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世界读书日这天,想必各位也被各种蹭热点晒书单的行为艺术刷屏了。我也不能免俗,将这个 newsletter 的 2021 Q1 的全部读书推荐做了汇总集锦,发在公众号上,方便新订阅者们追溯。
如果你实属书荒,或者对我很感兴趣,可以看看。
但切勿太把我的评价当成一回事——书单是前人设下的枷锁,是别人希望把你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中小学必读书单尤为恶劣)。你必须先有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要掌握批判性阅读,推荐我本周读到的《关于读书》,和文中延伸的《不必读书》。看完我只想像查理·芒格那样说一句:我没什么可补充的了。
P.S:如果你不怕信息焦虑,甩给你更多我以往收藏的读书技巧好文:《一天读完三本书:我的高效阅读技巧》、《用强力研读书》、《我的轻量读书习惯再养成》、《阅读的境界与方法》、《国学阅读的整体策略》、《一年读五百本书,让你每天高潮迭起》。
作为一个被读书救赎、因写书获益的人,我也常年在思考图书出版行业的瓶颈,和未来格局变动的趋势(例如 [GPT-3] (https://openai.com/blog/openai-api/) 会给出版带来什么)。
最近发了条推特,有人应该已经读过:
想通一件事:出版不是一个暴利好行业,因为其面向现实世界大规模交付确定性成果(make an impact)的概率无法保证,通常偏低。是一个不稳定的管道服务,就像曲折偏幽又多处破损的海底光缆。
看似语焉不详,今次展开解释一下:
-
读书只是改善你的认知,强壮你某块神经突触,是「改造自我」;但立身现实世界,无论上学、求职、创业、经营家庭等,都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外界做功」,也就是**「改造世界」,这才是生存的刚需和目的**。仅凭读书并不直接达成这个目的。
-
根据企业竞争战略中的「微笑曲线((Smile Curve))」理论,**中端组装制造环节,获利最低;反倒是上游的技术、专利,或者下游的品牌、服务,获利最高。**书籍作为一种商品载体,正处在中端,单价和利润率都很低;它的上游是书中承载的 IP、专利方法论、最佳实践,它的下游是读书会、辅导班、咨询、影视化等,都更容易做成大生意。
-
对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反人性的,不读书才顺应人性之恶(懒)。反人性的生意天生难做,教人堕落让人成瘾的生意大都暴利。
-
不妨用量化的思路做个测算:一本单位信息量的书的价格除以读者的平均吸收率,才是单位知识的价格。考虑到很多知识在保证吸收率的商学院或培训机构价格不菲,动辄几十万,所以绝大多数人的平均吸收率在百分之零点几的样子(不会更高只会更低)。这就是普通人能从读书获得的收益。
-
**文化的本质就是让人体验超我,或渡向超我。前者交付多巴胺,后者交付内啡肽。**比如,读虚构小说就是花费时间,体验别人的人生,过程会很爽,读完怅然若失;读经管书并付诸实践,有助商界精英自我实现,过程很痛苦,成功则巨爽。前者只要花时间就能享受,属于大概率;后者还要乘以现实世界诸多不确定性的小概率,最终未必达成。
-
大概率的事情,本就不容易赚钱。所以图书出版要从这种大概率赚钱,就得拼命想办法提升溢价,做「意在画外」的花活,比如同样内容「一鱼多吃」做成一门在线课程、用共读社群/会员卡提前锁定一年的利润等。本质上是在透支供应方的产出能力,或是需求方的购买能力,自断后路。
-
另一种思路,是从卖内容变成卖渠道,比如出一台颜值出众的电子阅读器(Kindle、得到、微信读书都在这么干)。这本质上已脱离文化生意范畴,是 监视资本主义。书的确是拿用户数据的绝佳品类,参照亚马逊和抖音们最近搞的兴趣电商方向就能理解。
-
书籍是思想传递的管道。读书笔记是管道的管道。读书笔记同步/回顾是管道的管道的管道。注定是小众服务,难成大气候,比如 Readwise、Anki。
我知道我的读者里,不乏出版从业者。欢迎批判交流。
上期之后,读者们补充了更多付费订阅源推荐:第一财经杂志、方可成老师的 新闻实验室、Λ-Reading、WIRED 等。这几个都是我亲测优秀,忘了介绍的。
这周开始,我将试验每周围绕单一垂直领域,分享商业增长洞察,推荐链接将直接镶嵌在随笔。原本独立的「商业增长阅读推荐 + 短注」涉及面过宽过散,暂时撤掉。
如有不适,请回信告知。起码打个「0」我就知道你无法接受,打个「1」代表无比赞同。欢迎更深度的意见。
-
我总结了一个创业者模型,叫 SWAL+2H,它主要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创业,或者说他适不适合做创业公司的核心人才或核心高管: SMART(聪明)、WORK HARD(勤奋)、AGGRESSIVE(目标感)、LEADERSHIP(领导力),后面两个H(高):高韧性+高感性。 —— via @美吉
-
为什么成功的人能够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而失败的人不喜欢呢?因为成功人士有一个足够强大的目标,使他们形成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的习惯,以实现他们想要完成的目标。 —— via @Albert E. N. Gray
-
我们要经历四种输出的方式,用输出来倒逼输入。第一个是记笔记,把新知识缝补到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里。第二个是做勾连,把新知识讲给别人听,用这种方式来把知识和真实世界勾连起来,然后是进行迁移,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第四个过程是夯实,就是拉操作清单,把这项能力巩固下来。 —— via @脱不花
-
群聊这个东西,从发起率的角度来讲,只能依托于关系群聊,同时还得接受极高的不活跃率。我们看见的巨大的群聊生态,是建立在 IM 关系链基础上的,也是在超巨大基数里淘汰剩下来的。如果没有关系链,小基数做群聊是没有意义的。 —— via @纯银
-
在你开始学习任何新东西之前,你必须回答三个关键问题: 「Why must I learn this? 我为什么要学这个?」 「How can I use this? 我怎么用这个?」 「When can I use this? 我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 —— via @Jim Kwik(Elon Musk 的思维教练)
- 着实是没看完哪怕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