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個章節,我們討論了以「成長」為目標的意義,也分析了成長駭客方法在AARRR銷售漏斗上進行改進的策略模型,但是要開始成長駭客手段前,我們千萬要記住,不能只是學會所謂成長駭客的「結果手段」,因為所有Growth Hack方法都立基於一個核心前提:數據分析與量化指標上!
(跨兩頁,黑底白字)
--- 沒有數據分析與量化指標,就不是成長駭客
成長駭客策略有一個基本的前提:
Measuring before building a Growth Engine。
從前面的行銷漏斗概念中,我們了解了基本的轉換率改善技巧,那麼是不是直接就開始改善每一個行銷漏斗環節就好呢?
一來我們沒有那麼多預算和時間可以每一個環節都改進,二來我們怎麼知道改進這個環節到底是吸引用戶還是排除用戶。
但是在傳統的產品改善過程中,大部分團隊都不會思考這個問題,而常會接著作出這樣的決策:
購買率降低了!
那就趕快進行產品頁面改版。
註冊率偏低!
那就趕快進行首頁改版。
但往往花了大把資源投入後,後續卻發現成效都不好,甚至還出現「成長倒退」的現象。 為什麼?
這是因為在傳統的分工中,大多數的團隊是基於「直覺」、「團隊喜好」或者是「開發者個 人喜好」去做產品調整。但卻不是「科學證據」。
你可以把「Measuring」想像成實體店鋪的「監視器」。
在進行店鋪體質改善工程之前,我們其實不該貿然的就跳下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善工程,因為我們不知道現在店面到底是哪裡讓顧客不滿意,我以為是牆壁顏色問題,於是重新粉刷後,才發現原來是掛的海報的問題,這樣不是白花錢了嗎?
所以應該先掛上「監視器」,監測出公司的銷售漏斗,實際上哪個環節出了什麼問題。
一般來說,講到量測工具,大家直覺會想到的是Google Analytices。
不過在成長駭客這個領域,其實我們比較常使用的是「Mixpanel」這一類的量測工具。
Mixpanel與Google Analytics不同的地方在於:Google Analytic 較偏向追蹤 pageview(頁面瀏覽數字),Mixpanel則偏向事件觸發。而後者這樣的模式,有利於開發者精確作出產品內的銷售漏斗渠道分析。
--- 別再相信通靈與各自為政,讓科學方法找出問題所在
什麼是渠道分析?下面我用幾個實際案例來解釋。
後面這是一個購物商城的整個購買渠道步驟,分爲四個步驟。
進入商品頁面 => 加入購物車 => 按下結賬按鈕 => 成功完成交易。
傳統的後台,我們通常只能獲得一個最終結果:就是成交的數量不高,可是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呢?這時候就要安裝測量工具,實際看看用戶在網頁裡的每一個操作步驟裡,到底哪一個步驟轉換率最低?
很多團隊改版網站的過程,很像是通靈一樣。
業務團隊覺得是產品在網頁上的敘述不夠鮮明,要求改善。
產品團隊覺得是購物車操作動線不夠流暢,要求改善。
工程團隊覺得購物車按鈕顏色不對,自己想要改善。
大家吵成一團。但實際上問題在哪裡呢?從後面這份測量工具間空出來的報表圖,我們才能真正看出問題根本不在產品頁面或者是購物車上。
利用量測工具跑出來的報表,你會發現在「成功完成交易」這一個步驟有問題。
當顧客把商品加入購物車的比例很高,按下結帳的按鈕比例也很高,但是最後一個要成功完成交易時的量, 卻瞬間掉到只有2%而已。(轉換過程流失用戶是正常的,但過度的流失比例,就是問題癥結)
這表示可能在「成功完成交易」的步驟那一段有問題,有可能是:
信用卡結賬失敗?
寄送地址步驟填寫太過麻煩?
但總之影響公司業績的原因,絕對不會是在我們一開始所以為的「產品頁面」與「購物車按鈕設計/位置」。所以測量工具先有了,我們才知道成長駭客策略要用在什麼地方。
後面我們換個例子,這是一個網站的註冊流程,分爲三個步驟,我們透過渠道分析來看看用戶流失的問題點在哪裡。
進入首頁=> 按下註冊按鈕到達註冊頁 => 完成註冊
很多服務的註冊率不佳,但卻沒有掛上監視器來抓出具體問題。
於是內部就會開始檢討是否Landing Page不夠漂亮?還是文案是不是哪裡不夠吸引人?開始花很多心思去改文案,還真的像是成長駭客教你的方法那樣去跑A/B Testing,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效果。
為什麼?因為我們自以為的問題,常常都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但用量測工具報表跑出後面的圖表後,其實病灶就很明顯。
原來是在「 完成註冊」註冊這一階段就出了問題!
顧客到了首頁之後,很願意按下「前往註冊」的按鈕,但是最後完成註冊比例很低。 這表示你可能要改進的是你的「註冊表單」,而不是首頁的文案。
產品要能夠成長,必須要先抓到「具體漏水」的地方。
這樣才能治本,而不是通靈找藥,就想消除症狀。
Growth Hack建立在「數據分析」和「量化指標」的基礎上,所以雖然Growth Hack有非常多具體改善手段,但請千千萬萬記得一件事:Growth Hack 是建立在「數據分析」和「量化指標」的 「科學改善」之上!
如果沒有引入「數據分析」和「量化指標」,充其量只能叫做「產品轉換率改善」,而不能稱之為「Growth Hack」。
--- 成長駭客方法通用的三大步驟流程,你一定要學起來
下面我用一個我親身經歷過的產品實際改善例子,來跑一遍數據分析抓銷售漏洞的過程。
當時我們的產品經過了一段時間,註冊率開始降低。
我們實際改善的方式就是開Mixpanel,檢討Funnel(銷售漏斗)哪邊出了問題。結果發現在完成註冊的階段,完成率非常的低。
團隊開始猜想是哪邊出了問題。通常「完成註冊率」很低的問題,在於註冊表格讓顧客「沒 有耐性填完表格」,或「感到對註冊過程有疑慮」。
但是當時我們的註冊表單已經非常簡單,看不出究竟哪一部份讓顧客沒有耐性填完表格。
但是我們經過研究後,發現矽谷其他的產品,在註冊表格旁,都加了註冊此服務的好處!
於是,我們猜想這個方法可能會有效,便開始使用A /B Testing工具(後面章節都會陸續教到),實作了兩版註冊頁:
A版:僅有註冊表格。
B版:註冊表格+註冊好處。
結果放到網站上面實際測試,一個禮拜後,就發現加了「註冊好處」後,註冊率顯著的上 昇。
--- 手法千百種,但把握成長駭客的核心精神就對了!
做 Growth Hack 第一件事:就是在網站上面先裝監視器,先抓出到底是什麼因素去影響你的 業績,然後再對症下藥。
所以在進入後面幾個章節的成長駭客實戰做法前,還是要再次提醒大家,成長駭客不可或缺的前置數據分析作業,真正的Growth Hack三大步驟就是:
- 使用量測工具,抓出 Funnel 斷點
- 進行研究,推測可能成因
- 針對假設實作解法,進行A/BTesting
很多人做網站的一個盲點,就是有問題,大家就聚在一起開一個會議,互相罵來罵去,這也是我有以前在網路公司最常看到的溝通問題。
所以為什麼這個章節很重要?Growth Hack是什麼,Growth Hack其實就是必須透過數據分析跟量化指標,你才可以好好真的知道怎麼樣改善你的產品。
為什麼營收低?是來客率低?還是想註冊的人少?還是真正完成註冊的流程太麻煩?到底是表單註冊有問題?還是說明不夠有力?有問題不是很盲目去做大改版,其實只是利用測量工具去量化分析,後用AB測試去找出最佳解答。
所以做Growth Hack第一件事,你必須在你網站上面先裝監視器,才能有效測出這到底是什麼因素去影響你的業績。
看完前幾個章後,再回去網路 Google「Growth Hack」這個關鍵字後,你開始會發現,在還不知道原理之前,「Growth Hack」的資訊少得可憐。
在知道原理之後「Growth Hack」的資訊多到爆炸,就像本書後面也將陸續介紹許多實作成長駭客的方法,例如:
- Landing Page
- A/B Testing
- Content Marketing
- Customer support
- Measuring
- Onboarding
- Referral
- Gaminification
看都看不完!更不知道要從何入手。
這裡我整理了一個成長駭客重要的法則,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你想用什麼方法,遇到什麼問題,其實成長駭客衷旨只有兩句話而已:
- 增強信心
- 降低疑慮
至始至終只要記得這兩句話作為判斷的原則就可以了。 這兩句原則,你會在整本書中,都看到他們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