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734 lines (531 loc) · 29.9 KB

探究 Kotlin 的隐藏性能开销与避坑指南.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34 lines (531 loc) · 29.9 KB

在 2019 年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宣布了今后 Android 开发将优先使用 Kotlin ,即 Kotlin-first,随之在 Android 开发界兴起了一阵全民学习 Kotlin 的热潮。之后 Google 也推出了一系列用 Kotlin 实现的 ktx 扩展库,例如 activity-ktxfragment-ktxcore-ktx等,提供了各种方便的扩展方法用于简化开发者的工作,Kotlin 协程目前也是官方在 Android 上进行异步编程的推荐解决方案

Google 推荐优先使用 Kotlin,也宣称不会放弃 Java,但目前各种 ktx 扩展库还是需要由 Kotlin 代码进行使用才能最大化地享受到其便利性,Java 代码来调用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作为 Jetpack 主要组件之一的 Paging 3.x 版本目前也已经完全用 Kotlin 实现,为 Kotlin 协程提供了一流的支持。刚出正式版本不久的 Jetpack Compose 也只支持 Kotlin,Java 无缘声明式 UI

开发者可以感受到 Kotlin 在 Android 开发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虽然 Google 说不会放弃 Java,但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开发者还是需要尽早迁移到 Kotlin,这也是必不可挡的技术趋势

Kotlin 在设计理念上有很多和 Java 不同的地方,开发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语法层面上的差异性,背后也包含有一系列隐藏的性能开销以及一些隐藏得很深的“坑”,本篇文章就来介绍在使用 Kotlin 过程中存在的隐藏性能开销,帮助读者避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慎用 @JvmOverloads

@JvmOverloads 注解大家应该不陌生,其作用在具有默认参数的方法上,用于向 Java 代码生成多个重载方法

例如,以下的 println 方法对于 Java 代码来说就相当于两个重载方法,默认使用空字符串作为入参参数

//Kotlin
@JvmOverloads
fun println(log: String = "") {

}
//Java
public void println(String log) {

}

public void println() {
	println("");
}

@JvmOverloads 很方便,减少了 Java 代码调用 Kotlin 代码时的调用成本,使得 Java 代码也可以享受到默认参数的便利,但在某些特殊场景下也会引发一个隐藏得很深的 bug

举个例子

我们知道 Android 系统的 View 类包含有多个构造函数,我们在实现自定义 View 时至少就要声明一个包含有两个参数的构造函数,参数类型必须依次是 Context 和 AttributeSet,这样该自定义 View 才能在布局文件中使用。而 View 类的构造函数最多包含有四个入参参数,最少只有一个,为了省事,我们在用 Kotlin 代码实现自定义 View 时,就可以用 @JvmOverloads 来很方便地继承 View 类,就像以下代码

open class BaseView @JvmOverloads constructor(
    context: Context, attrs: AttributeSet? = null,
    defStyleAttr: Int = 0, defStyleRes: Int = 0
) : View(context, attrs, defStyleAttr, defStyleRes)

如果我们是像 BaseView 一样直接继承于 View 的话,此时使用@JvmOverloads就不会产生任何问题,可如果我们继承的是 TextView 的话,那么问题就来了

直接继承于 TextView 不做任何修改,在布局文件中分别使用 MyTextView 和 TextView,给它们完全一样的参数,看看运行效果

open class MyTextView @JvmOverloads constructor(
    context: Context, attrs: AttributeSet? = null,
    defStyleAttr: Int = 0, defStyleRes: Int = 0
) : TextView(context, attrs, defStyleAttr, defStyleRes)
<github.leavesc.demo.My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gravity="center"
    android:text="业志陈"
    android:textSize="42sp" />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gravity="center"
    android:text="业志陈"
    android:textSize="42sp" />

此时两个 TextView 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文本颜色了,十分神奇

这就是 @JvmOverloads 带来的一个隐藏问题。因为 TextView 的 defStyleAttr 实际上是有一个默认值的,即 R.attr.textViewStyle,当中就包含了 TextView 的默认文本颜色,而由于 MyTextView 为 defStyleAttr 指定了一个默认值 0,这就导致 MyTextView 丢失了一些默认风格属性

public TextView(Context context, @Nullable AttributeSet attrs) {
    this(context, attrs, com.android.internal.R.attr.textViewStyle);
}

因此,如果我们要直接继承的是 View 类的话可以直接使用@JvmOverloads,此时不会有任何问题,而如果我们要继承的是现有控件的话,就需要考虑应该如何设置默认值了

慎用 解构声明

有时我们会有把一个对象拆解成多个变量的需求,Kotlin 也提供了这类语法糖支持,称为解构声明

例如,以下代码就将 People 变量解构为了两个变量:name 和 nickname,变量名可以随意取,每个变量就按顺序对应着 People 中的字段

data class People(val name: String, val nickname: String)

private fun printInfo(people: People) {
    val (name, nickname) = people
    println(name)
    println(nickname)
}

每个解构声明其实都会被编译成以下代码,解构操作其实就是在按照顺序获取特定方法的返回值

String name = people.component1();

String nickname = people.component2();

component1()component2() 函数是 Kotlin 为数据类自动生成的方法,People 反编译为 Java 代码后就可以看到,每个方法返回的其实都是成员变量,方法名包含的数字对应的就是成员变量在数据类中的声明顺序

public final class People {
   @NotNull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
   @NotNull
   private final String nickname;

   @NotNull
   public final String component1() {
      return this.name;
   }

   @NotNull
   public final String component2() {
      return this.nickname;
   }
    
}

解构声明和数据类配套使用时就有一个隐藏的知识点,看以下例子

假设后续我们为 People 添加了一个新字段 city,此时 printInfo 方法一样可以正常调用,但 nickname 指向的其实就变成了 people 变量内的 city 字段了,含义悄悄发生了变化,此时就会导致逻辑错误了

data class People(val name: String, val city: String, val nickname: String)

private fun printInfo(people: People) {
    val (name, nickname) = people
    println(name)
    println(nickname)
}

数据类中的字段是可以随时增减或者变换位置的,从而使得解构结果和我们一开始预想的不一致,因此我觉得解构声明和数据类不太适合放在一起使用

慎用 toLowerCase 和 toUpperCase

当我们要以忽略大小写的方式比较两个字符串是否相等时,通常想到的是通过 toUpperCasetoLowerCase 方法将两个字符串转换为全大写或者全小写,然后再进行比较,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但当中也包含着一个隐藏开销

例如,以下的 Kotlin 代码反编译为 Java 代码后,可以看到每次调用toUpperCase方法都会创建一个新的临时变量,然后再去调用临时变量的 equals 方法进行比较

fun main() {
    val name = "leavesC"
    val nickname = "leavesc"
    println(name.toUpperCase() == nickname.toUpperCase())
}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main() {
    String name = "leavesC";
    String nickname = "leavesc";
    String var10000 = name.toUpperCase();
    String var10001 = nickname.toUpperCase();
    boolean var2 = Intrinsics.areEqual(var10000, var10001);
    System.out.println(var2);
}

以上代码就多创建了两个临时变量,这样的代码无疑会比较低效

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 Kotlin 提供的支持忽略大小写的 equals 扩展方法来进行比较,此方法内部会调用 String 类原生的 equalsIgnoreCase来进行比较,从而避免了创建临时变量,相对来说会比较高效一些

fun main() {
    val name = "leavesC"
    val nickname = "leavesc"
    println(name.equals(other = nickname, ignoreCase = true))
}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main() {
    String name = "leavesC";
    String nickname = "leavesc";
    boolean var2 = StringsKt.equals(name, nickname, true);
    boolean var3 = false;
    System.out.println(var2);
}

慎用 arrayOf

Kotlin 中的数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

  • IntArray、LongArray、FloatArray 形式的基本数据类型数组,通过 intArrayOf、longArrayOf、floatArrayOf 等方法来声明
  • Array<T> 形式的对象类型数组,通过 arrayOf、arrayOfNulls 等方法来声明

例如,以下的 Kotlin 代码都是用于声明整数数组,但实际上存储的数据类型并不一样

val intArray: IntArray = intArrayOf(1, 2, 3)

val integerArray: Array<Int> = arrayOf(1, 2, 3)

将以上代码反编译为 Java 代码后,就可以明确地看出一种是基本数据类型 int,一种是包装类型 Integer,arrayOf 方法会自动对入参值进行装箱

private final int[] intArray = new int[]{1, 2, 3};

private final Integer[] integerArray = new Integer[]{1, 2, 3};

为了表示基本数据类型的数组,Kotlin 为每一种基本数据类型都提供了若干相应的类并做了特殊的优化。例如,IntArray、ByteArray、BooleanArray 等类型都会被编译成普通的 Java 基本数据类型数组:int[]、byte[]、boolean[],这些数组中的值在存储时不会进行装箱操作,而是使用了可能的最高效的方式

因此,如果没有必要的话,我们在开发中要慎用 arrayOf 方法,避免不必要的装箱消耗

慎用 vararg

和 Java 一样,Kotlin 也支持可变参数,允许将任意多个参数打包到一个数组中再一并传给函数,Kotlin 通过使用 varage 关键字来声明可变参数

我们可以向 printValue 方法传递任意数量的入参参数,也可以直接传入一个数组对象,但 Kotlin 要求显式地解包数组,以便每个数组元素在函数中能够作为单独的参数来调用,这个功能被称为展开运算符,使用方式就是在数组前加一个 *

fun printValue(vararg values: Int) {
    values.forEach {
        println(it)
    }
}

fun main() {
    printValue()
    printValue(1)
    printValue(2, 3)
    val values = intArrayOf(4, 5, 6)
    printValue(*values)
}

如果我们是以直接传递若干个入参参数的形式来调用 printValue 方法的话,Kotlin 会自动将这些参数打包为一个数组进行传递,这里面就包含着创建数组的开销,这方面和 Java 保持一致。 如果我们传入的参数就已经是数组的话,Kotlin 相比 Java 就存在着一个隐藏开销,Kotlin 会复制现有数组作为参数拿来使用,相当于多分配了额外的数组空间,这可以从反编译后的 Java 代码看出来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printValue(@NotNull int... values) {
  	Intrinsics.checkNotNullParameter(values, "values");
  	int $i$f$forEach = false;
  	int[] var3 = values;
  	int var4 = values.length;

  	for(int var5 = 0; var5 < var4; ++var5) {
     	int element$iv = var3[var5];
     	int var8 = false;
     	boolean var9 = false;
     	System.out.println(element$iv);
  	}
}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main() {
  	printValue();
  	printValue(1);
  	printValue(2, 3);
  	int[] values = new int[]{4, 5, 6};
  	//复制后再进行调用
  	printValue(Arrays.copyOf(values, values.length));
}

// $FF: synthetic method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var0) {
  	main();
}

可以看到 Kotlin 会通过 Arrays.copyOf 复制现有数组,将复制后的数组作为参数进行调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 printValue 方法影响到原有数组,坏处就是会额外消耗多一份的内存空间

慎用 lazy

我们经常会使用lazy()函数来惰性加载只读属性,将加载操作延迟到需要使用的时候,适用于某些不适合立刻加载或者加载成本较高的情况

例如,以下的 lazyValue 只会等到我们调用到的时候才会被赋值

val lazyValue by lazy {
    "it is lazy value"
}

而在使用lazy()函数时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就是其包含有一个可选的 model 参数:

  • LazyThreadSafetyMode.SYNCHRONIZED。只允许由单个线程来完成初始化,且初始化操作包含有双重锁检查,从而使得所有线程都得到相同的值
  • LazyThreadSafetyMode.PUBLICATION。允许多个线程同时执行初始化操作,但只有第一个初始化成功的值会被当做最终值,最终所有线程也都会得到相同的值
  • LazyThreadSafetyMode.NONE。允许多个线程同时执行初始化操作,不进行任何线程同步,导致不同线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初始化值,因此不应该用于多线程环境

lazy()函数默认情况下使用的就是LazyThreadSafetyMode.SYNCHRONIZED,从 SynchronizedLazyImpl 可以看到,其内部就使用到了synchronized来实现多线程同步,以此避免多线程竞争

public actual fun <T> lazy(initializer: () -> T): Lazy<T> = SynchronizedLazyImpl(initializer)

private class SynchronizedLazyImpl<out T>(initializer: () -> T, lock: Any? = null) : Lazy<T>, Serializable {
    private var initializer: (() -> T)? = initializer
    @Volatile private var _value: Any? = UNINITIALIZED_VALUE
    // final field is required to enable safe publication of constructed instance
    private val lock = lock ?: this

    override val value: T
        get() {
            val _v1 = _value
            if (_v1 !== UNINITIALIZED_VALUE) {
                @Suppress("UNCHECKED_CAST")
                return _v1 as T
            }

            return synchronized(lock) {
                val _v2 = _value
                if (_v2 !== UNINITIALIZED_VALUE) {
                    @Suppress("UNCHECKED_CAST") (_v2 as T)
                } else {
                    val typedValue = initializer!!()
                    _value = typedValue
                    initializer = null
                    typedValue
                }
            }
        }

    override fun isInitialized(): Boolean = _value !== UNINITIALIZED_VALUE

    override fun toString(): String = if (isInitialized()) value.toString() else "Lazy value not initialized yet."

    private fun writeReplace(): Any = InitializedLazyImpl(value)
}

对于 Android 开发者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在主线程中调用 lazy() 函数,此时使用 LazyThreadSafetyMode.SYNCHRONIZED 就会带来不必要的线程同步开销,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替换为LazyThreadSafetyMode.NONE

慎用 lateinit var

lateinit var 适用于某些不方便马上就初始化变量的场景,用于将初始化操作延后,同时也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如果在未初始化的情况下就使用该变量的话会导致 NPE

例如,如果在 name 变量还未初始化时就调用了 print 方法的话,此时就会导致 NPE。且由于 lateinit var 变量不允许为 null,因此此时我们也无法通过判空来得知 name 是否已经被初始化了,而且判空操作本身也相当于在调用 name 变量,在未初始化的时候一样会导致 NPE

lateinit var name: String

fun print() {
    println(name)
}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判断 lateinit 变量是否已初始化

lateinit 实际上是通过代理机制来实现的,关联的是 KProperty0 接口,KProperty0 就提供了一个扩展属性用于判断其代理的值是否已经初始化了

@SinceKotlin("1.2")
@InlineOnly
inline val @receiver:AccessibleLateinitPropertyLiteral KProperty0<*>.isInitialized: Boolean
    get() = throw NotImplementedError("Implementation is intrinsic")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判断,从而避免不安全的访问操作

lateinit var name: String

fun print() {
    if (this::name.isInitialized) {
        println("isInitialized true")
        println(name)
    } else {
        println("isInitialized false")
        println(name) //会导致 NPE
    }
}

lambda 表达式

lambda 表达式在语义上很简洁,既避免了冗长的函数声明,也解决了以前需要强类型声明函数类型的情况

例如,以下代码就通过 lambda 表达式声明了一个回调函数 callback,我们无需创建一个具体的函数类型,而只需声明需要的入参参数、入参类型、函数返回值就可以

fun requestHttp(callback: (code: Int, data: String) -> Unit) {
    callback(200, "success")
}

fun main() {
    requestHttp { code, data ->
        println("code: $code")
        println("data: $data")
    }
}

lambda 表达式语法虽然方便,但也隐藏着两个性能问题:

  • 每次调用 lambda 表达式都相当于在创建一个对象
  • lambda 表达式内部隐藏了自动装箱和自动拆箱的操作

将以上代码反编译为 Java 代码后,可以看到 callback 最终的实际类型就是 Function2,每次调用requestHttp 方法就相当于是在创建一个 Function2 变量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requestHttp(@NotNull Function2 callback) {
	Intrinsics.checkNotNullParameter(callback, "callback");
	callback.invoke(200, "success");
}

Function2 是 Kotlin 提供的一个的泛型接口,数字 2 即代表其包含两个入参值

public interface Function2<in P1, in P2, out R> : Function<R> {
    /** Invokes the function with the specified arguments. */
    public operator fun invoke(p1: P1, p2: P2): R
}

Kotlin 会在编译阶段将开发者声明的 lambda 表达式转换为相应的 FunctionX 对象,调用 lambda 表达式就相当于在调用其 invoke 方法,以此为低版本 JVM 平台(例如 Java 6 / 7)也能提供 lambda 表达式功能。此外,我们也知道泛型类型不可能是基本数据类型,因此我们在 Kotlin 中声明的 Int 最终会被自动装箱为 Integer,lambda 表达式内部自动完成了装箱和拆箱的操作

所以说,简洁的 lambda 表达式背后就隐藏了自动创建 Function 对象进行中转调用,自动装箱和自动拆箱的过程,且最终创建的方法总数要多于表面上看到的

如果想要避免 lambda 表达式的以上开销,可以通过使用 inline 内联函数来实现

在使用 inline 关键字修饰 requestHttp 方法后,可以看到此时 requestHttp 的逻辑就相当于被直接复制到了 main 方法内部,不会创建任何多余的对象,且此时使用的也是 int 而非 Integer

inline fun requestHttp(callback: (code: Int, data: String) -> Unit) {
    callback(200, "success")
}

fun main() {
    requestHttp { code, data ->
        println("code: $code")
        println("data: $data")
    }
}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main() {
	String data = "success";
	int code = 200;
	String var4 = "code: " + code;
	System.out.println(var4);
	var4 = "data: " + data;
	System.out.println(var4);
}

通过内联函数,可以使得编译器直接在调用方中使用内联函数体中的代码,相当于直接把内联函数中的逻辑复制到了调用方中,完全避免了调用带来的开销。对于高阶函数,作为参数传递的 lambda 表达式的主体也将被内联,这使得:

  • 声明和调用 lambda 表达式时,不会实例化 Function 对象
  • 没有自动装箱和拆箱的操作
  • 不会导致方法数增多,但如果内联函数方法体较大且被多处调用的话,可能导致最终代码量显著增加

init 的声明顺序很重要

看以下代码,我们可以在 init 块中调用 parameter1,却无法调用 parameter2,从 IDE 的提示信息 Variable 'parameter2' must be initialized也可以看出来,对于 init 块来说 parameter2 此时还未赋值,自然就无法使用了

class KotlinMode {

    private val parameter1 = "leavesC"

    init {
        println(parameter1)
        //error: Variable 'parameter2' must be initialized
        //println(parameter2)
    }

    private val parameter2 = "业志陈"

}

从反编译出的 Java 代码也可以看出来,由于 parameter2 是声明在 init 块之后,所以 parameter2 的赋值操作其实是放在构造函数中的最后面,因此 IDE 的语法检查器就会阻止我们在 init 块中来调用 parameter2 了

public final class KotlinMode {
   private final String parameter1 = "leavesC";
   private final String parameter2;

   public KotlinMode() {
      String var1 = this.parameter1;
      System.out.println(var1);
      this.parameter2 = "业志陈";
   }
}

IDE 会阻止开发者去调用还未初始化的变量,防止我们写出不安全的代码,我们也可以用以下方式来绕过语法检查,但同时也写出了不安全的代码

我们可以通过在 init 块中调用 print() 方法的方式来间接访问 parameter2,此时代码是可以正常编译的,但此时 parameter2 也只会为 null

class KotlinMode {

    private val parameter1 = "leavesC"

    init {
        println(parameter1)
        print()
    }

    private fun print() {
        println(parameter2)
    }

    private val parameter2 = "业志陈"

}

从反编译出的 Java 代码可以看出来,print()方法依旧是会在 parameter2 初始化之前被调用,此时print()方法访问到的 parameter2 也只会为 null,从而引发意料之外的 NPE

public final class KotlinMode {
   private final String parameter1 = "leavesC";
   private final String parameter2;

   private final void print() {
      String var1 = this.parameter2;
      System.out.println(var1);
   }

   public KotlinMode() {
      String var1 = this.parameter1;
      System.out.println(var1);
      this.print();
      this.parameter2 = "业志陈";
   }
}

所以说,init 块和成员变量之间的声明顺序决定了在构造函数中的初始化顺序,我们应该先声明成员变量再声明 init 块,否则就有可能导致 NPE

Gson & data class

来看个小例子,猜猜其运行结果会是怎样的

UserBean 是一个 dataClass,其 userName 字段被声明为非 null 类型,而 json 字符串中 userName 对应的值明确就是 null,那用 Gson 到底能不能反序列化成功呢?程序能不能成功运行完以下三个步骤?

data class UserBean(val userName: String, val userAge: Int)

fun main() {
    val json = """{"userName":null,"userAge":26}"""  
    val userBean = Gson().fromJson(json, UserBean::class.java) //第一步
    println(userBean) //第二步
    printMsg(userBean.userName) //第三步
}

fun printMsg(msg: String) {

}

实际上程序能够正常运行到第二步,但在执行第三步的时候反而直接报 NPE 异常了

UserBean(userName=null, userAge=26)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NullPointerException: Parameter specified as non-null is null: method temp.TestKt.printMsg, parameter msg
	at temp.TestKt.printMsg(Test.kt)
	at temp.TestKt.main(Test.kt:16)
	at temp.TestKt.main(Test.kt)

printMsg 方法接收了参数后实际上什么也没做,为啥会抛出 NPE ?

printMsg反编译为 Java 方法,可以发现方法内部会对入参进行空校验,当发现为 null 时就会直接抛出 NPE。这个比较好理解,毕竟 Kotlin 的类型系统会严格区分 可 null不可为 null 两种类型,其区分手段之一就是会自动在我们的代码里插入一些类型校验逻辑,即自动加上了非空断言,当发现不可为 null 的参数传入了 null 的话就会马上抛出 NPE,即使我们并没有使用到该参数

public static final void printMsg(@NotNull String msg) {
	Intrinsics.checkNotNullParameter(msg, "msg");
}

那既然 UserBean 中的 userName 字段已经被声明为非 null 类型了,那么为什么还可以反序列化成功呢?按照我自己的第一直觉,应该在进行反序列的时候就直接抛出异常才对

将 UserBean 反编译为 Java 代码后,也可以看到其构造函数中是有对 userName 进行 null 检查的,当发现为 null 的话会直接抛出 NPE

public final class UserBean {
   @NotNull
   private final String userName;
   private final int userAge;

   @NotNull
   public final String getUserName() {
      return this.userName;
   }

   public final int getUserAge() {
      return this.userAge;
   }

   public UserBean(@NotNull String userName, int userAge) {
      //进行 null 检查
      Intrinsics.checkNotNullParameter(userName, "userName");
      super();
      this.userName = userName;
      this.userAge = userAge;
   }

   ···
    
}

那 Gson 是怎么绕过 Kotlin 的 null 检查的呢?

其实,通过查看 Gson 内部源码,可以知道 Gson 是通过 Unsafe 包来实例化 UserBean 对象的,Unsafe 提供了一个非常规实例化对象的方法:allocateInstance,该方法提供了通过 Class 对象就可以创建出相应实例的功能,而且不需要调用其构造函数、初始化代码、JVM 安全检查等,即使构造函数是 private 的也能通过此方法进行实例化。因此 Gson 实际上并不会调用到 UserBean 的构造函数,相当于绕过了 Kotlin 的 null 检查,所以即使 userName 值为 null 最终也能够反序列化成功

此问题的出现场景大多是在移动端解析服务端传来的数据的时候,移动端将数据声明为非空类型,但服务端给过来的数据却为 null 值,此时用户看到的可能就是应用崩溃了……

一方面,我觉得移动端应该对服务端传来的数据保持不信任的态度,不能觉得对方传来的数据就一定是符合约定的,为了保证安全需要将数据均声明为可空类型。另一方面,这也无疑导致移动端需要加上很多多余的判空操作,简直有点无解 =_=

ARouter & JvmField

在 Java 中,字段和其访问器的组合被称作属性。在 Kotlin 中,属性是头等的语言特性,完全替代了字段和访问器方法。在类中声明一个属性和声明一个变量一样是使用 val 和 var 关键字,两者在使用上的差异就在于赋值后是否还允许修改,在字节码上的差异性之一就在于是否会自动生成相应的 setValue 方法

例如,以下的 Kotlin 代码在反编译为 Java 代码后,可以看到两个属性的可见性都变为了 private, name 变量会同时包含有getValuesetValue 方法,而 nickname 变量只有 getValue 方法,这也是我们在 Java 代码中只能以 kotlinMode.getName() 的方式来访问 name 变量的原因

class KotlinMode {

    var name = "业志陈"

    val nickname = "leavesC"

}
public final class KotlinMode {
   @NotNull
   private String name = "业志陈";
   @NotNull
   private final String nickname = "leavesC";

   @NotNull
   public final String getName() {
      return this.name;
   }

   public final void setName(@NotNull String var1) {
      Intrinsics.checkNotNullParameter(var1, "<set-?>");
      this.name = var1;
   }

   @NotNull
   public final String getNickname() {
      return this.nickname;
   }
}

为了不让 Kotlin 的 var / val 变量自动生成 getValuesetValue 方法,达到和在 Java 代码中声明公开变量一样的效果,此时就需要为属性添加 @JvmField 注解了,添加后就会变为 public 类型的成员变量,且不包含任何 getValuesetValue 方法

class KotlinMode {

    @JvmField
    var name = "业志陈"

    @JvmField
    val nickname = "leavesC"

}

public final class KotlinMode {
   @JvmField
   @NotNull
   public String name = "业志陈";
   @JvmField
   @NotNull
   public final String nickname = "leavesC";
}

@JvmField 的一个使用场景就是在配套使用 ARouter 的时候。我们在使用 ARouter 进行参数自动注入时,就需要为待注入的参数添加 @JvmField注解,就像以下代码一样,不添加的话就会导致编译失败

@Route(path = RoutePath.USER_HOME)
class UserHome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Autowired(name = RoutePath.USER_HOME_PARAMETER_ID)
    @JvmField
    var userId: Long = 0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user_home)
        ARouter.getInstance().inject(this)
    }

}

那为什么不添加该注解就会导致编译失败呢?

其实,ARouter 实现参数自动注入是需要依靠注解处理器生成的辅助文件来实现的,即会生成以下的辅助代码,当中会以 substitute.userIdsubstitute.userName的形式来调用 Activity 中的两个参数值,如果不添加 @JvmField注解,辅助文件就没法以直接调用变量名的方式来完成注入,自然就会导致编译失败了

public class UserHomeActivity$$ARouter$$Autowired implements ISyringe {
    
  private SerializationService serializationService;

  @Override
  public void inject(Object target) {
    serializationService = ARouter.getInstance().navigation(SerializationService.class);
    UserHomeActivity substitute = (UserHomeActivity)target;
    substitute.userId = substitute.getIntent().getLongExtra("userHomeId", substitute.userId);
  }
}

Kotlin 这套为属性自动生成 getValuesetValue 方法的机制有一个缺点,就是可能会导致方法数极速膨胀,使得 Android App 的 dex 文件很快就达到最大方法数限制,不得不进行分包处理

推荐阅读

  • Gson 和 Kotlin data class 的避坑指南

    更加详细地介绍了 Gson 和 Kotlin data class 在配套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坑,值得一看 !!!

  • 两万六千字带你 Kotlin 入门

    读者是否还未开始学习 Kotlin 呢?或者是对 Kotlin 还了解得不够清楚呢?如果是的话,推荐阅读我的一篇 Kotlin 入门教程,全文两万六千多字,手把手教你学会 Kot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