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ed from xiaopangxia/TCM-Ancient-Books
-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094-长沙方歌括.txt
2543 lines (1937 loc) · 100 KB
/
094-长沙方歌括.tx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469
470
471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
575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686
687
688
689
690
691
692
693
694
695
696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847
848
849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876
877
878
879
880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
892
893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924
925
926
927
928
929
930
931
932
933
934
935
936
937
938
939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946
947
948
949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956
957
958
959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968
969
970
971
972
973
974
975
976
977
978
979
980
981
982
983
984
985
986
987
988
989
990
991
992
993
994
995
996
997
998
999
1000
<篇名>长沙方歌括
书名:长沙方歌括
作者:陈念祖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卷首
<篇名>医病顺其自然说
属性:病患之吉凶祸福。寄之于医。医者之任重。然权不操诸医。而操诸用医之人。何也。人
有大病。庸医束手无策。始求救于名医。名医入门诊毕。告以病从何来。当从何去。得那一
类药而增剧者何故。得那一类药除去那一病。而此外未能尽除者何故。病势虽觉稍愈。逾一
二日仍作。或逾一二日而更甚于前者又何故。一一为病家帮助。定其如此救误。如此温清攻
补。如此按法立方。服药后必见出何证。又见出何证则可愈。预断其愈于何日何时。病家能
一一信其言而不疑。且架中不藏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
氏锦囊、赤水玄珠、薛氏医按、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奇闻、临证指南之类。又无强不
知以为知之亲友与根据阿两可素称果子药之先生。朱紫不乱。则名医得以尽其所长。伤寒卒病
二三日可愈。最迟亦不出十八日之外。风痨臌膈一月可愈。最迟亦不出三月之外。否则病家
疑信参半。时医犹可勉强从事。俟其病气衰而自愈。若以名医自命者。断不可肩此重任。反
致取怨败名。余因热肠而备尝其苦。凡我同志。可以鉴此前车。今之方技家。恃在口给。见
有同我者引之。互相标榜。逊我者亦不却之。临深为高。至于穷本草经。读灵素。法仲景。
其立论为耳所未闻。其治效又目所仅见。遂谦让曰。我不能如此之神。亦不能如此之偏以取
胜也。若辈造此偏之一字。任令法高一丈。其奈魔高十丈。且谓古书不可以今用。即于多读
书处谓其偏。起死证而生之。即以出奇入险目其偏。以致病家先入为主。广集不偏之医。历
试罔效。不得已始延为破釜沉舟之计。
究竟终疑其偏。麻、桂、硝、黄。则曰汗下之太过也。姜、附、芩、连。则曰寒热之太
峻也。建中、理中、陷胸、十枣。则曰补泻之不留余地也。滋水之地黄。补元之人参。用应
多而反少。日食之枣子。至贱之甘草。用应少而反多。此等似是而非之言。更甚于恣肆不伦
于理之言。知几者正可以拂衣而去。乃犹曰病尚可为。不忍恝然而舍之。此虽活人无已之心。
而疑事无功。未能活人。且以误人。盖药之所以流行于经络脏腑。内外无有不到者。气为之
也。气不自到。心气主之。胆气壮之也。彼既疑我为偏。一见我之用药。又出于意想之外。
则心气乱。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是也。不独心气
乱。而且胆气亦因之而怯。内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十二经皆取决于胆是
也。药乃草根树皮及一切金石之钝物。原藉人之真气以流行。今心气乱而妄行。胆气怯而不
行。如芩、连入口。其寒性随其所想而行。旋而皮毛鼓栗。而寒状作矣。姜、附入口。其热
性随其所想而行。旋而心烦面赤。而热状作矣。凡此之类。不过言其大略。不必淋漓痛切而
再言之。其中之所以然者。命也。我亦顺其自然而已矣。又何必多事为。凡我同志者。能以
余为前车之鉴。则道愈彰。而活人愈众。
<目录>卷首\征引三条
<篇名>一
属性:伤寒论平脉法第十三节。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
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
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问曰。何缘得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
怪耳。程郊倩注曰。望问固医家之事。亦须病家毫无隐讳。方能尽医家之长。因复出此条。
为病家服药瞒医之戒。灾因自作。而反怪及医。故曰灾怪。然更有怪灾病。不可不知。得仲
景法。处仲景方。病家大怪。以示诸医。益摇脑吐舌而大怪。乃从其不怪者治之。轻者剧。
重者死。而灾及其身。终不解其病谓何病。此病近日竟成疫。沿门渐染。仲景却未言及。想
仲景时只有灾怪病。尚无怪灾病耳。一噱。
按程郊倩谓怪灾病。孽不在庸医之好造谣言。而在病家之贵耳贱目。执俗本之本草。查
对名医之处方。执俗本之套语。贬驳名医之治法。以致名医叹息而不与辨。决然而去。岂非
灾由自取耶。忆戊辰春。
李太守名符清。患气短病。余主以桂苓甘术汤与肾气丸间服。许以半月必效。旋有所闻。
惊怪而阻。另延津门陶老医。服葶苈、杏仁、枇杷叶、木通之类三十余剂。胀肿癃闭而逝。
候补知县叶名钧。偶患咳嗽。微发热。小便不利。余曰。小青龙汤一服可效。渠怪而不服。
另
贝母之类为佐。二十余日后。与余相遇于北关官廨。自言咳嗽已愈。惟早起气觉短促。余无
他病。余察其面部皮里膜外伏青黯之色。圜口尤甚。按其脉数而弦芤。重按之散而无神。
直告之曰。此群阴用事。阳光欲熄之候。宜抛去前药。以白术、附子浓煎。调生姜自然汁半
杯。六七服。尚可急救。叶公以余言太激而不答。是晚自觉倦怠异常。前医仍用熟地一两。
党参五钱。枸杞、麦冬、阿胶各三钱。杜仲、酒芍、当归各二钱。炙甘草一钱。服之次早神
昏不语。痰涎如涌。渠胞弟惊告余曰。前言一线残阳。扶之尚恐不及。况以熟地等助其阴霾
之气乎。今阴霾之气。上弥天际。痰涎涌盛。状如中风。盖以肝为风木之脏。人当东方生气
将脱之顷。往往外呈此象。其证与中风无异也。诊其脉。弦数散乱。三五不调。余直辞不治。
次日未刻果殁。庚午秋七月。前任天津尹丁名攀龙。过余旅寓。见其面上皮里黧黑。环唇更
甚。
卧蚕微肿。鼻上带些青色。余直告之曰。君有水饮之病根。挟肝气而横行无忌。此时急
疗可愈。若迟至二十日。病一发作。恐医日多。方日杂。总不外气血痰郁四字。定出搔不着
痒之套方。即有谈及水饮。缓治以六君、二陈加减。峻治以滚痰、黑锡专方。此敷衍题面。
而题理题神则尽错矣。以药试病。试穷则变计。虽卢扁莫何。丁君心怪言之过激。弗听。至
七月下旬病作。中秋后渐重。九月下旬邀诊。余告之曰。向者所陈之弊。今一一蹈之。前说
明病发后毋庸用药。非自今推诿。
然无中生有之治法。惟金匮咳嗽篇用十枣汤。云。咳家其脉弦者。有水。此主之。又云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亦宜用此汤。推病根成于旧岁冬初。未
及一岁。且病发止六十余日。尚在百日之内。喻嘉言医门,法律咳嗽续论篇。言之甚详。俟
有识有胆者用之。而余则不能。坐中有一老医力争不可。余姑拟龙、牡、甘、苓行水化气等
药
附子、肉桂、人参。服之不断。渐至大喘。肿胀吐血。大衄。耳目俱出血。小水全无而殁。
此皆怪灾病之新案。
<目录>卷首\征引三条
<篇名>二
属性:张隐庵曰。顺治辛卯岁。予年四十有二。八月中生一胃脘痈。在鸠尾斜下右寸许。微肿
不红。按之不痛。隐隐然如一鸡卵在内。姚继元先生视之曰。此胃脘痈也。一名捧心痈。速
宜解散。否则有性命之忧。与一大张膏药。上加末药二三钱。午间烘贴。至暮手足苏软。渐
至身不能转侧。仰卧于书斋。心烦意乱。屏去家人。至初更时。痈上起一毒瓦斯。从左乳下至
肋下胁。入于左肾。入时如烧锥刺入。眼中一阵火光。大如车轮。神气昏晕。痛楚难言。火
光渐摇漾而散。神昏始苏。过半时许。其气复起。其行如旧。痛楚如前。如此者三四次。予
思之。此戊与癸合也。然腑邪入脏。自分必死。妄想此毒瓦斯不从胁下入肾。得从中而入于肠
胃。则生矣。如此静而行之。初次不从。二次即随想而仍从于左乳下入于肠中。腹中大鸣。
无从前之痛楚矣。随起随想。因悟修养之道。气随想而运用者也。(运气法大能起鼓胀之证。
劳怯咳嗽亦妙。)至天明大泄数次。胸膈宽疏。继元先生复视之曰。毒已散解。无妨事矣。
至次年中秋复发。仍用膏药末药。毫无前番之状。而肿亦不消。予因想运气之妙。径行坐卧。
以手按摩
按读此案。知病家不能深信。断断不可勉强相从。且不必言及治当何法。应用何方。恐
后到
<目录>卷首\征引三条
<篇名>三
属性:喻嘉言寓意草云。王岵翁深知医理。投剂咸中肯綮。所以长年久世。然苦耳鸣。不乐对
客。其左右侍从。谁能究心医药之事。前病获安。竞以为人参之力。而卸祸者反得居功。谓
其意中原欲用参。但不敢专主。姑进余商榷。以示详慎耳。于是善后之宜。一以诿之。曾不
顾夫一误再误也。前所患虚风症。余用甘寒药二剂稍效。俄焉更医而致危。不得已又召余视
之。虽用旋复代赭二剂回天。然前此虚风本症。尚无暇于驱除。而主家及医。其时方竞夸人
参之力。谓调理更宜倍用。无俟参酌。独不思虚风酝酿日深。他日再求良治。不能及矣。余
向为岵翁视病。言无不听。独患此大病。竟不乐与交谈。且日来喜食羊肉河豚以召风。然亦
不自由也。盖风煽胃中。如转丸之捷。食入易消。不得不借资于浓味。而不知胃中元气。久
从暗耗。设虚风止熄。即清薄之味尚不易化。况于肥甘乎。今之医家。全不究病前病后消息。
明语以虚风之证。竟不知虚风为何物。奈何言医耶。奈何言调摄耶。彼时余适有浙游。旋日
复得重恙。召诊时语余云。一病几危。今幸稍可。但彻夜撰改本章不辍。神乱奈何。余对曰。
胃风久炽。津液干槁。真火内燔。宜用知母一两。人参、甘草各一钱。日进二剂自安。众议
方中用参太少。且无补药佐之。全无取义。竟置不用。连进参、术大剂不效。越三日。剂中
人参竟加一两。服后顷刻气高不返而逝。
按读此案。以自知医理。与平时心服之人。忽为时医蛊惑。侍从尼阻。竟至不能用而死。
可知命之所定。非人力所能主也。嘉言既尽其道。可告无罪于王岵翁。而人言不足恤也。余
因之有感焉。天下事事后易为智。大病一愈。邀功者议补议温。纷纷不一。以致既愈之后。
仍留遗患者有之。垂成忽败者有之。夫大病自我愈之。而善后之计不复一商者。其故有二。
一以胜任有人也。一以酬谢可免也。偷薄之风。适以殒命。堪发一叹。
<目录>卷首
<篇名>考二章
属性:钱天来云。汉之一两。即今之二钱七分也。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汪苓友云。古云铢
者。
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凡用古方。先照原剂。按今之码子折实若干重。古方载三服
者。只
按今之
异也。程扶生云。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一两分为四分(去声)。六铢为一分。计二钱五分。
则所谓十八铢者。盖三分之重。古之七钱半也。然以古今量度及 黍考之。以一千二百黍之
重。实于黄钟之龠。得古之半两。今之三钱也。合两龠为合。得古之一两。今之六钱也。十
铢为一千黍之重。今之二钱半也。一铢为百黍之重。今之二分半也。或又谓古今量度。惟汉
最小。汉之一两。惟有今之三钱半强。故千金本草。以古三两为今一两。古三升为今一升。
然世
不必胶柱而鼓瑟。则为善法仲景者矣。
愚按诸说颇有异同。大抵古之一两。今折为三钱。不泥于古。而亦不离于古也。
<目录>卷首
<篇名>劝读十则
属性:一、凡积重难反之势。骤夺其所好。世必惊疑。今且浅而商之。明药性始于神农本经。
论病
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二书。外台谓又有短剧一书。今失传。方诸举业家。与四子书无异。而
犹有疑之者。岂四子之书亦不可读乎。则以读仲师书。为第一劝。
二、仲师书文义古奥难读。即刘张朱李四家。(明时以张长沙与刘河间、李东垣、朱丹
溪为
有发挥。更有庸妄者。颠倒是非。谓仲师专工于伤寒。其桂枝、麻黄只行于西北。宜于冬月。
以芎、苏、羌、独、荆、防等剂为感冒切用之品。以补中、归脾、八珍、六味等方为杂病平
稳之方。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热为阴虚。多寒为阳虚。自夸为挈领提纲之道。究竟伪术相
师。能愈一大病否。夜气犹存。举生平所治之证平心自问。当亦知所变计也。则以知过必改。
为第二劝。
三、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以归、芎调血。
笼
服愈。不必尽剂。可知古人用药。除宿病痼病外。其效只在半剂一二剂之间。后世如薛立斋
医按云。服三十余剂及百剂效。李士材云。备参五斤。期于三月奏效。此岂果服药之效哉。
乃病气衰而自愈若辈贪天之功而为己力也。余阅其案。深悯病患之困于药甚于桎梏也。则以
经方之疗效神速。为第三劝。
四、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津液三字为主。试看桂枝汤和平解肌。无一非养液之品。
即
制一剂。分为三服。不必尽剂可愈。愈后亦无他病。近医芎、苏、羌、独、荆、防、苍、芷
苦燥辛
夏之耗
邪陷入少阴。)皆所以涸其汗源。(此二字。余研究十年方悟。)留邪生热。以致变成烦躁大
渴。谵语神昏等证。所谓庸医误人者此也。至于金匮一百四十三方。大旨是调以甘药四字。
后世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及四物、八珍、十全、归脾、逍遥等剂。颇得甘调之意。而偏
驳不驯。板实不灵。又不可不知。则明经方之有利无害。为第四劝。
五、仲师为医中之圣人。非至愚孰敢侮圣。所疑者其方也。方中无见证治证之品。且铢
两升
性者。自知其三四味中。备极神妙。况古人升斗权衡。三代至汉。较之今日。仅十之三。每
剂分三服。一服亦不过七八钱。与两零而已。较之时方之重者乃更轻。今以古今之码子折算。
又为之浅浅解释。俾知经方道本中庸。人与知能。为第五劝。
六、先入为主。人之通患也。桂枝汤、小柴胡汤。无论伤寒杂病。阳经阴经。凡营卫不
和者
又
饮列于散阵。遂致应用不用。误人无算。而不知二药。神农列之上品。久服可以却病延年。
今之信各家而不信神农。诚可怪也。闽医习见余用桂枝汤。万无一失。此数年来。自三钱亦
用至八九钱而效者。咸知颂予创始之德。至于柴胡。不过四钱而止。而浙省江苏每用必以鳖
血拌蒸。最多不过二钱。皆先入之说误之也。不知长沙方柴胡用至八两。取其性醇。不妨多
服。
之根。害人不浅。推之细辛、五味。用不过一钱。大枣不过二枚。生姜不过二片。种种陋习。
皆
七、起生回生。医之道也。如医家束手。病家待毙。察其为杂法所误。先与病家帮助。
璧其
针机。脏腑调和。统归胃气。危急拯救。不靠人参。(此一句为病家之脑后下一针也。经方
无用参为救急法。惟霍乱有理中丸汤方。然汗厥脉微欲绝。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为主。又无
取乎人参。第不可与读薛氏景岳等书人说也。)力肩其任。亦可救十中二三。余自临证三十
余年。知经方之权夺造化。为第七劝。
八、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于经方查对。必别有
神悟
九、医门之仲师。即儒宗之宣圣。凡有阐扬圣训者则遵之。其悖者则贬之。障川东流。
功在
处。张子和瑕瑜参半。最下是李东垣。竖论以脾胃为主。立方以补中为先。徇其名而亡其实。
燥
与仲师养津液及调以甘药之法相反。不可不知。至于李时珍、王宇泰之杂。李士材之浅。薛
立斋之庸。赵养葵之妄。张景岳、陈远公、冯楚瞻之浮夸影响。不使一字寓目。方可入于精
微之奥。坊刻汪 庵等本。虽云耳食。却有一二道得着处。但于仲师方末。杂引陶节庵诸辈
臆说。不无朱紫之乱。入门时始参其说。终为乡愿矣。则以专一不杂。为第九劝。
十、亚圣有云。予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今医学各成门户。所藉乎明先圣之功。溯委穷
源。
生
俾此道日益昌明。则以有言无隐。和气可亲。为第十劝。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桂枝汤
属性:治自汗恶风。头疼体痛。发热。脉浮缓。名曰中风。(方下所言证治。照仲景内台
方原文。建安许宏集议。与伤寒论详略不同。后仿此。)
桂枝(三两 去皮。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
后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
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
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
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曰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蔚按。桂枝辛温阳也。芍药苦平阴也。桂枝又得生姜之辛。同气相求。可恃之以调周身
之阳
养
败之地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桂枝加葛根汤
属性: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三两 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切。) 大枣(十
二枚 擘) 葛根(四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覆取
歌曰 葛根四两走经输。(太阳之经输在背。)项背KT KT 反汗濡。(邪之中人。始
于皮肤。次及肌络。次及经输。邪在经输则经输实而皮毛虚。故反汗出而恶风。)只取桂枝
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一本。芍药减去一两。)
张令韶曰。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宣通经络之气。盖葛根入土最深。其藤延蔓似络。故
能同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桂枝加附子汤
属性:治太阳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歌曰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男元犀按。太阳之脏即是少阴。太阳病本宜发汗。发之太过而为漏不止。必用附子以固
之。
脱液。尚喜肾中之真阳未亡。
只用附子大补少阴之气。得桂枝汤为太阳之专药。令阴交于阳则漏止。漏止则液不外脱。
而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桂枝去芍药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治同前。更加微寒者。
即前方加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恶寒止。停后服。
歌曰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蔚按。伤寒论大旨。以得阳则生。上节言汗之遂漏。虑其亡阳。此节言下后脉促胸满。
亦恐
阳位而为满。脉亦数中一止而为促。治宜急散阴霾。于桂枝汤去芍药者。恐其留恋阴邪也。
若见恶寒。为阳虚已极。徒抑其阴无益。必加熟附以壮其阳。方能有济。喻嘉言、程扶生之
解俱误。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桂枝麻黄各半汤
属性: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过经。)如疟状。(与往来寒热不同。故曰如疟。)
发热恶寒。(现出太阳经真面目。)热多寒少。(太阳以阳为主。热多是主胜客负。为将
解之
之寒热有定候。此则或二或三。无定候也。太阳之阳气有权。则邪气有不能自容之象。) 脉
微缓者。(微则邪衰。缓则正复。)为欲愈也(自起句至此为一节。言邪轻欲自解。不药可愈
也。)脉微(上节以微与缓对举。此节但云微而不云缓者。以邪衰而正亦衰也。)而恶寒者。
(上
客负之兆。若寒多热少即为客胜主负之兆。况但寒无热之证乎,此阴阳俱虚。(阴阳认
作气
背恶寒
(自脉
法矣。师不出
不宜有热色。今反见热色者。以其人阴阳虽曰俱虚。而阳气尚能鼓郁热之气而见于面色。)
未欲解也。(欲字可味。太阳以阳为主。犹幸阳气未败。尚能鼓过经之邪见于面色。独恨阳
气已虚。不能遂其所欲。令作小汗而解。)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申上未欲解意,辨面
色之热。兼征之周身作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邪欲出而不能自出。故藉此方以助之。自
面有热色至此。又是一节。通章以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一句为主。言过经之病也。下分三节。
节节相承。一层剥起一层。自有注伤寒论以来。千百余年无有一人道及。今特详注之。)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一两 炙。) 麻黄(一
两去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渣。温服六
合。
歌曰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蔚按。内台载此方。即桂枝汤原方分两。加麻黄三两。杏仁七十个。白水煎服。取微汗。
许
之。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桂枝二麻黄一汤
属性:治太阳病。若形如疟。日再发。汗出必解。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
(十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日再
歌曰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蔚按。服桂枝汤宜令微似汗。若大汗出脉洪大。为汗之太骤。表解而肌未解也。仍宜与
桂枝
以解表邪。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白虎加人参汤
属性:治发汗后热不退。大烦渴饮水者。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碎。绵裹。) 甘草(二两 炙) 粳米(六合) 人参
(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蔚按。上节言服桂枝大汗出而邪反不能净。宜仍服桂枝以发汗之。或桂枝二麻黄一汤合
肌表
于心。故大烦。阳明为燥土。故大渴。阳气盛。故脉洪大。主以石膏之寒以清肺。知母之苦
以滋水。甘草粳米之甘。人参之补。取气寒补水以制火。味甘补土而生金。金者水之源也。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属性: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此汤主
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麻黄(十八铢) 甘草(十八铢) 大枣(四枚) 生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
歌曰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论中无阳二字。言阳气陷于阴中。既无表阳之证。不可发其表汗。故用越婢汤。方中石
膏质
蔚按。本方分两甚轻。大抵为邪气轻浅者设也。太阳以阳为主。所云热多寒少。是阳气
欲胜
太盛。不可用麻
血而言。有指元阴元阳而言。有指腑脏而言。有指表里而言。有指寒热而言。有指邪正而言。
非细心如发者
难也。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属性: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
(十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歌曰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蔚按。上节言太阳之气内陷于脾而不能外达。此节言太阳之气内陷于脾而不能转输也。
用桂
丝入扣也。或者悔桂枝汤之误而下之。无如表证悉具。转因误下而陷于脾。以致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其病机在于小便不利四字。桂枝之长于解肌。不长于利水。服五苓散多饮暖水以
出
。脾不能转输其津液。故小便不利。今用桂枝汤去桂而加白术茯苓。则转输灵而小便自利。
小便利而太阳之气达于内外。而内外之邪俱净矣。又按。经方分两轻重。变化难言。有方中
以分两最重为君者。如小柴胡汤。柴胡八两余药各三两之类是也。有方中数味平用者。如桂
枝
而以猪苓为君是也。有方中分两甚少而得力者。如甘草附子汤中。为使之桂枝四两而所君之
甘草只二两是也。又如炙甘草汤中。为使之地黄一斤而所君之炙甘草只四两是也。然此虽轻
重莫测。而方中有是药而后主是名。未有去其药而仍主其名。主其名即所以主其功。如此证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太阳桂枝证仍在。因其误治。遂变其解肌之法而为利水。水利则满减
热除而头项强痛亦愈。主方在无药之处。神乎其神矣。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甘草干姜汤
属性:治误汗。烦躁吐逆而厥者主之。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歌曰 心烦(火盛。)脚急(热盛灼筋。)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
热因寒
蔚按。误服桂枝汤而厥。其为热厥无疑。何以又用甘草、干姜乎。而不知此方以甘草为
主。
取大甘以化姜、桂之辛热。干姜为佐、妙在炮黑。变辛为苦。合甘草又能守中以复阳也。
论
毕竟热性尚存。其义何居。答曰。此所谓感以同气。则易入也。子能知以大辛回阳主姜、附
而佐以胆尿之妙。便知以大甘复阳主甘草而佐以干姜之神也。推之僵蚕因风而死。取之以治
中风。驴为火畜。大动风火。以伏流之阿水造胶。遂能降火而熄风。皆古圣人探造化之微也
。仲景又以此汤治肺痿。更为神妙。后贤取治吐血。盖学古而大有所得也。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芍药甘草汤
属性:治误汗伤血。厥逆脚挛急主之。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 炙。)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歌曰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烁。苦甘相济实时伸。
蔚按。芍药味苦。甘草味甘。苦甘合用。有人参之气味。所以大补阴血。血得补则筋有
所养
中和之剂。可治百病。凡病患素溏与中虚者。服之无不增剧。诚可痛恨。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调胃承气汤
属性:治汗后恶热谵言。心烦中满。脉浮者主之。
大黄(四两 去皮。酒洗。) 甘草(二两 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歌曰 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蔚按。此治病在太阳而得阳明之阳盛证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
以苦
温服。亦取缓调之意。次男元犀按。调胃承气汤此证用之。可救服桂枝遗热入胃之误。太阳
之阳盛证用之。能泄肌热以作汗。阳明证用之。能调胃气以解微结。内台方自注云脉浮者三
字。大有意义。
<目录>卷一\太阳方
<篇名>四逆汤
属性: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而微者。此方主之。此乃温经救阳之峻剂也。
甘草(二两 炙。) 干姜(一两 半。)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
三两
歌曰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蔚按。四逆汤为少阴正药。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用之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
以救
次男元犀按。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经。为斩旗夺
关之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葛根汤
属性:治太阳病项背KT KT ,。无汗恶风者。又治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此方主之。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去节。) 甘草(二两 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
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歌曰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项背KT
KT太阳病。)下利(太阳阳明合病)夸。
蔚按。第二方桂枝加葛根汤与此汤。俱治太阳经输之病。太阳之经输在背。经云。邪入
于输。腰脊乃强。师于二方皆云。治项背KT KT 。KT KT 者。小鸟羽短。欲飞不能
飞。而伸颈之象也。但前方治汗出。是邪从肌腠而入输。故主桂枝。此方治无汗。是邪从肤
表而入输。故主麻黄。然邪既入输。肌腠亦病。方中取桂枝汤全方加葛根、麻黄。亦肌表两
解之治。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而用却不同。微乎微乎。葛根性用解见第二方。
张令韶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太阳主开。阳明主阖。今太阳合于阳明。不
从太
上腾。气腾于上。利自止矣。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葛根加半夏汤
属性: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此方主之。
葛根汤原方。加半夏(半升 洗。) 煎服同前。
歌曰 二阳(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
升半夏
张令韶曰。不下利但呕者。太阳之气仍欲上达而从开也。因其势而开之。故加半夏以宣
通逆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葛根黄芩黄连汤
属性: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 黄芩(二两) 黄连(二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一本。
黄连三两。)
蔚按。太阳桂枝证而反下之。邪由肌腠而内陷于中土。故下利不止。脉促与喘汗者。内
陷之
肺主皮毛而汗出。方主葛根。从里以达于表。从下以腾于上。辅以芩、连之苦。苦以坚之。
坚毛窍而止汗。坚肠胃以止泻。又辅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与人参同味而同功。所以
补中土而调脉道。真神方也。许宏方议云。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
喘者。取用不穷也。(蔚按。金桂峰之女患痢。身热如焚。法在不治。余断其身热为表邪。
用人参败毒散。继服此方全愈。益信长沙方之取用不穷也。)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麻黄汤
属性:治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此方主之。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 去皮。) 杏仁(七十个 去皮尖。) 甘草(一
两炙。)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
按。今医不读神农本草经。耳食庸医唾余。谓麻黄难用。而不知气味轻清。视羌、独、
荆
歌曰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蔚按。以上俱言桂枝证。至此方言麻黄证也。方下所列各证。皆兼经气而言。何谓经。
内经云。太阳之脉。上连风府。上头项。挟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是也。何谓气。内经
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又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太阳之气主周身之表而主
外也。桂枝证病在肌腠。肌腠实则肤表虚。故以自汗为提纲。此证病在肤表。邪在肤表则肤
表实。故以无汗为提纲。无汗则表气不通故喘。痛而曰疼痛之甚也。此经与气并伤。视桂枝
证较重。故以麻黄大开皮毛为君。以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为辅佐。覆取似
汗而不啜粥。恐其逗留麻黄之性。发汗太过也。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大青龙汤
属性: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此方主之。
麻黄(六两 去节。) 桂枝(二两 去皮。) 甘草(二两 炙。) 杏仁(五十枚 一
本四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
歌曰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一本。
杏
两。为细末。扑其身则汗止。)
蔚按。太阳底面便是少阴。少阴证本无汗。而烦躁证少阴与太阳俱有之。若太阳中风脉
浮。
寒为太阳之本病。是标与本俱病也。太阳之气主周身之毫毛。太阳之经挟脊抵腰。身疼痛是
经与气并病也。风为阳邪。病甚而汗不出。阳邪内扰。不可认为少阴之烦躁。以致议温有四
逆汤。议寒有黄连阿胶汤之误。只用麻黄汤以发表。桂枝汤以解肌。而标本经气之治法俱在
其中。去芍药者。恶其苦降。恐引邪陷入少阴也。加石膏者。取其质重性寒。纹理似肌。辛
甘发散
尽行于外而发汗。不留于内而寒中。方之所以入神也。下节言脉即不紧而缓。身即不疼而但
重且有轻时。虽不若上节之甚。而无汗与烦躁。审非少阴证。亦可以此汤发之。论云无少阴
证者。此者字承上节不汗出而烦躁言也。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小青龙汤
属性: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或喘。此方主之。
麻黄(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桂枝(三
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微
去
仁半升。
歌曰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柯韵
伯云
渴或利。留于肠胃则小便不利而小腹因满矣。惟发热而咳是为水证。)
加减歌曰 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加来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吴云。此味不常用。
以
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蔚按。此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
水。干姜散胸前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合五味之酸。芍药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既欲
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缓之者。令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入邪气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凡无
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并廓清矣。喻嘉言云。方名小青龙
者。取其翻波逐浪以归江海。不欲其兴云升天而为淫雨之意。若泥麻黄过散。减去不用。则
不成其为龙。将何恃以翻波逐浪乎。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 杏仁(五十枚) 浓
朴(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歌曰 下后喘生(桂枝证下之微喘。)及喘家。(素有喘名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
加二
太阳表病未解而下之。气不因下
表。加浓朴以宽之。杏仁以降之。表解而喘平矣。与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
汤参看。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干姜附子汤
属性: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安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脉沉微。
此方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歌曰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蔚按。太阳底面便是少阴。太阳证误下之。则少阴之阳既虚。又发其汗。则一线之阳难以自
主。阳王于昼。阳虚欲援同气之救助而不可得。故烦躁不得眠。阴王于夜。阳虚必俯首不敢
争。故夜则安静。又申之曰。不呕不渴。脉沉微。无表证。身无大热。辨其烦躁之绝非外邪
。而为少阴阳虚之的证也。证既的则以回阳之姜、附顿服。何疑。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属性: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 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
姜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一升。余如桂枝汤法。(按内台
云。
歌曰 汗后身疼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蔚按。此言太阳证发汗后。邪已净而营虚也。身疼痛证虽似外邪。而血虚不能养营者必
痛也
方用桂枝汤取其专行营分。加人参以滋补血液生始之源。加生姜以通血脉循行之滞。加芍药
之苦平。欲领姜、桂之辛。不走于肌腠而作汗。潜行于经脉而定痛也。曰新加者。言邪盛忌
用人参。今因邪净而新加之。注家谓有余邪者。误也。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属性: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此汤主之。下后
麻黄(四两 去节。) 杏仁(五十枚) 甘草(二两 炙。) 石膏(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歌曰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男元犀按。此借治风温之病。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
灼热者名风温一节。未出其方。此处补之。其文略异。其实互相发明。不然。汗后病不解。
正宜桂枝汤。曰不可更行者。知阳盛于内也。汗出而喘者。阳盛于内。火气外越
气上越而喘也。其云无大热。奈何。前论温病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邪从内出。得太阳之标
热。无太阳之本寒也。今曰无大热。邪已蕴酿成热。热盛于内。以外热较之而转轻也。读书
要得间。不可死于句下。至于方解。柯韵伯最妙。宜熟读之。
柯韵伯云。此方为温病之主剂。凡冬不藏精之人。热邪伏于脏腑。至春风解冻。伏邪自
内而
证
此法是也。此病得于寒时。而发于风令。故又名曰风温。其脉阴阳俱浮。其证自汗身重。盖
阳浮则强于卫外而闭气。故身重。当用麻黄开表以逐邪。阴浮不能藏精而汗出。当用石膏镇
阴以清火。表里俱热。则中气不运。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眠鼻鼾。语言难出。当用杏仁、甘
草以调气。此方备升降轻重之性。足以当之。若攻下火熏等法。此粗工促病之术也。盖内蕴
之火邪与外感之余热。治不同法。是方温病初起。可用以解表清里。汗后可复用以平内热之
猖狂。下后可复用以彻伏邪之留恋。与风寒不解用桂枝汤同法。例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特开此凉解一法。为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也。然此证但热无寒。用青龙则不宜姜
、桂。恐脉流薄疾。斑黄狂乱作矣。此证但热不虚用白虎。则不宜参、米。恐食入于阴则长
气于阳。谵语腹胀矣。此为解表之剂。若无喘鼾语言难出等证。则又白虎之证治矣。凡治温
病表里之实。用此汤。治温病表里之虚。用白虎加参、米。相须相济者也。若葛根黄芩黄连
汤则治痢而不治喘。要知温病下后。无利不止证。葛根黄连之燥。非治温药。且麻黄专于外
达。与葛根之和中发表不同。石膏甘润。与黄连之苦燥悬殊。同是凉解表里。同是汗出而喘。
而用药有毫厘之辨矣。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桂枝甘草汤
属性: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 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歌曰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张令韶曰。此发汗多而伤其心气也。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则心液空而喜按。故用桂枝
以保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属性: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炙。)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一斗。置在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歌曰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程知
本。
蔚按。此治发汗而伤其肾气也。桂枝保心气于上。茯苓安肾气于下。二物皆能化太阳之
水气
神方也。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属性:治发汗后腹胀满。此方主之。
浓朴(半斤 炙。去皮。)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 洗。) 甘草(二两) 人参
(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浓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张令韶曰。此治发汗而伤脾气。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汗后亡津液而脾气虚。脾虚则不能
转输
也。半
而滋生
津液者也。津液足而上下交。则胀满自消矣。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
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张令韶曰。此治吐下后而伤肝气也。心下逆满者。心下为脾之部位。脾主中焦水谷之津。
吐
本脉本证。方
金匮所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是也。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芍药甘草附子药
属性: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炙。)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
歌曰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
男元犀按。各家以此证为发汗虚其表阳之气。似是而非。于病不解三字说不去。且虚故
也三
亦有大汗亡阳明之阳用白虎加人参法。亡少阴之阳用真武四逆法。论有明训也。今但云不解。
可
寒若系阳虚。四逆辈犹恐不及。竟以三两之芍药为主。并无姜、桂以佐之。岂不虑恋阴以扑
灭残阳乎。师恐人因其病不解而再行发汗。又恐因其恶寒而径用姜、附。故特切示曰虚故也。
言其所以不解。所以恶寒。皆阴阳素虚之故。补虚自足以胜邪。不必他顾也。方中芍药、甘
草。苦甘以补阴。附子、甘草。辛甘以补阳。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缓。芍药性寒。得附子而
和。且芍、草多而附子少。皆调剂之妙。此阴阳双补之良方也。论中言虚者。间于节中偶露
一二语。单言虚而出补虚之方者只一节。学人当从此隅反之。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茯苓四逆汤
属性: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两 一本 六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 生用。) 甘草(二两 炙。)
干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水火交媾
则烦躁定矣。)昌。
张令韶曰。此汗下而虚其少阴水火之气也。汗下之后。心肾之精液两虚。以致病仍不解。
阴
烦。四逆补肾脏以定阴躁。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五苓散
属性:治发汗后。烦渴。欲饮水者主之。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去
上五味。捣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内台。茯苓、猪
苓、
歌曰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魏念
庭云
次男元犀按。苓者令也。化气而通行津液。号令之主也。猪苓、茯苓、泽泻。皆化气之
品。
解之。作散以散之。多服暖水以助之。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微汗一出。而表
里之
烦热两蠲矣。白饮和服。亦即桂枝汤啜粥之义也。
<目录>卷二\太阳方
<篇名>茯苓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伤寒厥悸优。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蔚按。此承上服五苓散多饮暖水以出汗。人知五苓之用在汗。而不知五苓之证在渴也。
五苓
为脾不转输。非关胃燥。推而言之。不输于上为渴。不输于中为水逆。不输于下为小便
不利
知中焦水谷之津发泄而伤脾。脾伤则不能输津而作渴。故取五苓散布散其水津。若不渴者。
中焦之液未伤。只用茯苓甘草汤。取茯苓之利水。俾肾水不沸腾而为汗。
<目录>卷三\太阳方
<篇名>栀子豉汤
属性: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
栀子(十四枚 生用。擘。) 香豉(四合 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
一服
歌曰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此汤旧本有得吐止后服等字。故相传为涌吐之方。高明如柯韵伯。亦因其说
。惟张隐庵、张令韶极辨其讹。曰。瓜蒂散二条。本经必曰吐之。栀子汤六节。并不言一吐
字。且吐下后虚烦。岂有复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愚每用此方
。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时而吐。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过者化
。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吐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而愈者
。所以为方之神妙。栀子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形象肾。色黑入肾。
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 结痛等证俱解矣。原本列于太
阳。主解烦。非吐剂。而有时亦能涌吐也。韵伯移入阳明。只知为吐剂泄阳明之烦热。即此
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也。
<目录>卷三\太阳方
<篇名>栀子甘草豉汤
属性:治栀豉汤证中若少气者主之。
栀子(十四枚) 甘草(二两 内台。止用半两) 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从
<目录>卷三\太阳方
<篇名>栀子生姜豉汤
属性:治栀子豉汤证中若加呕者。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枚) 生姜(五两 内台。止用一两)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歌曰 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蔚按。栀豉解见上。汗吐下后。中气虚不能交通上下。故加甘草以补中。呕者汗吐下后
胃阳
<目录>卷三\太阳方
<篇名>栀子浓朴汤
属性: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枚) 浓朴(四两) 枳实(四枚 水浸去穣。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本张氏重订。)
歌曰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柯韵伯曰。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复颠倒之虚烦不同。
栀
<目录>卷三\太阳方
<篇名>栀子干姜汤
属性: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主之。
栀子(十四枚)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从张氏。删去二句。)
歌曰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张令韶曰。栀子导阳热以下行。干姜温中土以上达。上下交而烦热止矣。
<目录>卷三\太阳方
<篇名>附录家严新案
属性:嘉庆戊辰。吏部谢芝田先生令亲。患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
汗。
形之太阳也。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
加茯苓白术汤。一服遂瘥。惟夜间不寐。特告曰。此名虚烦。因辛热遗害。若用枣仁、远志、
茯神等药。反招集其所遗而为孽。病必复作矣。用栀子豉汤。即愈。
嘉庆己巳季春。曹扶谷明府。患头痛项强恶寒等证。自差次回垣后。更增出寒热往来。
欲呕胸满等证。家严诊其脉数中见小。按之虚不应指。骇谓之曰。阳证见阴脉。法在不治。
所幸者大小便如常。神识颇清。正虽虚而尚未溃。察其胸满欲呕寒热往来之证。俱是病气欲
从枢转之象。当乘机而利导之。遂令一日服小柴胡两剂。柴胡每剂八钱。次日再诊。以上诸
证虽退。而心胸懊 不安。语言错乱无次。实觉可忧。又诊其脉略缓。遂为之喜曰。邪从枢
转而出。故寒热等证俱平。正为邪热所伤。故烦昏等证并见。此时须当救正。但救正二字。
不读伤寒、金匮。便以人参误事。立主用栀子豉汤从离坎交媾处拨动神机。服后停药。静候
三日。值阳明主气之期。申酉为阳明正旺之时。戊癸相合自愈。果如言应期而效。
<目录>卷三\太阳方
<篇名>真武汤
属性: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
此方主之。又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者。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 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加减歌曰 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一本。去生姜。)小便若利恐耗津。须
去茯
张令韶曰。虚者不可汗。汗后病不解而变证也。真武者。镇水之神也。水性动。今动极
不安
上循于
旁者也。
罗东逸曰。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
外皆
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
门不开。水即欲行。以无主制。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
有所主矣。白术之温燥。创建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
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药之苦降。
其旨甚微。盖人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阳飞越矣。芍药为
春花之殿。交夏而枯。用之以亟收散漫之阳气而归根。下利减芍药者。以其苦降涌泄也。加
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胜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
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恐其过利伤肾也。呕者去附子加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
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目录>卷三\太阳方
<篇名>小柴胡汤
属性:治少阳经发热。口苦耳聋。其脉弦者。又治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半夏(半
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
烦而
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
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若
歌曰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中而达外。生姜所以发散宣通者也。此从内达外之方也。愚按原本列于太阳。以无论伤
寒中
之气从枢以外出。非解少阳也。各家俱移入少阳篇。到底是后人识见浅处。
加减歌曰 胸烦不呕除夏参。蒌实一枚应加煮。若渴除夏加人参。合前四两五钱与。蒌
根清
蛎四两应生杵。心下若悸尿不长。除芩加茯四两侣。外有微热除人参。加桂三两汗休阻。咳
除参枣并生姜。加入干姜二两许。五味半升法宜加。温肺散寒力莫御。
张令韶曰。太阳之气。不能从胸出入。逆于胸胁之间。虽不干动在内有形之脏真。而亦
干动
君主。故去半夏之燥。不呕者。中胃和而不虚。故去人参之补。加栝蒌实之苦寒导火热以下
降也。渴者。阳明
燥金气盛。故去半夏之辛。倍人参以生津。加栝蒌根引阴液以上升也。腹中痛者。邪干
中土
能破肝之牝脏。其味咸能软坚。兼除胁下之痞。去大枣之甘缓。欲其行之捷也。心下悸小便
不利者。肾气上乘而积水在下。故去黄芩。恐苦寒以伤君火。加茯苓保心气以制水邪也。不
渴外有微热者。其病仍在太阳。故不必生液之人参。宜加解外之桂枝覆取微汗也。咳者。形
寒伤肺。肺气上逆。故加干姜之热以温肺。五味之敛以降逆。凡咳皆去人参。长沙之秘旨。
既有干姜之温。不用生姜之散。既用五味之敛。不用大枣之缓也。
<目录>卷三\太阳方
<篇名>小建中汤
属性: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
此方主之。
芍药(六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大枣(十
二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
家不
歌曰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程扶生曰。伤寒二三日。邪尚在表。未及传里之时。悸则阳虚。烦则阴虚。故以芍药之
苦以
而姜、桂等又能托邪外出。此为阴阳两虚之人而立一养正驱邪法也。
张令韶曰。经隧之血脉。流行不息。今寒气入而稽迟之。入阳络则阳脉涩。入阴络则阴
脉弦
枢机利则经隧之血脉通矣。通则不痛也。
蔚考。金匮黄 建中汤有加减法。小建中汤无加减法。今查内台方议亦有加减。未知为
年久
者。
胡、地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