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93 lines (96 loc) · 47.7 KB

altar-sutra-wdf-04.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93 lines (96 loc) · 47.7 KB

定慧品

戒定心不乱,这就是。然后之用就是,就那么简单。这里边这个智慧没有什么有一个智慧读本,让我们去学一共有150条智慧,因为这个慧就是定的,是自然的妙用,叫定体意用。听上去空不空,好像很空,不空的哦。举个例子,凡是在历史上做出丰功伟绩的大人物,这种丰功伟绩来自哪里的?是什么东西的结果,是他的知识技巧的丰富来的吗?不是,是他的定慧来的,从他的定慧中而生。

比方说毛泽东,我们又举例子,以毛泽东为例子,他无疑是大政治家,无疑是大军事家,而且是在战略的层面上的。解放战争三年就打完了。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和共产党的军队比一比吧,谁强谁弱?那是非常鲜明的对比。虽然经过抗日战争这段时间,共产党的军队在延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红军长征刚刚结束的时候强大多了,但是跟国民党几百万大军是不能比的,更何况国民党几百万大军还有美式装备。所以蒋介石是充满信心的,几个月里边解决中国问题。

他发动的,撕毁了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因为他充满信心,他干了。在大军压境的面前,在考验谁呢?在考验毛泽东。因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已经在延安整风之后确立好了。毛泽东怎么办?定了。这是非常关键的,叫见境心不乱,这是最根本的。那个智慧也不是什么从《孙子兵法里》学来的。

有人当时就问毛泽东,“你打仗成功率很高。你是读了《孙子兵法》的吧?”

毛泽东沉默了一下,这是真实的对话,跟那个人问了一句:“你知道《孙子兵法》有几条?"

那个人一时答不出来,后来毛就笑了,你都没读过《孙子兵法》?问我读过吗?你问问题不要随便问,然后毛泽东我是没读过《孙子兵法》,如果打仗先要读《孙子兵法》的话,怎么打呢?

所以我们体会毛泽东的做法,第一,实事求是。敌强我弱,你必须承认,你来我就得让。胡宗南军队扑向延安,毛泽东放弃了延安,你来吧。毛泽东的原则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诚字。我们只知道兵不厌诈,其实不知道真正用兵贵在什么——。人家诈你,你上了当原因是什么?你不承认,然后你跟人家打,你不断的用诡计骗人家,你以为这种担保成功吗?你也别把别人当傻子,所以根本的原则是承认自己是劣势,对方是优势,然后化全局的劣势为局部的优势,这都是个字。你几十万大军进来,我根本不能跟你打阵地战的是吧?我跟你兜圈子了吧——运动战。运动战就在兜圈子过程当中,我可以随时随地有可能造成局部的优势。毛泽东是特别强调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几倍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我几个师扑上来,只吃掉了一个团。可以的。这是担保胜利的事情。饭要一口一口的吃的,仗要一仗一仗的打,慢慢的就发生根本变化了,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要守住那一城一池不放,蒋介石傻就傻在这里,占领一座空城很开心。我让给你的。战争就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的,怎么消灭?我一下子消灭你,不可能。化局部的全局的劣势为局部的优势,这种叫慧,慧来自哪里?**见境心不乱。**你一看强大,我弱小,心里慌了吧,一乱没慧了,这里没什么具体的什么兵法在教毛泽东,无非定慧而已。一个例子。

我们别把智慧搞错了,以为是那种成功的经验和技巧,然后我们一样样的学就有了智慧,他不是智慧,智慧源于定。慧是定之用,就没具体内容的。你别把它分开来。又要学定,学了定之后再学慧,还是先学慧后学定,都错了,定慧一体。我们最难做到的就是定了,因为见境就乱,有几种乱法,第一种侥幸,我比你好像强大,我有一个机会了,又乱了。又一看不行,我陷入困境中了,心又乱了,完了。

做大事业者从来不是心存侥幸的,因为本来就不心存侥幸,就实事求是的,心就定了,什么处境的变化都不至于乱的。由于这一定在那里做了体了,方法自然来,那叫慧,慧就是定的妙用。历史上的例子很多。毛泽东总喜欢举这种例子的叫以小胜多,以弱胜强。历史上有好几次包括淝水之战之类的都是强大的被弱小的战胜了,为什么会这样?定慧呀!这个道理其实讲出来是天下都能明白的,偏偏都做不到,为什么?心不定

我们刚才把毛泽东整个战略思想讨论了一下是吧?无非化全局的劣势为局部的优势呀,就这件事情。这不是实事求是吗?这不就是心定吗?我说一定要通过一个军事指挥家的技巧来胜利,毛不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毛就讲的集中优势兵力,十倍甚至百倍的兵力消灭它,你不可能不消灭它。你十倍于他怎么会不战胜它,十倍几十倍于它,就这么干的。每一次局部优势造成了就是成功的消灭了敌人。后来这个速度是惊人的快,每天的战报又下面多少个旅,以旅来为单位来计算,消灭国民党多少人的,全是这么集中优势被你干掉了。

那么还有一个定是指什么?理解中国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个军事家如果不懂政治他也失败。蒋介石说了一句话,后来毛泽东听到了就笑了,蒋介石说了句什么话?谁在中国控制了这五个城市,谁就控制了全中国。哪五个城市呀?武汉、上海、广州,南京、北京,谁控制了这五个城市,谁就控制了全中国。毛泽东微微一笑说了一句话:谁得了农民的心,谁就得了天下,清楚吧?中国是农业大国吧,你得了农民的心了,你就得了天下。哪是你蒋介石说的五个最重要的城市控制在手里?这都是定慧。“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天下。”毛泽东的原话,我举这些例子,无非来理解,当然跟佛教的目标一点关系没有,佛教的目标是修行,修行就是为了解脱生死,那么要讲定慧,但是精神是一致的,逻辑是一致的,定是体慧是用,别从这个里面找文章,大概有哪些内容叫智慧?没有。其实就是定的用。而定的主题是什么?定的内涵是见境心不乱,就这个道理。

这样我们对定慧一体就做了一个说明。这个慧是实践,不是口上说的理论。

应事也,以本心应事,是佛家的最关键的一个定慧关系。

以本心应事,而不是以小我之心来应事,这就是定慧一体了。那么底下讲一个非常重要的意思了,叫“一行三昧”,定要定到什么境界?“一行三昧”,定慧一体达到什么境界?达到“一行三昧”的境界。梵文当中有一个词叫 Samadhi。

我用拉丁话的写法,咱们不是这么写的,我也不会,拉丁话叫 Samadhi。汉语怎么翻译?找不到合适的词。找不到合适时只能音译,这叫实事求是,不要牵强附会。用音译的方式把它译成汉字,“三昧”。也有翻译成“三摩地”的,到后来通用的还是三昧。也有翻译成“三摩地”的,读音上好像更接近了。“三摩地”,但现在通行的是“三昧

在汉字当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只能用声音来音译,这表明什么?中国思想中缺这一块。所以你就没词语。那么现在要说了这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

【入定(听众语)】

入定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入定的,但是只是一个方面。那么也有这样解释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叫高度集中,专心致志,那叫三昧。都还是没说到。我来说一说。

什么叫三昧?我们拿艺术创作做例子,一个艺术家的创作,他的作品的过程当中必有一个阶段,不经过这个阶段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而只是工艺品。那么整个创作过程终于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后来西方人用了一个词来表达的叫inspiration。翻译成灵感

其实inspiration翻译成灵感也是翻的不是很恰当,是后来才形成了译法,一开始也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西学东渐进入中国,近代史上,然后就遇到了西方人讲的inspiration,怎么翻?当时也用音译的。叫“烟士披里纯”。就看近代文献上还有什么叫inspiration,“烟士披里纯”。我一看到蛮好,我也抽烟的啊。后来发现这个音译的人家搞不明白是吧?终于不知道哪一个学者说,译成灵感吧,因为灵感来源于inspiration,其实也不够妥当,inspiration其实就是一个艺术家进入灵感状态是什么意思?创作的第一阶段肯定没有灵感,这个阶段是非常苦的。艺术家想要做创造一部作品,他心心中有创作冲动起来了,创造冲动起来,什么叫创造冲动?比方说郑板桥啊,讲他怎么画竹子,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江馆清秋”,他住在一个江馆里,“江馆清秋晨起看竹",早晨起来走到外面看竹子,看到了现实的竹子、竹林,“烟光绿茵,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看到现实的情景了,早晨起来看到竹子。“烟光绿茵,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画意来了,创作冲动起来,他就预感到他将要创作一部作品,这幅竹子的绘画作品。创作冲突起来他就要画,创作冲动就是他胸中有竹子。通过眼中看到的竹子,胸中起了画意,叫胸中之竹。胸中之竹推动他去画出实际的一幅画来,如果画成功叫手中之竹,底下他就说了,“遂磨墨展纸”,把墨磨好了,把宣纸展开了,落笔创作开始了,倏作变相,创作过程不断在变。

此刻手中之竹亦不是那胸中之竹,最后化成手中之竹。于是他就讲了三种之竹。眼中之竹,那就是客观的人人能都看得见的现实的竹子。胸中之竹就是他画竹子的画意,对未来作品的审美意向有一个预感。在预感的推动之下,他创作过程展开,创作过程并不是把胸中之竹简单的搬到宣纸上去,没有这个事情。创作是个探索的过程,终于画完了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那么这个创作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先前是非常努力,到后来突然不需要努力了,为什么?Inspiration来了?灵感起来,这时候这个艺术家才思蜂拥而来,无法阻挡。艺术家在此创作过程当中不可置疑地情不自禁地完全投入的创作。

这个过程是什么呢?这个灵感也不知道什么地方来的,只要进入这个状况,艺术家跟这个他所创作的作品融为一体了。这个艺术家往日的艺术学习,艺术训练所积累起来的创作的手段、经验、趣味、个性,现在统统用了这个作品诞生它自己所需要的器官。这个艺术家成了作品诞生的器官。这叫灵感,叫inspiration。

在最初的创作阶段,他的艰苦表现在哪里?作家、艺术家作为主体,面对着有待他创作的课题,叫作品。主客二分。他就在这种努力当中,非常痛苦,但是这个痛苦不会白白地过去,他正在准备着samadhi(三昧),准备着三昧,终于进入了三昧,什么叫进入三昧?艺术家跟他所创作的作品融为一体,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此刻这个艺术家就是这个作品本身,这状态就叫三昧

一个艺术家,这个小我所具有的个性、它的趣味、他的创作的经验、得到的训练的技巧,通通被这个作品用来什么,展开自己的器官,艺术家成了器官了。在这种状态下,西方人用了一个词叫inspiration,梵文当中那个词叫samadhi。我们后来译成三昧。艺术创作是一个例子。

按照佛家的精神,人生就应该在三昧中,“一行三昧”。做任何事情最好的状态就是三昧。比如说你是个企业家,创办企业,你跟这个企业有区分。你是创办这个企业的主体,这个企业是你的一个作品,主客二分。这个境界不行的,但它是必要的最初阶段。终于到了什么时候啊?你这个企业家就是这个企业本身了。你跟它之间没区分,这时候的企业是非常成功的,你没有一个作为主体看待着企业这个客体,关心着它后来的结果,没有这东西。

艺术家进入灵感状态,就是三昧状态的时候,它也是这样,他并不是说我已经知道我这个作品将成为什么,不知道的!要创作全部完成之后,他看着艺术作品发呆了。这难道是我创作的吗?经历过这个三昧状态的作品才不是工艺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因为工艺制作这个过程说明每一个工匠啊,制作这个工艺作品啊,其实都预先知道他要做成的是个什么东西。艺术创作与工艺品的制造、制作的区别就在这里。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什么意思呢?直到创作过程完成之前,这个艺术家永远不知道这个作品是什么。举一个例子啊,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小说,动机哪里来?那一天黄昏,托尔斯泰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在他那个围手椅上进入假寐的状态,半睡半醒的。突然他发现眼前飘着一个女性的形象,这个绝代的佳人向他回头一望,双眼充满了哀怨。托尔斯泰被他看到的这个形象惊醒了,这形象是幻象。那托尔斯泰就知道了,这是我一直在想要塑造的一个人物。她这样的就来了,这叫创作冲动起来了,我一定要写出这个人物。这个绝代佳人,她为什么那种深深的哀怨生活在那里,要把它展开。于是托尔斯泰的那部《安娜卡列尼娜》的小说开始创作,他不把这部小说写完,他是不能明白这个主人公安娜是什么人,创作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于是有一天,托尔斯泰的家人突然听到了从托尔斯泰的书房里传来的什么,嚎啕大哭的声音,惊动了家人,大家一起奔过去,看出了什么事?走进去看,托尔斯泰在这里嚎啕大哭,家人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说:安娜死了。怎么死的?卧轨自杀的。那么家人就劝他了,你既然这么难过就别让她死。老托尔斯泰回答说:我已经看清楚了,她一定死,而且一定是卧轨自杀。

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的艺术创作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整个创作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随着这个探索的过程的展开,某种必然性一步一步的被艺术家体会到了,到这一步他就知道安娜必死。而且他是文学家,不是抽象的必死,而且一定是以卧轨的方式死了。

所以我们千万别误解了,艺术创作好像一个工艺制作过程一样,先构思好了,已经知道了结果,最后把它写出来。不!构思和探索是同步的。构思的过程同时就是创作的过程,就是个探索的过程,探索只是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他才知道全部的必然性,而不是随心所欲,主观的随意性,到了这个阶段叫三昧

我们人生在世做事情也应当达到这个一行三昧,就我们这个事情为什么这么做?你没有你跟你所做的事情的区分。进入这种状态,你就是这件事情本身。samadhi。我费了很大一段话来说明什么叫samadhi。小的事情,剥一个橘,太简单了,也应当三昧。事情没有大小,你就投入到这件事情本身中去,你自己就是这件事情本身,没有你跟这件事情的区分。

禅宗主张这样的境界。这就是三昧。所以底下惠能就讲:“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与一切处行住坐卧”。行就是行动起来,住就是停留下来。坐还是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这件事情要做,直行起来,你就投入这件事,你别去想这件事情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你就把自己跟这件事情区分开来了吧?一区分开来嘛,好了,主客二分,一行三昧。小孩子掉到井里去了,你恐惧了、同情了、惊恐了,你去救他,此刻你就是救孩子这件事情没有你跟救孩子这件事情的区分,这叫三昧

所以引用了《净名经》,《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因为维摩诘这个梵语的意思就是净名,所以这个经有两个名称是吧。一个用音来译的,叫《维摩诘经》,一个把意思译出来,叫《净名经》。《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维摩诘啊,当时是跟佛陀是同时代的,他是个大居士,在家修行,结果也修成了菩萨,叫维摩诘菩萨。

那么他的经文里面有这句话,叫“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这时候是口上说说而已,没有真的进入到这三昧的状态,“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那个我刚才讲的郑板桥那段话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段话最后(让我们)想到的是什么?他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修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任何艺术创作都是先有什么?意在必先这个前提,这是肯定的。但是;“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句话真的太有意思了,非常高度的概括了艺术创作的本质。比方说你书法创作。你要写一个字,是吧?你是书法家,落笔之前心中有意吧?我要写出一个怎样的字来?那个意象来了。所以当我们面对一张白纸的时候,跟一个艺术家、画家面对一张白纸跟一个书法家面对着白纸不一样的啊。我们只是看到一条什么东西都没有的白纸,这个书法家在走在他的宣纸面前,上面已经有东西了啊,已经有东西了!在他的心中的那个意象,你才下笔的啊,叫意在笔先者,定则也。但下一笔就是创作开始了吧,写出来的那个作品啊,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他的那个审美的趣味。都不是什么?你以往你所学习的定法所能规定的,所以“趣在法外者’。这叫天地造化之机。艺术创作是如此,惠能这里说,人生做事情也是这样:但行直心,与一切法勿有执着。

以艺术创作为例子,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是不是学了许多法?师傅教的。你在那一个画派里边,你再那一个书法派里边,你的师傅就把这个,他那个家术交给你了。每一个画派都有一套家术传给你,但是你别把这套家术啊执着不放,那你成不了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你这不过是复制你的老师。

所以真正的创作叫 ‘趣在法外趣在法外’的前提是你要进入天地造化之机呢。如何进入天地造化之机呢?那就是三昧呀,放下一个作为艺术家的小我,人生做事情的也复如此,但行直心,行直心的时候,就放下小我,就不会执着于

所以这句话就明白了,“但行直心。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着什么法相呢?哦比如说禅定,有禅定的方法,执着了吧?然后他说他怎么执着这个表面上的一行三昧呢?‘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就是一行三昧’。错了!‘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哦你以为打坐就是心不动,那么你跟石头一样,石头就无情了,草木、石头、瓦石都是无情之物。按照佛教,动物才是有情的。你空心静坐的话,你跟石头没有差别。这叫 “即同无情”,做这种想法的人,这叫“障道因缘”。妨碍了你入佛道。

叫"障道因缘”。这是非常,这个断然决然地认为禅宗的修行要坐禅,坐禅别去相信那一套定法。生活中无处不在坐禅,语默动静都是坐禅。就是说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这就是坐禅,这叫一行三昧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我们执着与法相,佛法教我们的方法,那叫停滞了,阻断了道德通流;”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若舍利弗。舍利佛就是舍利子,心经里边都提到,舍利弗是当时是释迦摩尼的一个大弟子啊,呃说他智慧第一诶!蛮了不起的啊。但当初他有一个过程吧,修行的过程有一个阶段啊,他就长坐不动啊。有这样一个故事,就舍利弗自己安静地坐在这个树林里边常驻,后来被谁发现了?维摩诘。维摩诘就去批评他了。“却被维摩诘呵”指责他了,你这个是错的。

这个事情就很像后来的马祖道一被谁点醒的?怀让。怀让禅师是在惠能那里得到了印可的,后来惠能就跟怀让讲啊,将来从你底下出一个马驹啊,要踏下天下了。我先告诉你你别出去说,就从你底下会出一个了不起的禅宗祖师。后来果然如此,这个人叫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当初修行有一个阶段很像舍利弗。天天在那个寺庙里边怎么坐,坚持不懈地坐在那,一动不动。后来怀让知道了,怀让怎么办?怎么点醒他?你天天在那坐,我就在你庙门口天天磨砖。后来被这个马祖道一发现了就问:怀让,你磨砖干嘛?怀让跟他讲,我要磨砖让它变成镜子,磨砖成镜。诶,那个马祖这也奇怪了,砖如何能成为镜子呢?变成一面镜子。怀让马上跟他讲:坐如何能成佛呢?一句点醒了他。

这里的情况也是如此,舍利佛当时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树林里边打坐呢,一动不动的样子。维摩诘就跟他讲,你坐是坐不成佛的。一个道理。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教我们怎么打坐,说什么呢?

“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就从这里下功夫,

“迷人不会”迷人都不懂,都跟着学了,

“便执成颠”。哎有的时候打坐变成什么,走火入魔,

“如此者众”,这样的人太多了。

“如是相教,故知大错”,彼此教啊,怎么做啊怎么做。大错。

定慧品后面还有一段讲这个顿教和渐教的区分问题,我们休息一下再说。

各位,我们继续啊。我们读这个定慧品。,前面讲到这个定慧一体。然后又讲这个一行三昧。讲了这个三昧是怎样一种境界。

然后我们就翻到第86页。这第86页之后,就讲这个禅宗的最高法门——就是般若法门,以什么为宗呢?无念为宗

他先说:‘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就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分;‘人性自有利钝’。人有差别,有的人根性大利,快;有的人根性不利,迟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就是默契,就是我们的心灵与虚无的默契,一下子契合了,这就叫顿悟了。‘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顿渐的区别只是假名,只是因人而异而产生的区别。好,底下就来讲这个。禅宗作为般若法门,这个法门的最高原理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是什么?无相是什么?无住是什么意思?底下说了,无相并不是否定事物有高低贵贱。你那个LV包比我这个包真实价格昂贵得多,质量也好得多。那个宝马的小汽车要比大众啊,那小汽车要好得多,这个相是真实的。无相不是否定这个差别。

底下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承认有这个相,但不停留在这个相里,这叫无相。有相但不停留,停留叫住相或叫着相, ‘于相而离相’,这叫无相

无念呢并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于念而无念’就不执念。无相就是不住相,于相离相;无念就是不执念。住相执念。

于念而无念,底下说什么?无住是什么?‘人之本性’。这个人之本性怎么解?有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啊。其实我认为呢,人之本性应该讲‘人生之本性’,加一个‘生’字,这就比较能够通了。无住者,人生之本性。为什么这么讲?人生如旅程啊,整个就是一个旅程嘛,你没办法停留在什么事情上,要承认这一点。我们每每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曾经有过的欢乐的处境啊,乐境、顺境,我们就想它永驻不变。其实人生无常,要彻底的承认这一点,这就叫无住

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生、很好的人生态度来了。就底下说的:‘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这对我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吧?每每要遇到好、丑、善、恶……种种的区分,我们跟人家,跟人打交道,也会有人是伤害了你叫冤家;有人帮助你,叫亲,冤之与亲。然后你要争斗,言语触刺,大家彼此的这个愤怒起来,然后就把“言语触刺欺争”,这些事情很快就会空掉的,他停不下来的,并将为空!你想到这一点,你就不思酬害。哎人家当初得罪了你,伤害了你,你不要耿耿于怀,这些东西很快就空了。

无住是人生的本性,人生就是不断的一个旅途嘛。那些事情当时你很难过、很愤怒,跟人家争吵、言语触刺,事情都会很快就空掉了。回过头来多少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还有意义吗?没有意义了,在当时呢很认真,要知道“并将为空”,所以“不思酬害”。

我以前住在淮海路的,上海的淮海路。淮海中路,那个弄堂里边石库门的房子,公用的面积就是那个厨房啊,这个洗手间啊,就抽水马桶啊都是(公用),这个水龙头啊,就两个龙头。那么这个(楼)层面上就好几户人家。那么当时我们都是要工作的,是吧,我太太也要上班下班,回到家里嘛,那么你们都是退休的人嘛,你们能不能在我们上班的人回来之前,你们先把你们的活干了,不要占据这个水龙头不走,那么底下我们做饭、做菜、洗衣服的水没有啊。当时条件比较差,不像现在一家一户都很清楚,那么时间长了就会引起什么不高兴,不高兴嘛就争吵起来。当时争吵得蛮厉害,彼此都视若仇敌啊。后来我们搬家了,我搬到了复旦附近啊。回过头来会想念这些邻居的,然后再到淮海路啊再去探望他们,他们看到我们也是非常的高兴。一切一切的不愉快都已经过去了,不用耿耿于怀。

后来我就想,当时吵得那么厉害干嘛?“并将为空”,我们应当“不念前境”吧。以往过去的事情你还耿耿于怀干嘛?所以惠能说,人之本性是无住啊。所以应当这样的态度,善、恶、好、丑这种区分很快就过去了。冤家还是亲人也过去了,曾经有过的争吵、欺争,这些并将为空,不要放在心里,‘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如果我们还是忘不了过去,这叫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实际上就我们被束缚住了,我们被过去绊住了手脚,我们应该向前看。这话很简单啊。也是个很通透的道理。

所以一个学佛的人,要善于夺境啊。当初那件事情发生了,多少人纠结于其中,争执于其中。你也在其中,你试试看能否把它夺了。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当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有一件事情当初发生的事,大家都觉得不得了的大事,都参与其中,纠结不已、争执不已。多少年过去了,回头再看这件事有意义吗?它老早烟消云散。

假如你当时就在其中,你能不能试试看,把他夺了啊?就像惠能跟惠明讲,惠明要夺回那衣钵嘛。后来这个惠能就只能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在草丛里嘛。惠明追上来了,惠能就在草从里跟他讲,‘这衣你搬不动’。惠明不相信,上去搬,果然搬不动。惠明跟草丛里的惠能说了:‘我不为衣来,我为法来’,我归根到底是为了求佛法而来的。那么这话说的好了,惠能就从草丛里蹦了出来,就跟惠明讲:你要听佛法是可以的,现在请你坐下。那么他就坐下了。然后惠能就跟惠明讲:‘屏息诸念’。叫他把各种念头都放下来,这等于叫他打坐。‘良久’,过了很长一段沉默的时间,慧明就开口说话了,两句话说下去,第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你为什么要夺回衣钵?我知道的,你不能容忍我这个尚未出家的人啊,当时惠能还没有剃度出家,弘忍法师没收他做弟子呢,怎么好拿着弘忍法师的衣钵就走了?违背了佛教最起码的道德标准,这叫善恶的区分。

惠能知道他心里怎么想。所以第一句话跟他讲:‘不思善,不思恶’。今天的争执是毫无意义的。不是善恶的区分,不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区分,而是谁能够担当传扬佛法的大任。所以第一句话来了,就把这个境给他夺了,我们的争执有意义吗?因为惠明也不是为了自己要把衣钵夺回来,惠明心里很明白,自己也没有资格得衣钵,这件事他清楚,只不过是他不能容忍什么?惠能拿了衣钵就走,违背道德标准。所以惠能第一句话就比较厉害了,很厉害,把这个境给夺了。

所以我们学一点佛学,经常要试试看,大家都在争执于其中,纠结于其中。这个境你也在其中,这个境有意义吗?试试看能否把它夺了。能夺的,你就先把它夺了,你就率先悟了。

所以惠能在这里说,这些东西很快都会过去的,并将为空。你不要念念不断的。念念相续不断,就是被过去束缚住了手脚。这叫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也没有什么束缚着你‘此是以无住为本’。看清楚,人生就是这样。一切发生了,它很快就会过去。不要耿耿于怀,人生本来就是无助。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叫以无相为体。

然后再看境:‘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无念不是没有念头,没有念头叫绝念无念是指什么呢?不于境上生心。于境上生心,就是妄念起来。哦这是顺境,我不能没有它;这是逆境,我马上摆脱它,这叫于境上生心了。其实顺境和逆境的区分来自我们的心,境由心生,心起了妄念,就区分了顺和逆了,顺和逆。

谈恋爱的时候,这种事情是最明显的啊。某两个人相爱了啊,然后那天晚上吧他们就手拉着手压马路去了是吧,开始倒蛮开心的,温言侃语、花前月下,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两个人口角起来,最后在很不开心的情况下分手了。大家回去睡觉。在这种情况下,你回去呢一下子还睡不着。恋爱中的情况,就这样啊,把刚才跟他相处的那一段时间,从头到尾像放电影一样放了一遍啊,究竞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最后怎么会如此不欢而散的呢?但是后来想明天要上班啊朝九晚五的啊,所以赶快睡吧。第二天早晨一醒来心境就不好,不好了呢就去上班。这一天明明是阳光灿烂,然后你走到办公室,你就觉得许多(忧郁)周围灰蒙蒙一片呢,你在等待他的短信。9点钟没来,9点半还没来,但是你没办法,你忙着各种活呢。10点半还没来,11点还没来,11点半突然一个短信就来了,你打开手机一看这个短信,往日的温言款语又来了。就在这一瞬间,你突然发现今天阳光特别的灿烂,每一个同事似乎都向你露出了微笑。你变了吧?变了,境由心生啊。什么叫顺境?什么叫逆境?不是客观的,我们以为这个境界是客观的,顺境是客观的,逆境也是客观的,其实都是生的。

你说:啊,由于某一个交通事故,某人受了伤,折了一条腿。这是逆境了。那么健全的人呢都好好的,顺境之中。天知道!你还得生活,你在一个残疾的情况下继续生活,这个人以后的人生是不是永远黯然无光了?不是的。你仍然可以活得有滋有味。上帝帮你关了一扇窗,一定帮你开另外一扇窗。一个人四肢健全,有钱有地位、有高级的别墅,他的境就是顺境吗?所以要想得明白啊。

我对境由心生的体会从哪里来?老早就知道这句话,境由心生。觉得能够理解,但是总不太相信啊,顺境与逆境的区分是那么客观的。比方说啊我认识一个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有名字的富豪,我们已经相处了十几年了,彼此也算是朋友,大家都很忙。这个人名字我就不说了啊,这个人是大名鼎鼎的,不是郭广昌啊,但他也在富豪排行榜上有他的名字。在上海的是一个很大的集团,运作着几十亿的资产呢。当时是富豪排行榜上有他的名字,今天还排得上不我不知道,我们交往十几年,大家都很忙。但是但凡有空我会想到他,他也会想到我。一个电话打过来,今天晚上有空吗,有空就喝点酒,聊聊或者喝茶,就这样交往了十几年。我对他的生活处境非常的了解。他什么生活处境?他但凡有一个愿望要去实现的话,它能动员各种社会资源,甚至一部分政治资源,上海市政府都会出面帮助他。我一看这简直叫呼风唤雨啊!

我拿他的处境跟我王德峰的处境做了个比较,比较的结果是鲜明的:我什么处境呢?在大学里做教师,每年年终要填两份表格,一份是教学工作量表,一份叫科研成果表。一年两个学期你上了多少门本科生的课?多少门研究生的课啊?学生对你讲课的质量是如何打分的一一填上去。这张表刚填好,另一张就要来了。学术成果表、科研成果表。一年里边你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学术论文?又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像复旦大学这个地方,一般期刊还不算数,要权威和核心。假如我王德峰连续三年这两份表格都填的不合格,结果会怎么样?我被送到人才交流中心去的,这就是我的生活处境。我把我的这个生活处境跟我那个朋友,富豪的朋友做了比较之后,我发现我的人生算是失败了。后来想一想,没关系,中国人那句话说得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方说我家里用的那个钟点工。她的处境就比我差了吧?她什么处境呢?也就是四川人在上海做钟点工,她的丈夫在广州打工,她孩子在家乡,父母代管着,就这样一个处境。一家三口一年最多有一次团聚的机会,有时候她过年都不回去的。我跟她讲,过年你怎么好不回去呢?你儿子在家乡想着你呢?她说我也想着我儿子,但是我不敢回去。我说为什么?你要知道我回去过一次年,会把我在上海做钟点工一年的积蓄的一半用掉。我说不至于吧?她说是真的。回到家乡要给父母带礼物啊这种东西,这是应当的,叫孝敬,是吧?那么这个乡里谁家出了什么喜事啊?红白喜事你一律的要参与,礼钱你就要送上去,看到人家的孩子要发压岁钱,这样一弄嘛,一半的收入就没了。更何况如果我在上海过年期间不回去,我做钟点工工资要翻倍,我还不舍得放弃这个机会。我说这怎么行?天伦之乐,不可放弃呀!这就是她的生活处境,我把自己的生活处境跟她这个处境做了比较之后,我心里安了很多,人生就这么比较出来。这个有一年我印象很深啊。那年冬天特别的冷,那一天特别的冷,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学术座谈会,这会还开得很长,从下午1点半一直开到5点半,总算结束了。我从会场里出来,我就接到我太太打给我的电话,跟我讲:今天外面特别的冷,你早点回来吧。我已经把晚饭做好了,赶快回来吃饭。那么我就很高兴,骑着自行车回去啊。我就复旦北区的校门出来,骑着自行车沿着那条路叫五东路。哎,往家里骑,骑着骑着我就看到路边站着一个人,这个人面前有一个很大的炉子,这个炉子上有一大堆红薯,我一看知道了,是烤红薯卖红薯的小贩。我发现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一天真是特别的冷,但是他眼门前那一大堆红薯没卖掉,我心里就在想,他恐怕此刻不能回去,一天的任务尚未完成,一天的生计尚未有着落,所以他必须坚持在这里。而我王德峰呢却可以马上回到家里,去吃那热气腾腾的晚餐。比较之下,我侧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一口气买了他8个红薯。我心里想,我多买他一个红薯,就可以让他早一点回去。

我提着这8个红薯回家了,一路上心里边有自豪感。当然这自豪感呢,也未必是错。我确实是帮了他一下,有一种道德上的满足感,这叫布施吧。但是我一面有这种自豪感,道德上的满足感,同时还有一份优越感。我心里想,我毕竟是教授,他毕竟是小贩,我才帮得了他。这种优越感是什么感觉?我回到家里吃饭,坐下来吃饭,想着想着我发现我根本上错了,我在向他布施啦,但布施的同时我有份优越感,似乎我是居高临下的帮了他一把是吧?这叫有相布施。《金刚经》强调的是无相布施。人与人之间经常需要互相帮助,你看到他需要帮助,你就帮了他一把,你不要有优越感,你不要想着我正在布施呢。我居高临下,这叫住相布施,我本应当无相布施

试想一下,某一天,有朝一日,我王德峰这个教授就需要帮助,而在这个场合,也唯有这个小贩帮得了我。他看到了这一点,他就帮了我一把。当一个这是在一个小贩在向教授布施。当他向我在布施的时候,他会不会住相?他一定无相,假如他住相的话,他就不帮我了。反正你是教授,比我地位高得多,本事也大得多,我何必帮你。他没这么想,他只是看到了我需要帮助,同时发现唯有他才帮的了我,他就帮了我一把,这就叫无相布施

所以怎么看我们自己的人生处境呢?顺境和逆境的差别,苦境和乐界的差别,全是由心所生出来的。所以惠能在这里讲:‘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这是无念的意思。千万别把无念看成是百物不思,‘(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这就大错了。所以要立无念为宗。底下说了:‘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有一帮迷人,嘴里说自己见了佛性的,却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了邪见,要趋利避害,要趋顺避逆,要趋乐避苦。这些全是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这是一个根本的道理。人世间茫茫的海,人生之海,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拉来做依靠的,这叫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所以按照惠能的意思,我们也不应当去算命的啊。然后算命先生跟你讲祸、讲福啊,这叫妄说祸福啊,这都是尘劳邪见。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这句话关键了啊,也是把无、念两个字分开来说明吧?就像前面把功德两个字是吧,拆开来,先说功,见性是功,后说德,平等是德。现在也把无念这个词两个字分别说。是什么意思?‘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

那么是什么意思?‘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这个等会儿再说,我们现在去看到了,先说无,再说念。合起来叫无念,不是说无是动词念是他的宾语,动宾结构,不是的。

是什么?无二相。很明确啊,种种的妄念来自哪里呀?来自二相,就是来自区分。利与害、成与败、得与失、祸与福、利与害,苦与乐、顺与逆,一对一对的啊。是与非都是一对一对的。那么我们在二中了。这一对一对的二元对立当中,我们就有一个趋向是吧?要趋利避害,要趋乐避苦、要趋顺避逆,这就是尘劳起来。我们做事情带着这样的区分来做,二相的区分来做,都叫尘劳。那建功立业之人都在尘劳之中,你要那个功要建成啊,那个业要立成呢,尘劳起来。你糊口谋衣嘛,没什么尘劳,人活着就要对付这个肉体的,肚子饿了要吃饭呢,天寒冷了要穿衣呢,这叫糊口谋衣,也没什么尘劳可言。你在糊口谋衣的同时,想着有朝一日成为百万富翁才好。尘劳要起来,尘劳都是二相造成的,我们做了这种一组一组的二元对立,这叫二相

要知道佛法是不二法门,不二之法,你无了二相,你就没有妄念,没有妄念所起的念全是正念。为什么?这个念是来自什么?真如自性。是真如自性起念,这就对了。

他说‘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这话对。眼耳鼻舌会有欲望。肚子饿了,你就想吃东西。口欲嘛;肚子饿了,然后看到食物了,口内分泌的旺盛了唾液,这不叫。念不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能生能起的,起念都来自真如自性啊!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什么叫真如就是不假就是不倒,合起来就是‘真即不假,如即不倒’。我们从佛性出发看万事万物真实的意义,如其所示的领会他,如其本来的领会,它叫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合起来叫真如。

真如就是我们的佛性。上海有一个庙叫真如寺啊,就是拿这个来命名的。

所以我们的真如自性起念,假如把真如拿掉呢?‘(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什么叫当时即坏?就是我先前讲的,人的感觉、属人的感觉、人性的感觉,没了,我们退化为动物的感觉,这个眼、耳、鼻、舌、身不再是人类的感觉了。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如果我们从真如自性起念的话,“六根虽有见闻觉知”,并不影响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获得外部事物:色、声、香、味、触、法,这叫有见闻觉知。因为我们六根本身不能起念的,起念是真如自性起念,如果是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然染了外尘吧,其实不染,这叫‘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于是就如那个经文中所说的,这个经是《楞伽经》。楞伽经里边有一句话叫‘(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两句话,先看什么叫第一义。第一义其实就是前面那句话,“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这就是第一义,第一义是究竟。佛理的意义啊,最高的,究竞的,就是这句话,“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我们先前都说过了,我们的种种念头如海面的波浪起起伏伏呢,这叫现实的人生。这个海面、水面为什么有波浪起伏?因为有风吹的吧,风吹了就叫外境来了吧,你被外境影响了,你就波浪起来了,外境来了,你不要染着,你始终在你的真性之中。真性就是真如自性,那叫常自在

这是佛法的、佛理的什么第一义,于第一义而不动,你才能善分别诸法相。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真实的,你也能区分。但区分的时候不停留在这种区分上,这样呢,就把无念为宗的道理讲透了。

所以修禅宗就是修无念行啊,行是实践。禅宗这种修行的法门最高的宗旨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无二相念真如自性,合起来叫无念。这是讲到根本了。我们要知道我们妄念的根源,妄念的根源就是在二之中。

其实道家的思想已经说明了这种,已经给了一个前提来理解佛学。老子就是非常反对你执着于两端的啊。比方说祸和福对立嘛,他说不对立,你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转换,在一种福当中却隐藏着祸,那叫表面的幸运,背后隐藏着祸患。你以为他只是福,你忘了他的对立面就在背后隐藏着。然后你遇到了祸,你只知道他是祸,不知道什么?福会从中来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在道家的智慧里,你就要破除二元对立了吧。那么把这个破除二元对立的道家思想运用到什么?理解佛陀的思想中去,这叫以老庄解佛。

佛学的中国化的第一步其实不是儒家,是道家的思想做基础,用老庄的智慧来领会佛法,这是第一步。所以我们感到非常惊讶的就是惠能其实是很通道家的思想,所以就强调了不二法门。利害得失这种二元对立都是错的,都是错的。中国人有这个智慧,未必是读书人。我印象很深的啊,就是我在工厂里干过3年半的工人。我75年中学毕业到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工厂做工人,电焊工。我的师傅年纪已经蛮大了,我大概还没有满资的时候,他也就退休了。文化也不高,有时候我们聊天,那时候工作也比较闲嘛,一天8小时,大概做3小时活就干完了,然后坐下来就吹牛聊天。有一次不知道讲到一件什么事情,具体的事情我忘了,但那句话我印象太深了。我师傅跟我讲,他说:小王啊,当时就称我小王,我才19岁呀,小王啊,你要知道,世界上的事情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你别只看到利的一面,也别只看到弊的一面。弊的背后就是利,利的背后就是弊。哎哟我觉得有道理啊,一下子很好的启发了我。回头一想,道家!再看看《道德经》吧,老子都说过这些话。

所以中国人的智慧啊是一种传承,以不知不觉当中啊,进入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一个人在人生当中有所阅历的话啊,再想起这些话马上就通了。当时19岁的我呢,只是觉得,哦,启发了我,并没有真懂。现在60多岁,60岁了哈,全明白了。但是我们很容易只看到其中一端,看不到他的另一端。同样在这个事情上,所以不可执着。一执着,按照禅宗讲,妄念就起来,妄念一起来就尘劳来了,尘劳就是带着烦恼干事情了啊,根源在这里。于是定慧品就讲到这里结束了。什么意思啊?见境心不乱。那就定了。不要染着这个外境嘛。

这就是定慧品。主题就是定慧一体,无念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