请直接去投诉 USB-IF。&lt;/p&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42</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42</guid>
      <pubDate>Mon, 03 Feb 2025 10:00:00 GMT</pubDate>
      <category>观点</category>
      <category>效率思维</category>
      <category>生活</category>
      <category>硬件</category>
      <category>降低思维负荷</category>
    </item>
    <item>
      <title>2024年,我的最佳阅读清单(年度新书部分)</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banner_2024_book.jp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从小学开始,必读书单就是我最讨厌的东西,但令人讨厌的并非世界名著,也不是偷偷塞进去的意识形态,而是那几个喜欢炫耀阅读量的“别人家的孩子”。&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E6%88%91%E5%9C%A8%E5%B0%8F%E5%AD%A6%E7%9A%84%E5%89%8D%E5%87%A0%E5%B9%B4%E5%B0%B1%E8%AF%BB%E5%AE%8C%E4%BA%86%E2%80%9C%E4%B8%AD%E5%AD%A6%E7%94%9F%E5%BF%85%E8%AF%BB%E4%B8%80%E7%99%BE%E6%9C%AC%E2%80%9D%E4%B9%8B%E7%B1%BB%E7%9A%84%E4%B8%9C%E8%A5%BF%E3%80%82%E6%88%91%E5%9C%A8%E4%BA%8C%E5%B9%B4%E7%BA%A7%E8%AF%BB%E5%AE%8C%E4%BA%86%E3%80%8A%E7%AE%80%C2%B7%E7%88%B1%E3%80%8B%EF%BC%8C%E6%AD%A4%E4%BA%8B%E8%BF%98%E5%AF%BC%E8%87%B4%E8%80%81%E5%B8%88%E8%AE%A4%E4%B8%BA%E6%88%91%E8%BF%87%E5%BA%A6%E6%97%A9%E7%86%9F%EF%BC%8C%E4%BD%86%E6%97%A2%E7%84%B6%E4%B8%80%E6%89%80%E5%B0%8F%E5%AD%A6%E7%9A%84%E6%B5%81%E5%8A%A8%E4%B9%A6%E6%9E%B6%E4%B8%8A%E6%94%BE%E7%9D%80%E4%B8%80%E6%9C%AC%E4%B9%A6%EF%BC%8C%E6%88%91%E6%B2%A1%E6%9C%89%E7%90%86%E7%94%B1%E8%AE%A4%E4%B8%BA%E5%AE%83%E4%BC%9A%E6%98%AF%E6%83%85%E8%89%B2%E8%AF%BB%E7%89%A9%E3%80%82&quot;&gt;^1&lt;/a&gt;&lt;/p&gt;
        &lt;p&gt;所谓的书单,被某些人当作一种文化资本,一种信息货币,用以展示他们知道更多东西。很可惜,目前仍有上亿的成年人,依然痴迷于各种名人的年度书单。这恐怕是儿时创伤的延续,这创造了一大批的 FOMO 患者。&lt;/p&gt;
        &lt;p&gt;如果仅仅把书单作为一种炫耀资本,未免无聊。相反,我尝试把书单作为一种&lt;strong&gt;工具&lt;/strong&gt;,它就像一个五金工具箱,旨在解决问题,没什么可炫耀的。或许这才是对待书单的健康态度。本文所选的书籍均出版于2024年,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有直接影响,而非仅仅是书本身很酷(当然,确实很酷)。希望诸位带着翻看工具箱的视角看待这份书单,大可不必有“他读过我没读过的东西”这种想法。&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22125544.jpe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我的年度书籍&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本文推荐的书籍大部分为英文,由于出版较新,可能尚无中文版,可参照&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10001&quot;&gt;《将外文电子书翻译成双语对照版本,并在任何设备上阅读》&lt;/a&gt;等方法,自行制作译本。&lt;/p&gt;
        &lt;h2&gt;健康饮食防智商税手册 :Nicola Twilley, &lt;em&gt;Frostbite&lt;/em&gt;&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似乎只有一个安慰,”芝加哥国际海洋在其关于膳食的报告中总结道:那些记得冷藏前食物味道的美国人最终会死去,而“成长的一代人不知道其中的区别,可能会因为无知而快乐。”&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2024年,由于实在受不了工作地点附近的饮食,我开始自己做菜。问题是,工具太多了,无从下手,尤其是各种家电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在这个时代,理论上只要愿意花钱买设备,几乎可以做出任何食物——包括各种分子料理——但这种消费主义的承诺看上去就是陷阱,于是我决定从冰箱开始,了解现代厨房(主要是保险技术)的历史。&lt;/p&gt;
        &lt;p&gt;结果,我得到了一本&lt;strong&gt;健康饮食防智商税手册&lt;/strong&gt;&lt;/p&gt;
        &lt;p&gt;虽有心理准备,结果还是让我感到意外。几乎所有保鲜技术,竟然都出于错误的科研结果或有意为之的误导性宣传:上世纪的美国机械制冷,是为了低温酿造德国啤酒;冷冻鲜肉贸易,得益于人体只需要蛋白质的错误结论;冷藏果汁行业,诞生于对维生素的盲目崇拜……&lt;/p&gt;
        &lt;p&gt;考察技术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至少让人多一些理智,少被消费主义牵着鼻子走。我真的需要那么多蛋白质吗?我非得喝 NFC 果汁吗?很多消费是技术普及的结果,而不是相反。&lt;/p&gt;
        &lt;p&gt;当然,这些事实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冰箱(以及其他任何现代技术),重点在于,我得以重新评估许多宣传是否真实&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E5%BE%88%E5%A4%9A%E6%9C%80%E5%88%9D%E7%94%A8%E4%BA%8E%E7%82%AB%E8%80%80%E7%9A%84%E6%8A%80%E6%9C%AF%EF%BC%8C%E4%B9%9F%E7%A1%AE%E5%AE%9E%E6%9C%89%E5%AE%9E%E7%94%A8%E4%BB%B7%E5%80%BC%EF%BC%8C%E6%AF%94%E5%A6%82%E5%88%B6%E5%86%B7%E6%8A%80%E6%9C%AF%E5%B0%B1%E7%BB%99%E4%BA%86%E8%82%89%E7%B1%BB%E8%B6%B3%E5%A4%9F%E7%9A%84%E7%86%9F%E6%88%90%E6%97%B6%E9%97%B4%E3%80%82%E5%A6%82%E6%9E%9C%E4%BD%A0%E5%B0%9D%E8%AF%95%E8%BF%87%E9%87%8E%E9%92%93%EF%BC%8C%E5%BE%88%E5%8F%AF%E8%83%BD%E4%BC%9A%E5%8F%91%E7%8E%B0%EF%BC%8C%E7%8E%B0%E6%9D%80%E7%9A%84%E4%BC%98%E8%B4%A8%E9%87%8E%E7%94%9F%E9%B1%BC%E7%AB%9F%E6%B2%A1%E6%9C%89%E8%B6%85%E5%B8%82%E9%87%8C%E7%9A%84%E9%A5%B2%E6%96%99%E9%B1%BC%E5%A5%BD%E5%90%83%EF%BC%8C%E5%85%B6%E4%B8%AD%E4%B8%80%E4%B8%AA%E5%8E%9F%E5%9B%A0%E5%B0%B1%E6%98%AF%E5%86%B7%E8%97%8F%E8%BF%87%E9%B1%BC%E8%82%89%E7%BB%8F%E8%BF%87%E4%BA%86%E7%86%9F%E6%88%90%EF%BC%8C%E5%B0%91%E4%BA%86%E5%BE%88%E5%A4%9A%E4%B8%8D%E5%A5%BD%E5%90%83%E7%9A%84%E9%85%B8%E6%80%A7%E7%89%A9%E8%B4%A8%E3%80%82&quot;&gt;^2&lt;/a&gt;,例如在面对希腊酸奶、椰子油、抱子甘蓝这些新晋网红食物时,首先核实自己是否需要它们,而不是马上开始考虑如何储存和烹饪。&lt;/p&gt;
        &lt;h2&gt;住房购买和租赁指南:Natalie Whittle, &lt;em&gt;Shrink the City&lt;/em&gt;&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时间并没有耗尽——它一直在继续。但这是我们衡量其他事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即有限事物的最敏锐的衡量标准。&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15分钟城市”的概念在新冠疫情后广为人知。这一概念已经耕耘了很多年,在巴黎等城市也有实验,只是在普遍封锁的背景下才广为人知,并且被更多国家和地区接受。比起那些一味吹捧十五分钟概念的作品,这本记者写的书更值得普通人阅读,我更是把它作为&lt;strong&gt;住房购买和租赁指南&lt;/strong&gt;&lt;/p&gt;
        &lt;p&gt;在国内,15分钟城市的概念并不那么热门,但功能类似的回迁城中村、花园小区或养老社区并不少见,这本书值得任何人——钱太多的除外——在租房或者买房前好好读一读,从而揭开开发商的许多虚假宣传。很多所谓的社区规划都失败了,例如阿拉伯的智能城市,这一计划希望凭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无人的荒漠中凭空立起一座新城市,有房子、有投资、有绿化——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很多楼盘的宣传——唯一的问题是&lt;strong&gt;没有人&lt;/strong&gt;。如果一个新楼盘附近全是待开发的毛地,或者只有晚上空无一人的写字楼,那么再好的宣传也需要警惕。&lt;/p&gt;
        &lt;p&gt;我不想评价这本书在城市规划方面有什么意义,但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相信它是非常有用的房地产投资指南,至少是避坑手册。&lt;/p&gt;
        &lt;h2&gt;魔法究竟是什么:Tabitha Stanmore, &lt;em&gt;Cunning Folk&lt;/em&gt;&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我们仍然需要魔法,因为我们想相信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世界上有奇迹,我们可以分享它。&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人工智能是不是魔法?&lt;/p&gt;
        &lt;p&gt;我们相信科学,但我们也对魔法感兴趣,这造成了一种矛盾的心态,对多数人来说,科学也好,魔法也罢,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如果带着这种工具主义,我们就会真的像阿瑟·克拉克那样混淆先进技术和魔法。&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E6%88%91%E5%AE%81%E6%84%BF%E7%9B%B8%E4%BF%A1%E5%85%8B%E6%8B%89%E5%85%8B%E6%9C%AC%E4%BA%BA%E5%B9%B6%E6%B2%A1%E6%9C%89%E6%B7%B7%E6%B7%86%E5%AE%83%E4%BB%AC%EF%BC%8C%E4%BD%86%E4%BB%96%E7%9A%84%E5%AE%9A%E5%BE%8B%E7%A1%AE%E5%AE%9E%E8%A1%A8%E8%BE%BE%E4%BA%86%E4%B8%8D%E5%8F%AF%E7%9F%A5%E8%AE%BA%E7%9A%84%E7%AB%8B%E5%9C%BA%E3%80%82&quot;&gt;^3&lt;/a&gt;&lt;/p&gt;
        &lt;p&gt;唯一的办法是把魔法这回事真正说清楚。其实,托马斯爵士的大部头作品《宗教和魔法的衰落》已经厘清了何为魔法,可惜篇幅太大,且行文左右互搏,并不适合普通读者(估计专业人士看了也要皱眉头)。Stanmore 的书则要轻巧得多,并且换了一个视角,不是从高空往下俯瞰,而是设定了一组虚拟的的中世纪角色,读者可以跟着他们的脚步,窥探中世纪的预言、占卜、物品搜索术或者诅咒。&lt;/p&gt;
        &lt;h2&gt;健康机构扒坟:John Oakes, &lt;em&gt;The Fast&lt;/em&gt;&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最基本的是,禁食就是拒绝用食物堵住嘴巴。&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最近几年,由于体重下降明显,我经常被误当作健身爱好者,事实上我这辈子一次都没有踏进过健身房。为什么一个人只要过得比较健康,就会被贴上各种标签:健身、减脂、增肌、节食、量化自我………为什么我们对于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敏感?&lt;/p&gt;
        &lt;p&gt;&lt;em&gt;The Fast&lt;/em&gt; 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它把节食作为一长串历史的结果,而这串历史是被严重扭曲的宗教追求。以基督教为代表,不少主流宗教都有过节食的主张,问题出在文艺复兴前后,开始有知识分子把节食作为“让身体恢复到伊甸园完美状态”的手段,成功将节食从宗教追求转变为世俗追求。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节食与效率和(进一步的)爱国主义挂钩,最终成为一大产业。我们如今见到的许多节食博主和机构近乎于邪教,它们确实有着清晰可循的宗教背景。&lt;/p&gt;
        &lt;p&gt;但就像作者所指出的,节食最基础的意义在于拒绝用食物塞住嘴巴,这时候,你方可发声。面对已经彻底沦为消费主义的健康机构,我们也可以保持同样的态度。&lt;/p&gt;
        &lt;h2&gt;算法推荐史前史:Kyle Chayka, &lt;em&gt;Filterworld&lt;/em&gt;&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Filterworld 和算法建议的另一个自相矛盾的信息:你和其他人一样是独一无二的。&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信息茧房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基本已经达成共识:算法造成了信息茧房,最后大家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垃圾,并且自相矛盾,就像那同样烂的歌所唱的一样:我们不一样。怎么可能每个人都像别人一样的不一样呢?这一切是怎么来的?&lt;em&gt;Filterworld&lt;/em&gt; 写了一部算法推荐的史前史。&lt;/p&gt;
        &lt;p&gt;&lt;em&gt;Filterworld&lt;/em&gt; 将算法推荐的历史追溯到电子邮件和音乐共享时代,指出早在移动互联网出现前几十年,就已经有了各种形式的推荐。各大厂商多年来也不断完善发展算法推荐,iPhone 点燃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只是一个高潮,而非起点。&lt;/p&gt;
        &lt;p&gt;这本书的结论并无出人意料之处,毕竟我们都已经知道算法推荐的危害。此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宏大历史背景,这给了我们更立体的视角,避免把算法推荐的责任推到少数几个厂商头上,免于简单化的解决方案,免得我们认为只要卸载微博、装上 RSS 阅读器就能解决信息茧房问题。&lt;/p&gt;
        &lt;h2&gt;反“卷”政治科幻:Peter Hessler, &lt;em&gt;Other Rivers&lt;/em&gt;&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没有小说家预测过竞争在压制状态下会有多大的用处。对于我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最大的恐惧……学生们互相害怕——他们担心所有其他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也在为成绩和工作而奋斗。&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这是一本据说永远不会有正式中文翻译版的书,作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他在中国的多所高校教过书,写过多本观察中国的作品。我不想评价任何众所周知的东西,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把这本书作为一本&lt;strong&gt;寓言&lt;/strong&gt;,一本&lt;strong&gt;科幻小说&lt;/strong&gt;,一本&lt;strong&gt;反卷启蒙书&lt;/strong&gt;&lt;/p&gt;
        &lt;p&gt;详言之,&lt;em&gt;Other Rivers&lt;/em&gt; 填补了《1984》和《美丽新世界》之间的空白。长期以来,似乎(反)乌托邦社会只有两种型态,要么是集权主义,要么是消费主义,这两种政治科幻的共同前提都是政府和人民对立,但有没有第三种可能?有,萨特早已发现了:他人即地狱。放到现在的环境下,就是:卷。&lt;/p&gt;
        &lt;p&gt;何伟发现了当前中国最近乎于政治科幻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他甚至把竞争实为一种宗教,毕竟,宗教也要在这篇大陆上竞争。一句话,卷。当然,“卷”是人尽皆知的话题,何伟的贡献在于将其提升到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如果我们从这个视角去看待越来越那卷的当下,或许能找到逃脱恶性竞争的方法。&lt;/p&gt;
        &lt;h2&gt;厨房布置指南:Paula J. Johnson, &lt;em&gt;Julia Child&#39;s Kitchen&lt;/em&gt;&lt;/h2&gt;
        &lt;p&gt;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做菜。和任何领域一样,烹饪界也是群星璀璨,可惜很多明星都有点虚伪,他们的厨房比生物学实验室还要干净,如果这些家伙真的在这种地方做饭,那么打扫的时间恐怕比做菜还要长。&lt;/p&gt;
        &lt;p&gt;我至少看过上百个视频博主的作品,真正会在视频里的厨房中做菜的,大概一只手都数得过来。讽刺的是,这屈指可数、凤毛麟角的几个博主,不是正在当厨师(比如鞑厨高寒)就是曾经开过餐厅(比如老饭骨),他们没必要像那些半路出家的家伙一样造假。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厨房过于专业,一般人很难借鉴。&lt;/p&gt;
        &lt;p&gt;其实在美国历史上就有一位烹饪明星,她直接开启了现代厨房的潮流[^4],不过她本人的厨房倒是实用至上:兼顾可靠的法式锅碗瓢盆,磁吸式菜刀支架,铺满整个墙面的洞洞板和挂钩……我很早就听闻过 Julia Child 的大名,但之前只知道她活跃在二战后,我很少想到要参考她的厨房设计,何况前些年网上的资料也千篇一律。&lt;/p&gt;
        &lt;p&gt;Johnson 新编的书可谓及时雨,书中展示了 Julia 厨房的大量细节,从宏观布局到角落里的一个工具收纳罐,甚至一把小刷子或一只机械式温度计,都拍得清清楚楚,再辅以文字说明,你看就知道物主真的每天都在做饭,而且这些工具通常可以在超市里买到。&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E9%99%A4%E4%BA%86%E6%89%8B%E5%8A%A8%E6%90%85%E6%8B%8C%E6%9C%BA%EF%BC%8C%E7%8E%B0%E5%9C%A8%E9%80%9A%E5%B8%B8%E5%B7%B2%E7%BB%8F%E8%A2%AB%E9%A3%9F%E5%93%81%E5%A4%84%E7%90%86%E6%9C%BA%E6%88%96%E7%94%B5%E5%8A%A8%E6%90%85%E6%8B%8C%E5%99%A8%E5%8F%96%E4%BB%A3%E4%BA%86%E3%80%82&quot;&gt;^5&lt;/a&gt;对于厨房布置,这本书的意义应该无人能够超越。&lt;/p&gt;
        &lt;h2&gt;外行也能看的法律参考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理解与适用》&lt;/h2&gt;
        &lt;p&gt;法学院学生和职业律师在知识体系上的最大差异,可能是后者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编写的一系列实践参考书。无论如何强调这套书籍都不过分,它们逐条解释了主要的法律和司法解释条文,就主要的争议问题,罗列立场,逐一评价,最后给出最高人民法院自己的倾向性立场。如果不是因为价格有点高,如果这套书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话,我怀疑所有的百度知道律师都会失业。&lt;/p&gt;
        &lt;p&gt;2024年的最大惊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参考书终于面世。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公司法》一直没有权威参考书,主要的资料依然是各学者的专著,比较偏理论,即便是实操性的资料,也往往只能集中解决几个问题,这也无可非议,毕竟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可能一个人就解决整本《公司法》。2024正逢《公司法》大修,不少专家相继出版了种种一家之言,其中不乏精品,但大部分更像是过往资料的汇编,或者说难听一点,只是大杂烩,看完了还是云里雾里。&lt;/p&gt;
        &lt;p&gt;在这时候,最高人民法院配套的参考书就成了最权威的参考资料。&lt;/p&gt;
        &lt;h2&gt;龚芙蓉《检索力:打破信息差的科学方法》&lt;/h2&gt;
        &lt;p&gt;去年,我为律师事务所内部写了一本法律检索的指南,后来经过改编,对外发表了&lt;a href=&quot;https://utgd.net/product/18&quot;&gt;《直达鹄的:在线搜索指津》&lt;/a&gt;。检索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相比于正式作品,我的小册子无非是方便主义的小册子而已。&lt;/p&gt;
        &lt;p&gt;我在业余时间也阅读了大量检索领域的作品,或许是这个领域受祖师爷杜威影响太深,一直把检索作为辅助工具,出版物往往是烤面包使用手册的冰冷机械风格,你完全感觉不到作者对检索有半点热爱。&lt;/p&gt;
        &lt;p&gt;但去年出版的《检索力》是一个例外,作者是武汉大学的老师,立足真实案例,分析了学术检索的思路,并且介绍了大量的搜索工具。不同于一般的检索指南,这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为什么”:为什么很多学术数据库设计成今天的样子,为什么有了关键词还要用分类号,为什么要查看引用网络……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那些看似是文化人互相为难(或者相互制造论文课题)的复杂的设计,其实确有道理。&lt;/p&gt;
        &lt;p&gt;检索原理有共通之处,看完这本学院派的作品,你也可以尝试优化日常搜索。&lt;/p&gt;
        &lt;h2&gt;小结&lt;/h2&gt;
        &lt;p&gt;书单是一种工具,书也是一种工具,甚至虚构类作品都可以作为工具,积极应用于现实生活。唯有抱着这样的态度看待书籍、看待书单,才不会产生信息焦虑。&lt;/p&gt;
        &lt;p&gt;毕竟,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读了更多的书。希望这份书单为你介绍了过去一年中出现的新工具,而没有增加你的信息负担。&lt;/p&gt;
        &lt;p&gt;[^4]: 经典的厨房岛和法式双开门冰箱的流行都可以归功于 Julia Child。&lt;/p&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43</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43</guid>
      <pubDate>Sun, 02 Feb 2025 10:00:00 GMT</pubDate>
      <category>观点</category>
      <category>阅读</category>
      <category>降低思维负荷</category>
    </item>
    <item>
      <title>简洁是最高级的优雅(二):Shortcuts 中的递归|限时试读</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Shortcuts_78978678.jp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lt;font color=&quot;#008000&quot;&gt;本文选自付费栏目《独辟蹊径:Shortcuts 设计之道》,目前限时试读,欢迎选购完整栏目。&lt;/font&gt;&lt;/p&gt;
        &lt;figure style=&quot;max-width: 500px; margin: 0 auto; text-align: center&quot;&gt;&lt;a href=&quot;https://utgd.net/product/17&quot;&gt;&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products/2023/12/%E4%BB%98%E8%B4%B9%E6%95%99%E7%A8%8B%E5%B0%81%E9%9D%A2%E8%AE%BE%E8%AE%A1-%E7%8B%AC%E8%BE%9F%E8%B9%8A%E5%BE%84Shortcuts_%E8%AE%BE%E8%AE%A1%E4%B9%8B%E9%81%9302.png&quot; alt=&quot;独辟蹊径:Shortcuts 设计之道&quot; style=&quot;max-width: 60%; height: auto;align:center&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a&gt;&lt;figcaption&gt;独辟蹊径:Shortcuts 设计之道&lt;/figcaption&gt;&lt;/figure&gt;
        &lt;p&gt;鸟瞰整个 Shortcuts 设计,困难主要来自&lt;strong&gt;横向&lt;/strong&gt;&lt;strong&gt;纵向&lt;/strong&gt;两个维度:横向,主要是现实中的种种复杂场景,加剧了动作设计者的考量负担,通常以复杂条件判断处之;而纵向,则来自事先无法预料的操作次数。&lt;/p&gt;
        &lt;p&gt;如果动作使用者可能反复执行某套操作,并且设计者不可能知道何时停下,Shortcuts 动作就可能设计得非常粗糙,甚至做不出来。在 ChatGPT 刚刚面试那会儿,很多人都用 GPT API 做了小玩具——当时的 API 还不收费——其中最有名的是 GPT 版 Siri,使用者可以和机器一问一答。不过,这个动作竟然&lt;a href=&quot;https://twitter.com/joekndy/status/1598874918422450176?s=20&amp;amp;t=g1OIvi2uBJsXprT3TExeCQ&quot;&gt;重复了问答操作100次&lt;/a&gt;&lt;/p&gt;
        &lt;p&gt;当然,上述案例的价值主要在于吸引更多人尝试 GPT,至于 Shortcuts 动作本身之简陋倒也不必苛责。只是站在 Shortcuts 设计的角度看,完全可以把事情做得更漂亮——或者用很多玩家钟爱的那个词:优雅。&lt;/p&gt;
        &lt;p&gt;优雅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效果。我在设计 Shortcuts 动作时并不刻意求之,只是确保简单、可靠、易于维护,而往往在实用主义追求的道路上,最终会和优雅的设计模式不期而遇。&lt;/p&gt;
        &lt;p&gt;在纵向维度为 Shortcuts 动作带来优雅风味的特殊调料,就是&lt;strong&gt;递归模式&lt;/strong&gt;&lt;/p&gt;
        &lt;h2&gt;前 Shortcuts 时代的递归&lt;/h2&gt;
        &lt;p&gt;递归也是编程中的重要概念,严格来说,编程上的递归非常狭窄的含义,专门指一类算法,而本文并不过问我们不会涉及的技术细节,此处的“递归”指一种&lt;strong&gt;反复调用自身的模式&lt;/strong&gt;,而不具体指某套代码实现。&lt;/p&gt;
        &lt;p&gt;Shortcuts 中的递归如今已能做得非常简单,仅需“Run Shortcuts”模块就能调用任何动作,自然也包括当前动作自身。不过,或许是图形界面太过浅白,很多人大概都没有意识到递归模式存在于此。在更古老的时代,递归往往需要使用者刻意设计,而非开发者迳行提供,或许从历史说起,可以让人对 Shortcuts 中的递归模式多一层理解。&lt;/p&gt;
        &lt;p&gt;如何断定一个人是不是 Shortcuts 老玩家——这里的老玩家指的是 Workflow 移民——最好的试金石就是几个颇有年代感的经典动作,看到这些动作能够会心一笑的,多为资历不浅之辈。对于中文圈玩家而言,最好的例子则是&lt;strong&gt;快递查询动作&lt;/strong&gt;。在大约八九年前,国内主要的几家快递服务提供商都还比较开放,提供查物流情况的 API,遂有高手制作了通吃各家快递的查询工具。此动作综合了复杂的逻辑判断模块、多维的数据结构以及本篇文章的重点——递归模式。&lt;/p&gt;
        &lt;p&gt;详言之,虽说快递服务商开放了 API,但一般只是提供网页,如果快递查询记录有很多行,后面的数据就可能排到第二页甚至更靠后,此时,仅仅运行一遍动作无法获取所有数据。设计者遂想到递归模式,逐次获取下一页的数据,直到收集所有快递信息。&lt;/p&gt;
        &lt;p&gt;我很快把递归模式用到原创动作中。在读大学期间,我和周围许多人一样作息不规律,当时的智能手表也不像现在那么可靠,我只能&lt;a href=&quot;https://github.com/BlackwinMin/Shortcuts-Actions-gallery/tree/master/%E5%A4%9A%E7%9B%B8%E7%9D%A1%E7%9C%A0&quot;&gt;手动记录睡眠(休息)时间&lt;/a&gt;。原理暂且不深究——毕竟这个动作我现在也不需要了——只说效果:运行后开始记录睡眠时间,并弹出一条通知,里面包含一条运行动作本身的 URL Scheme;在休息结束后,点一下通知中的链接,就再运行动作自身并将时间数据作为输入,最终自动计算和记录休息了多久。&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1204145857.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早期的 URL Scheme 版递归&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在当时,这种仅仅能够以文本为输入的递归已经是 Shortcuts(Workflow)的极限。而且,由于当时的递归只能用 URL Scheme 完成,还牵扯出了 URL 编码问题,凡举有一两个不符合链接格式的特殊字符夹杂其中,整个流程都可能运行失败。事实上,之后的好几年里我也很少用到递归模式。&lt;/p&gt;
        &lt;p&gt;在 Workflow 被苹果收购之后,随着图形化递归机制的引入,事情才有了改观。&lt;/p&gt;
        &lt;h2&gt;不带参数的递归:以 GPT 聊同和计算诉讼费用为例&lt;/h2&gt;
        &lt;p&gt;Shortcuts 中的递归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子模式,一种不带任何输入,另一种则带有参数——而如今,参数可以是文本、链接、图片甚至文件等几乎任何数据。前一种更为简单,本文选择从薄处切入。&lt;/p&gt;
        &lt;p&gt;文章开头提到过的 GPT 类动作,我也有&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9566&quot;&gt;一个自制版本&lt;/a&gt;。我设计的动作在靠近结尾处会弹出提示框,询问使用者是否继续提问,如果是,那么接下来就继续运行&lt;strong&gt;动作本身&lt;/strong&gt;。从这一刻开始,刚刚运行过的流程又会走一遍,动作不断调用动作自身,直到问答完毕,确认退出。&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1204145915.gif&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和 GPT 来回交流&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从最终效果上看,似乎循环100次也未尝不可,但设计者怎么就能断定使用者只需要循环100次呢?他有没有可能是把人工智能当作心理医生,一聊就聊上三天三夜呢?尽管在技术上,使用者可以自己增加循环次数,但是在设计的角度看,循环和递归透露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1204145922.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递归调用 Shortcuts 动作,以便连续提问&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ul&gt;
        &lt;li&gt;&lt;a href=&quot;https://www.icloud.com/shortcuts/17bd89c70105405db6fba778d06ebc4f&quot;&gt;动作下载&lt;/a&gt;&lt;/li&gt;
        &lt;li&gt;&lt;a href=&quot;https://github.com/BlackwinMin/Shortcuts-Actions-gallery/tree/master/ChatGPT&quot;&gt;GitHub&lt;/a&gt;&lt;/li&gt;
        &lt;li&gt;延伸阅读:&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9566&quot;&gt;《用 Shortcuts 随时随地使用“ChatGPT”》&lt;/a&gt;&lt;/li&gt;
        &lt;/ul&gt;
        &lt;p&gt;不仅是人工智能聊天,任何涉及&lt;strong&gt;一问一答&lt;/strong&gt;或者可能需要&lt;strong&gt;反复交互&lt;/strong&gt;的动作,都可以引入递归模式,而不宜预设一堆条件或盲猜用户可能循环多少次。&lt;/p&gt;
        &lt;p&gt;上一篇提到的律师费和诉讼费计算器,同样需要递归模式。计算这些费用,通常得来回切磋商讨,很可能律师给出一个报价,当事人觉得太高而调低标的金额、降低心理预期,当然也可能有当事人觉得自己尚能承受,于是继续加码、抬高标的,无论如何,都需要重新计算费用。&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1204145928.gif&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连续计算诉讼费用(图中为受理费)&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上述过程涉及多次计算,我在制作计算工具时料想到了&lt;strong&gt;不定次数的输入&lt;/strong&gt;,每次算出费用后等待确认,有需要的话就调用动作本身、再计算一轮,直到敲定金额、退出计算。&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1204145955.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递归调用 Shortcuts 动作,以便连续计算多笔费用&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ul&gt;
        &lt;li&gt;&lt;a href=&quot;https://www.icloud.com/shortcuts/398b033a4be04aac9aac1caa08cb2e6e&quot;&gt;动作下载&lt;/a&gt;&lt;/li&gt;
        &lt;li&gt;&lt;a href=&quot;https://github.com/BlackwinMin/Shortcuts-Actions-gallery/tree/master/%E8%AF%89%E8%AE%BC%E8%B4%B9%E8%AE%A1%E7%AE%97%E5%99%A8&quot;&gt;GitHub&lt;/a&gt;&lt;/li&gt;
        &lt;li&gt;延伸阅读:&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20444&quot;&gt;《自制律师费计算器,兼再谈 Shortcuts 中的字典》&lt;/a&gt;&lt;/li&gt;
        &lt;/ul&gt;
        &lt;p&gt;本节中提到的两个动作都仅仅是反复调用自身,每次运行时并没有插入参数,相对也比较容易理解。&lt;/p&gt;
        &lt;h2&gt;带参数的递归:以个性化图片标注为例&lt;/h2&gt;
        &lt;p&gt;&lt;font color=&quot;#008000&quot;&gt;在案例原文中,为了强调过程,我将相关模式称为“迭代”(Iteration),但放诸本作的语境下,考虑到要兼容更广泛的编程语言,或许还是改称“递归”(Recursion)为好。&lt;/font&gt;&lt;/p&gt;
        &lt;p&gt;相比 Workflow,Shortcuts 在递归模式上有长足的进步,支持任何种类的参数,甚至是&lt;strong&gt;图片和文件&lt;/strong&gt;。本作还将多次提及带有参数的递归模式,不过本篇毕竟是递归主战场,因此我想直接介绍最鲜明的例子:通过反复调用 Shortcuts 动作自身。逐步完成&lt;strong&gt;个性化图片标注&lt;/strong&gt;&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1204145938.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可以持续添加标注,也可以保存并退出&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iOS 上的图片标注工具早已是红海一片——或许和早年前自媒体的兴起脱不了干系——可一旦将风格标注风格和特定软件绑定,原本应当是施展使用者个性的舞台,瞬间就充满了铜臭味。其实很多个性化标记——例如带边框的箭头符号或专门设计过的数字序号——本质上只是事先做好的图片素材,用时就像凉菜拼盘一样摆到待编辑的图片上。沿着这个思路,我制作了&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20118/&quot;&gt;一个图片标注动作&lt;/a&gt;&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1204145944.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递归调用 Shortcuts 动作,以便连续添加标注&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最大的障碍倒不是准备图片素材,毕竟只要会用基本的修图工具,就能自行准备品质极高的标注图片;困难在于,同一张图上往往需要好几处标注,如果每标注一次就要运行一遍 Shortcuts 动作,未免太愚蠢。最终出路还是在于递归模式:每标注一次记号,就询问使用者是否要继续编辑,需要的话则将最近一次标注好的图片作为输入,再次运行标注动作自身,如此一来,&lt;strong&gt;下次编辑时的底图就是上次的成品&lt;/strong&gt;。反复调用自身,直至最终标注完成。&lt;/p&gt;
        &lt;ul&gt;
        &lt;li&gt;&lt;a href=&quot;https://www.icloud.com/shortcuts/0753d9bd2ae343eab11596c964a8ecae&quot;&gt;动作下载&lt;/a&gt;&lt;/li&gt;
        &lt;li&gt;&lt;a href=&quot;https://github.com/BlackwinMin/Shortcuts-Actions-gallery/tree/master/Annotations%20LT&quot;&gt;GitHub&lt;/a&gt;&lt;/li&gt;
        &lt;li&gt;延伸阅读:&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20118/&quot;&gt;《轻量级图片标注方案:Shortcuts 篇》&lt;/a&gt;&lt;/li&gt;
        &lt;/ul&gt;
        &lt;h2&gt;小结&lt;/h2&gt;
        &lt;p&gt;快递查询这类古老动作完成度却如此之高,复杂度如此之巨,逻辑如此严密,在自动化玩家的圈子中并不得见,只可惜随着各类 API 逐渐收缩或关闭,种种经典作品也昙花一现。但这些作品却在我心中留下了迟迟不去的驻波。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Shortcuts 动作模块并不仅仅可以线性累加堆叠,还可以通过特殊模式以一当百。&lt;/p&gt;
        &lt;p&gt;这就是模式的力量。看懂了模式的人,就像维特鲁威笔下的原始建筑师,第一次发现几块简单的石头可以组成坚不可摧的拱结构。&lt;/p&gt;
        &lt;p&gt;之后的事情就是历史了。&lt;/p&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19</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19</guid>
      <pubDate>Fri, 31 Jan 2025 10:00:00 GMT</pubDate>
      <category>方法</category>
      <category>Shortcuts</category>
      <category>自动化</category>
    </item>
    <item>
      <title>2024年,我的最佳阅读清单(年度文章部分)</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banner_2024_article.jp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阅读究竟意味着什么?任何列年度阅读清单的人都应该先想明白这个问题,即便答案仅仅是自娱自乐,那也比什么都不想、像个黑社会小弟一样不动脑子拿刀乱砍来得好。&lt;/p&gt;
        &lt;p&gt;对我而言,阅读意味着日后的使用,文章就像是工具或材料。抱着这样的想法读文章,无论是严肃的专业论文、让人挠破脑袋的技术教程、轻松的随笔散文乃至发人深思的虚构作品,只要用得上,都不妨一读。&lt;/p&gt;
        &lt;p&gt;因此,这份年度文章阅读清单与其说是一份文章推荐榜单,不如说是工具推介、工具索引,每篇文章都不仅仅是看个热闹、读个痛快或增加茶余饭后谈资的“信息消费”,我希望这些文章能够成为有用的思想工具。&lt;/p&gt;
        &lt;h2&gt;用户自动化何以存在:Home-Cooked Software and Barefoot Developers&lt;/h2&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24104610.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图:Maggie Appleton&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maggieappleton.com/home-cooked-software&quot;&gt;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文章源自 Maggie Appleton 的一篇演讲,她追溯了一部分 Power User 的历史,形象地将高级自动化玩家比喻为家庭厨师或赤脚医生,可能没有专业背景,旨在解决现实的、眼下的问题,没有商业化的负担。这很好地解答了一长串的悖论:包括本站在内,一众技术社区何以存在?他们为什么不做 App(鉴于模板化的 App 只要几万块钱)?这些家伙不要私域流量吗?他们竟然还不进军短视频?这些人是用爱发电的笨蛋吗?&lt;/p&gt;
        &lt;p&gt;在此前的&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20760&quot;&gt;导读&lt;/a&gt;中,我已经借 Appleton 的文章,回答了网站的存在问题:&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但我并不介意[我的开源项目被抄袭]。我用几个小时时间,发明几个小工具,为自己和亲朋好友节省下几天乃至几周时间,并且根据我们所需及时调整,这就是我想要的。低技术、通用技术、用户端编程……都描述了这种“Home Cooked”工具范式的一个侧面,就像 HomeBrew 计算机软件一样。&lt;/p&gt;
        &lt;/blockquote&gt;
        &lt;blockquote&gt;
        &lt;p&gt;换言之,你会因为你妈妈做菜美味,就让她辞职去上海云南南街开店吗?你不会。但,世界是平的,很多人有几滴墨水就想剑指天下,于是“网红”一茬接着一茬,塌房也一阵接着一阵。&lt;/p&gt;
        &lt;/blockquote&gt;
        &lt;blockquote&gt;
        &lt;p&gt;我和 UNTAG 上不少同侪的所作所为,同样无法用传统的商业逻辑去理解,但你可以说,我们是在为志同道合之士制作 Home Cooked Tools。下面这篇来自 Maggie 的演讲,探讨了 Home Cooked 工具将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演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解 UNTAG 这样一个无法在中文语境下 TAG 的网站,或许可以从这则演讲切入。&lt;/p&gt;
        &lt;/blockquote&gt;
        &lt;h2&gt;当代技术寓言:A Tale of Two Kits&lt;/h2&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0124105251.jpe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图:Venkatesh Rao&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lt;blockquote&gt;
        &lt;p&gt;I’m not yet sure which I prefer: pawn on someone else’s chessboard, or lord of my own tic-tac-toe board.(我不确定我更喜欢在别人的棋盘上下棋,还是成为我自己棋局的国王。)&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www.ribbonfarm.com/2024/02/06/a-tale-of-two-kits/&quot;&gt;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小孩子需要童话,成年人需要寓言。当代最有趣的技术寓言家,大概是身兼多家巨头企业顾问的 Venkatesh Rao。Rao 的文章乍看上去很费脑子,动不动就是连珠炮一般的数学和物理概念,但只要读者不去较真,完全可以把他的文章当作当代技术的寓言。&lt;/p&gt;
        &lt;p&gt;Rao 有时&lt;a href=&quot;https://studio.ribbonfarm.com/p/monolith&quot;&gt;用《太空漫游2001》中的巨石比喻人工智能大模型或科技巨头&lt;/a&gt;,有时候&lt;a href=&quot;https://contraptions.venkateshrao.com/p/contraption-theory&quot;&gt;用直升机等悬浮飞行器比喻怪异但能给人启发的技术&lt;/a&gt;,而最成功的比喻则是&lt;a href=&quot;https://studio.ribbonfarm.com/p/the-extended-internet-universe&quot;&gt;把日益糟糕的互联网比作黑暗森林&lt;/a&gt;&lt;/p&gt;
        &lt;p&gt;在 2024 年,Venkatesh Rao 也撰写了好几则寓言,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对概念是乐高式工具包(Lego Technic Perseverance kit)和手工工具包(beginner’s whittling kit),具体翻译请不要在意,只要大家摸到意思就好。&lt;/p&gt;
        &lt;p&gt;乐高工具包自然不必多说,它强调组装、组合、开箱即用,这已经称为主流商业软件的基本范式,看看你手里的 Obsidian,你不必知道如何编写 Javascript,只要逛逛插件市场,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另一类工具像是木工套件,你得拿着刀子、凿子和锯子,从零开始打磨一块原始材料。&lt;/p&gt;
        &lt;p&gt;两类工具本身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商业模式引入了问题。乐高积木式的工具更像是别人的地盘,你一般只是按照别人的规则使用它。这就像&lt;a href=&quot;https://howtomarketagame.com/2021/11/01/dont-build-your-castle-in-other-peoples-kingdoms/&quot;&gt;在别人的领地上造城堡&lt;/a&gt;&lt;/p&gt;
        &lt;p&gt;两类工具没有绝对好坏,乐高积木&lt;a href=&quot;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_u3hpYMySk&quot;&gt;有时候也是有用的&lt;/a&gt;。只不过,成年人不能只玩积木。&lt;/p&gt;
        &lt;h2&gt;别闹了,科技巨头:Governments Should Be Effective, Not Efficient&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To be successful in business, you create value and you capture its gains; to be successful in government, you create value and you leave its gains behind for others.(商业成功取决于创造价值并独享收益;政治成功意味着创造价值并赠与他人。)&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hbr.org/2024/12/governments-should-be-effective-not-efficient&quot;&gt;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在系统理论中,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正反馈循环,另一种是负反馈循环,听起来好像正反馈是正面的,负反馈是负面的,其实这两种模型并没有什么价值评判:正反馈指变化会不断扩大,就像滚雪球一样,而负反馈则会维持系统本身的相对稳定。&lt;/p&gt;
        &lt;p&gt;这两种模型简直就是理解政府和企业的绝佳路径。我们总是抱怨政府行政效率不够高,我们也会片面认为企业动作快,结果就是过度神话、美化企业——尤其是科技巨头——似乎他们可以引领人类的未来。但是很少有人思考企业为了谁而存在,政府又是为了谁而存在。&lt;/p&gt;
        &lt;p&gt;早在马斯克的一系列恶行之前,我就意识到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根本区别,不能以企业的效率要求政府,但多年来,我很难组织恰当的语言,何况自诩激进派的人会把我打成保守派(毕竟我读的是法学院),而自称保守派的人又会把我打成反动派,因为我竟然敢思考这种区别。&lt;/p&gt;
        &lt;p&gt;因此,在读到哈佛商评这篇文章时,我不禁击节赞叹。这篇文章唯一的遗憾是出现得太晚了,全人类已经给予了科技公司过多的权力。&lt;/p&gt;
        &lt;h2&gt;屏幕是时间是最糟糕的发明:The Worst Feature Apple Ever Made&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Screen Time and the whole ecosystem of tools like it reinforce the vague sense that everyone should be using their phone less, even if we’re not exactly sure why.(屏幕时间和像它这样的整个工具生态系统强化了一种模糊的感觉,即人人都应该少用手机,即使我们不知其所以然。)&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24/08/apple-screen-time/679359&quot;&gt;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我向来很讨厌谈论屏幕时间,因为这个发明又当又立。在中文互联网,Hum 是极少数敢戳破屏幕时间虚伪面具的人,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Jobs 设计 iPhone 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尽可能多使用,因此屏幕时间是一种矛盾的功能,一种安慰剂,或者用我的话说,属于一种赛博牌坊。&lt;/p&gt;
        &lt;p&gt;可惜,你很难叫醒一大群正在假装睡觉的人,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文章依然默认接受了屏幕时间,直奔如何使用,而不讨论屏幕时间有没有半点用处。除了 iPhone 自带的统计,各类所谓量化自我的工具也如雨后春笋,只可恨这场淫雨霏霏如斯,几年下来也不见天日。&lt;/p&gt;
        &lt;p&gt;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西洋月刊的文章犹显重要,它再一次揭穿了屏幕时间的虚伪本质,并且把焦点拉回真实世界,指出重要的是你做什么,而不是你在屏幕上花了多少时间。数字排毒(Digital Detox)的解毒药,绝不应该是安慰剂,更不是伪装成解药的毒品。唯一的解药是现实生活本身,即便你通过屏幕进行。&lt;/p&gt;
        &lt;h2&gt;重新审视灾备:Lessons from the Hurricane&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Money can’t buy what isn’t available, and an emergency is defined by unavailability.(金钱无法买到不可用的东⻄,紧急情况是由不可用来定义的。)&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www.resilience.org/stories/2024-07-22/lessons-from-the-hurricane/&quot;&gt;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去年我运气不佳,接连去几个地方出差,相继遭遇了各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台风”。在大西洋对岸,美国佬同样时运不济,吃了一个飓风。有过连续一周断水断电的经历后,我对 resilience 上的这篇文章就更有感触,切切实实体会到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不能依靠金钱去衡量:你打不到车,因为新能源车没有地方充电;你点不到外卖,因为预制菜包早就因为停电而腐烂了;你甚至买不到矿泉水,因为网络瘫痪了。其他自然灾害,甚至人为灾害(例如网络攻击),应当也遵循着类似的规则。&lt;/p&gt;
        &lt;p&gt;重新思考灾难和日常之间的关系,或许是每个人都值得上的一堂课。在极端气候越发频繁的当代,原本的选修大概会成为必修。&lt;/p&gt;
        &lt;h2&gt;读书,从入门的放弃:Signs You Should Give Up on a Book&lt;/h2&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4/04/01/signs-you-should-give-up-on-a-book&quot;&gt;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量子物理学家多伊奇发现了一组有趣的对称关系:有趣的问题往往是可以解决的,反之如此。这看起来像是知识分子的玩笑,但如果我们试着将其作为一种启发式方法,借以考察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将会发现它有惊人的可靠性(至少是实用性)。&lt;/p&gt;
        &lt;p&gt;比如说,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就可以跟随你的直觉,有趣就看,否则就放下。纽约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有趣主义”阅读决策法,我相信作者有一半是在开玩笑,但是这种方法本身并非玩笑,毕竟,有趣意味着有什么东西吸引了你,这些东西,根据多巴胺理论,就是新鲜东西,需要你去解决的东西,一言以蔽之,其实是问题。&lt;/p&gt;
        &lt;p&gt;问题不一定是功利主义的。一本好的小说,仅凭情节也可以紧紧抓住你,但也不排斥引发你进一步的思考。非虚构作品就更不用说了,你很可能就是为了为了应付考试或解答疑惑而读它们。&lt;/p&gt;
        &lt;p&gt;当然,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还有很多标准,但以是否有趣作标杆,或许是最经济、最省力而且本身也最有趣的一种方法。&lt;/p&gt;
        &lt;h2&gt;新宣言还是坏信号:Apple’s longevity by design&lt;/h2&gt;
        &lt;blockquote&gt;
        &lt;p&gt;Designing the best, longest-lasting products in the world requires striking a balance between durability and repairability, while providing ongoing software updates.(设计世界上最好、最耐用的产品需要在耐用性和可修复性之间取得平衡,同时提供持续的软件更新。)&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support.apple.com/content/dam/edam/applecare/images/en_US/otherassets/programs/Longevity_by_Design.pdf&quot;&gt;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我摔碎过两台 iPhone 3GS。&lt;/p&gt;
        &lt;p&gt;我摔碎过三次 iPhone 4S。&lt;/p&gt;
        &lt;p&gt;我摔碎过两次 iPhone 5。&lt;/p&gt;
        &lt;p&gt;我摔碎过一次 iPhone 7。&lt;/p&gt;
        &lt;p&gt;我手里的这台 iPhone 13 mini 已经用了三年,一次都没有摔碎过,而我只带了一个几乎只提供情绪价值的超薄手机壳。&lt;/p&gt;
        &lt;p&gt;面对这段短暂的个人手机破坏史,我不得不承认,Apple 对可维修性的新定义有着强大的现实扭曲立场:好的可维修性就是不需要维修。&lt;/p&gt;
        &lt;p&gt;不过,与此同时,我的旧手机已经电量不足,需要更换电池,价格是七百多块钱(涨了一百多快)。相比电脑城或京东,堪称天价的官方维修或更换费用,又让人不得不怀疑:所谓的可维修性,或许是挣钱的一个借口。&lt;/p&gt;
        &lt;p&gt;在矛盾的情绪中,我们还需要认识到,Apple 是第一家同时能够封锁硬件并提升品质的公司(作为对比,打印机行业的封锁模式没有提升品质)。Apple 的白皮书究竟是危险的信号,还是重新定义可维修性能的宣言,尚需时间沉淀。&lt;/p&gt;
        &lt;h2&gt;警惕人工智能洗脑:Why We Must Resist AI’s Soft Mind Control&lt;/h2&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4/03/artificial-intelligence-google-gemini-mind-control/677683&quot;&gt;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推理小说之父爱伦·坡曾借角色之口,表示回溯思路是一件趣事。这种思维游戏,有时也可以揭露可怕的真相,我曾发现,我打算引用的某个“事实”其实出自几张人工智能生成的假新闻照片。&lt;/p&gt;
        &lt;p&gt;人工智能会洗脑,在潜移默化中。从那一刻开始,我坚决在主要的信息渠道——主要是 RSS 阅读器——中&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20569/&quot;&gt;默认屏蔽图片&lt;/a&gt;,甚至连小图标也不放过。我还写了一个很简单的脚本,在浏览器中默认不显示图片,除非我主动查看。&lt;/p&gt;
        &lt;p&gt;正因为有过这种对抗人工智能臆造物的经历,我读到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时才会相见恨晚。谈论人工智能造假的文章已不计其数,但是不那么学术化同时又把事情讲明白的也寥寥无几,建议任何一个关注自身精神健康的人阅读这篇文章。&lt;/p&gt;
        &lt;p&gt;注:建议在屏蔽图片的情况下阅读大西洋月刊的文章,因为那篇文章上下左右都是人工智能生产的图片。&lt;/p&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44</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44</guid>
      <pubDate>Fri, 31 Jan 2025 10:00:00 GMT</pubDate>
      <category>观点</category>
      <category>阅读</category>
      <category>降低思维负荷</category>
    </item>
    <item>
      <title>人工智能对环境其实没啥影响</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E5%88%AB%E8%A2%AB%E5%90%93%E5%88%B0ChatGPT_%E7%9A%84%E7%8E%AF%E5%A2%83%E5%BD%B1%E5%93%8D%E5%85%B6%E5%AE%9E%E6%B2%A1%E9%82%A3%E4%B9%88%E5%A4%A7.pn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andymasley.substack.com/p/individual-ai-use-is-not-bad-for&quot;&gt;🔗 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最近关于 ChatGPT 等 AI 工具对环境有害的讨论挺多,但 Andy Masley 觉得这些说法有点夸张了。通过对比数据,他发现个人使用这些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其实很小,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严重。&lt;/p&gt;
        &lt;p&gt;首先,能耗问题被放大了。虽然 ChatGPT 每次查询的能耗是 Google 搜索的 10 倍(3 Wh vs. 0.3 Wh),但这个能耗其实很低。3 Wh 的能量只相当于看 2 分钟视频或上传 30 张照片的能耗。就算全球所有的 Google 搜索都换成 ChatGPT,全球互联网的能耗也只会增加 1%,跟互联网用户每年 3.4% 的增长比起来根本不算啥。&lt;/p&gt;
        &lt;p&gt;而且,训练 GPT-4 的能耗虽然相当于 200 次从纽约到旧金山的航班,但这是一次性的,GPT-4 的使用量很大,分摊到每次查询的能耗其实很低。&lt;/p&gt;
        &lt;p&gt;其次,水资源消耗的担忧也被夸大了。ChatGPT 每次查询消耗约 30 毫升水,其中只有 15% 是在数据中心内用的,剩下的 85% 是发电时消耗的水。跟农业等行业比起来,数据中心的用水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比如,&lt;strong&gt;生产一个汉堡的用水量相当于发送 20 万次 ChatGPT 查询的用水量&lt;/strong&gt;&lt;/p&gt;
        &lt;figure&gt;&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5/01/237ce4a6f76913bb90d54d9bedf7ef14.png&quot; alt=&quo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figcaption&gt;
        &lt;/figcaption&gt;&lt;/figure&gt;
        &lt;p&gt;Andy 认为,LLMs 是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大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如果因为担心环境影响而不用这些工具,可能会错过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与其纠结个人使用 LLMs 的微小环境影响,不如把精力放在推动能源系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等更有效的系统性变革上。&lt;/p&gt;
        &lt;p&gt;他还批评了当前气候运动中过于关注个人行为的倾向,觉得这种关注分散了人们对更重要的系统性问题的注意力。比如,个人减少使用 LLMs 对气候的影响微乎其微,而推动能源系统的变革则能带来更大的影响。&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与其担心这些工具的微小能耗和水资源消耗,不如将精力集中在推动更有效的系统性变革上。” —— Andy Masley&lt;/p&gt;
        &lt;/blockquote&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48</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48</guid>
      <pubDate>Fri, 31 Jan 2025 02:00:00 GMT</pubDate>
      <category>每周消息</category>
      <category>AI</category>
      <category>ChatGPT</category>
    </item>
    <item>
      <title>世界不再尊重“复杂性”</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E4%B8%96%E7%95%8C%E4%B8%8D%E5%86%8D%E5%B0%8A%E9%87%8D%E5%A4%8D%E6%9D%82%E6%80%A7.pn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wilsoniumite.com/2025/01/21/weve-lost-our-respect-for-complexity/&quot;&gt;🔗 原文链接&lt;/a&gt;&lt;/p&gt;
        &lt;p&gt;作者通过一次与朋友的闲聊,引发了对现代社会如何看待&lt;strong&gt;复杂性&lt;/strong&gt;的思考。&lt;/p&gt;
        &lt;p&gt;他发现,&lt;strong&gt;如今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复杂的事物,反而更倾向于寻找简单粗暴的答案&lt;/strong&gt;。这种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尤为明显——虽然我们能轻松接触到各种复杂话题,但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失去了深入探索的耐心。&lt;/p&gt;
        &lt;p&gt;这种对未知复杂系统的基本尊重正在消失——人们喜欢在餐桌辩论、网络梗图甚至修路施工现场,用简化的逻辑去解释那些需要数十年研究的医学、经济学或基建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自动化让我们逐渐远离了那些原本需要亲自动手的复杂领域。&lt;/p&gt;
        &lt;p&gt;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自动化浪潮把农业、制造业等基础产业变成了“黑箱”,当收割机和混凝土搅拌车都被封装成手机 App 里的服务,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真实复杂性的物理触点。&lt;/p&gt;
        &lt;p&gt;&lt;strong&gt;就像当过服务员的人会更体谅同行,参与过制造业的人才能理解供应链的脆弱性。&lt;/strong&gt; 但现实是,我们既不了解超市物价背后的全球农业网络,也看不懂家门口修了三个月的下水道工程。&lt;/p&gt;
        &lt;p&gt;信息爆炸时代的自相矛盾在此显现:一边是 TikTok 上五分钟讲透量子力学的“知识网红”,一边是专家公信力持续滑坡。&lt;/p&gt;
        &lt;figure&gt;&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5/01/7104398dfc557bc4f2a0e0eb6ec53ce0.png&quot; alt=&quo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figcaption&gt;
        &lt;/figcaption&gt;&lt;/figure&gt;
        &lt;p&gt;作者认为,半个世纪前人们尚能相信专业分工,如今却陷入既要怀疑权威、又被迫假装全知的双重困境。当“自己动手查资料”成为美德,真实发生的却是用搜索引擎替代系统性认知。&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那些坦然说出‘我不知道’的人,远比假装全知的表演者更值得信任。毕竟在这世上,对复杂性保持敬畏才是最酷的事。”&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而教育系统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这种断裂——对教师信任危机导致教育投入缩减,培养出的下一代更缺乏理解复杂系统的能力。&lt;/p&gt;
        &lt;p&gt;这种困境甚至也在反噬技术领域本身:当程序员抱怨软件漏洞时,可能早已忘记代码背后牵扯的芯片制造、电力供应等上百个精密协作的子系统。&lt;/p&gt;
        &lt;p&gt;总的来说,虽然文章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作者自己也说了,你不应该期待在一篇播博客文章里找到解决方法),但作者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对复杂性的态度,认识到理解复杂问题的价值,并在面对未知时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lt;/p&gt;
        &lt;blockquote&gt;
        &lt;p&gt;“如今,当有人能真诚地说出‘我不知道’时,我对他们的信任感会大大提升。”&lt;/p&gt;
        &lt;/blockquote&gt;
      </description>
      <link>https://utgd.net/article/21047</link>
      <guid isPermaLink="false">https://utgd.net/article/21047</guid>
      <pubDate>Wed, 29 Jan 2025 02:00:00 GMT</pubDate>
      <category>每周消息</category>
      <category>观点</category>
    </item>
    <item>
      <title>2024年,值得关注的年度榜单</title>
      <description>&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images/banner_2024_list.jpg&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lt;br&gt; &lt;p&gt;大概从央视春晚逐渐被各路网红占领开始,许多人已经不看了(或许本来就不怎么看)。这也怪不得央视,毕竟众口难调。不过相比央视,不少地方台倒是值得一看。作为杭州人士,我听到地方台主持人说杭州话或吴语时,也不觉得尴尬,不会像在央视听到东北口音一样感觉做作。道理很简单,地方台受众面远比央视小,口味鲜明而自然。&lt;/p&gt;
        &lt;p&gt;与春晚类似,科技数码类网站的年度榜单也越来越无聊,App Store 今年的年度软件竟然是 Lightroom,这简直就像听说 Microsoft Word 斩获软件设计大奖一样无聊到让人想吐。我在读书时曾勤工俭学,为某些媒体编写年度软件榜单,当时的兴奋,也成了上个时代的记忆。&lt;/p&gt;
        &lt;p&gt;万幸,我们并不用盯着 Apple 或国内少数几个主流媒体。许多网站都有自己的年度榜单,它们就像多姿纷呈的地方台,总有几个对你口味的。我尝试做一份“年度榜单的年度榜单”,分享一些值得看的东西。&lt;/p&gt;
        &lt;p&gt;准备工作:年度榜单往往很长,如果网站本身没有提供目录,你可能会掉进信息兔子洞,建议准备好&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9829&quot;&gt;目录生成工具&lt;/a&gt;&lt;a href=&quot;https://utgd.net/article/20933/&quot;&gt;图片一览工具&lt;/a&gt;&lt;/p&gt;
        &lt;h2&gt;建议改名脑洞合辑:时代杂志年度发明&lt;/h2&gt;
        &lt;p&gt;&lt;a href=&quot;https://time.com/collection/best-inventions-2024/&quot;&gt;The 200 Best Inventions of 2024 | TIME&lt;/a&gt;&lt;/p&gt;
        &lt;figure&gt;
        &lt;img src=&quot;https://cdn.utgd.net/assets/uploads/2022/00/minja-1227151249.png&quot; alt=&quot;Alt text&quot; referrerpolicy=&quot;no-referrer&quot;&gt;
        &lt;figcaption&gt;时代杂志的年度发明&lt;/figcaption&gt;
        &lt;/figure&gt;
    

@TonyRL TonyRL merged commit 5d9561b into DIYgod:master Feb 11, 2025
31 checks passed
@cscnk52 cscnk52 deleted the fix/utgd branch February 12, 2025 04:25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Auto: Route Test Complete Auto route test has finished on given PR Route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Successfully merging this pull request may close these issues.

2 particip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