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Network(物理网络)
- 若干节点(Node)和链路(Link)组成
-
互联网interent (逻辑网络)
- 通过路由器将网络互联,构成更大范围的网络,即互联网
-
因特网Interent
- 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
-
阶段1
- 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
-
阶段2
-
逐步形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 主干网
- 地区网
- 校园网
-
-
阶段3
-
逐步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互联网
-
第一层
- 因特网主干网: 与其他第一层相连
-
第二层
- 大公司: 区域性或者国家性覆盖规模
-
第三层
- 本地ISP :拥有本地范围的网络
-
当两个同级的IPS相连时,彼此时对等(Peer)的
-
-
-
因特网协会
-
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
-
因特网工程部
- 短期或者中期工程问题,负责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
因特网研究部
- 理论研究
-
-
制定标准过程
- 因特网草案
- 建议标准
- 草案标准
- 因特网标准
-
-
概念
- 用户直接使用
-
原理
-
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的某个进程通讯
- C/S方式:客户机(Client)& 服务器(Server)通信
- P2P方式: 对等方通信
-
-
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连通性和数据交换
-
原理
-
路由器的分组交换
- 转发收到的分组
-
电路交换
-
原理
- 建立连接 ->通话 ->释放连接
-
缺点:在通话过程中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讯资源
-
适用范围:适合需要持续通信并且数据量较大 (不适合互联网通信)
-
-
报文交换
- 原理: 将报文先发送到邻近节点,全部保存后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 优点:通信过程中不需要始终占用端到端的资源,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
分组交换
-
原理
- 将报文分解为分组,发送到相邻的节点
-
优点
- 交换机的输入和输入可以同时进行,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
适用范围
- 突发数据,不需要持续连接通信
-
-
- 相互连接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
作用范围
- 局域网(LAN)
- 城域网(MAN)
- 广域网(WAN)
- 个人区域网(PAN)
-
使用者
- 公用网(Public Network)
-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
数据的传输速率/数据率/比特率
-
单位 Mbit/s
- 计算机中的数据量用字节(8bit)千字节用K 代表2的10次
- 通信领域 k 代表1000
-
-
本来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
计算机网络中指网络指传送数据的能力
- 单位时间内A到B的最高数据率
-
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 对现实世界的测量
-
发送时延
- 分组长度/发送速率
-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电磁波的传播速率
-
自由空间
- 3.0*10^8m/s
-
铜线电缆
- 2.3*10^8m/s
-
光纤
- 2.0*10^8m/s
-
-
-
处理时延
-
排队时延
-
分组丢失率
-
传输中发送比特级差错
-
分组交换机输出队列已满
- 网络堵塞
-
- 信道或网络利用率过高会产生较大时延
-
明确规定了交换的数据格式和时序,以及在发送或接受数据时采取的动作
-
组成
- 语法
- 语义
- 同步/时序
- 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
- 应用层
- 运输层
- 网际层IP
- 网络接口层
-
应用层
- 负责应用进程间的通信规则
- HTTP/FTP/SMTP等
-
运输层
-
负责两台主机中的进程提供通信服务
-
TCP 传输控制协议
-
面向连接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 单位:报文段
-
-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
-
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可靠性)
- 单位:用户数据报
-
-
-
网络层
-
负责不同主机间的通信服务
- 选择合适的路由进行分组转发
-
网际协议(IP协议)
-
-
数据链路层
-
负责将分组从链路一端发送到另一端
-
PPP协议等
- 单位:帧
-
-
物理层
-
负责在传输媒介上传送比特流
- 单位:byte
-
-
实体
- 任何可发送或者接收信息的软硬件
-
协议
- 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服务
-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让本层能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不仅要实现本层协议,还要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