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这是一位文笔非常好的朋友大学毕业后,在QQ上给我的留言。后来,我把它设置成了个人签名,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能被感动。后来,与那位朋友聊天,我说你真有才,能把一句话说到人的内心深处,我要不是男人,一定美美地哭一场。他一听,十分感慨,告诉我他也是抄来的,他还没有修养到可以讲出这种意味深刻的话来,也只有经历过,才能被感动。
是的,美好的东西,任何人都能感受到,哪怕是田地里的庄稼都能。我是农村出来的,爸妈从来没有读过书,地地道道的农民。爸妈做任何事情,都要经历漫长艰辛的过程,因为他们不懂设计和规划,没有专业知识,不能上网查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做的每一件事,给我相同的时间,我也不一定做得比他们更好。我妈曾经告诉我,做事得用心,用不用心,每颗庄稼都知道。这样的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农民,只不过干活的那个锄头在心里,表面上换成了键盘。
工匠精神,人人推崇,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环境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还是我上面那位朋友,刚毕业的时候,非常风光,去了某机关报社,最初当记者,待遇优厚,特权多多,后来做编辑,自在逍遥。这中间,还经常写写书,一年下来,仅仅版税收入也非常可观。但是,最近几年好像不太好了,有一次聊天明显感觉到他的消极,问他怎么了,他说都是我们这些会编程的人闹的,互联网抢了他们的饭碗。我说,那你就抢回来吧,化敌为友,借助互联网挣更多钱。他说试过了,没那么简单,几大文学网站,那么多作者,真正挣到钱的没有几个。偶尔火起来了,大部分都被平台克扣去了,甚至连版权都得不到。加之盗版猖獗,基本入不敷出。
听着他的话,我始终沉默,当初我也想不到出路,时代变迁,谁都无法阻拦。但是,这两年我有了方向,找到了可以彻底解决的办法,这也是上面我如饥似渴学习比特币的内在动力,也是坚持分享这本书的内在动力。我并没有告诉他我的想法,因为我没有充当救世主的怪癖,只是身边人遇到问题,你有机会帮他解决而做不到时,就会成为心结。软件是给人用的,开发者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身边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道理。有人看看别人需要什么,就能总结出一个好的项目,着实令人佩服,我自知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一点都没有。这就是CUB诞生的初衷,没有任何离奇故事,都是满满的生活小节,这多少也有点工匠精神的情结吧。
当主动往版权保护和写作分享发力的时候,一切资源就源源不断的走到你的面前。CUB,这个去中心化的版权保护和自出版平台的操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探索之后,我把关于打造电子书版权保护项目的想法借助巴比特论坛和盘托出,证明了想法的可行性,也吸引了很多小伙伴关注。接着,我用行动实践电子书写作和分享的全过程,并把CUB这个项目的真实源码作为本书分享的重要内容,边分享边开发,边打造开源团队,这中间提交了除CUB币源码之外的官方网站、编程语言调查项目、电子书目录生成工具以及多个前端插件,搭建了官网博客、区块链俱乐部。读者越来越多,团队日益壮大,仍有很多小伙伴在了解、考察和熟悉中。再接着,等CUB正式发布,将用CUB(软件)来继续分享CUB(源码)了。这就像C/C++这样的编程语言可以用来开发自己,开发者也是使用者,自身不断循环完善。
在钱和产品的选择上,CUB团队选择产品,钱仅是副产品。CUB定位在协同创作和版权保护,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衍生品之上,并通过这种方式建设覆盖全球的P2P网络。提供侧链扩展开发能力,基于CUB开发任何类型的去中心化应用,比如:电子商务、直播平台等等。这仍然是从基础需求起步,步步搭建积木的思路和过程,然后发展CUB的思路一样,与我扛着锄头下农田干活,修理一颗一颗的秧苗一样,只不过时代变了,现在用上了机械化,玩起了去中心化而已。这是工程学的基础,再厉害的天才也无法逾越。
CUB,注定要开启数字出版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