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37 lines (155 loc) · 10.4 KB

section1_7.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37 lines (155 loc) · 10.4 KB

1.7 Linux 内核中链表的实现及应用

  链表是Linux内核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与数组相比,链表中可以动态插入或删除元素,在编译时不必知道要创建的元素个数。也因为链表中每个元素的创建时间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在内存无需占用连续的内存单元,因为单元的不连续,因此各元素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被链接在一起,于是,每个元素都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元素的指针,当有元素加入链表或者从链表中删除元素时,只需要调整下一个节点的指针就可以了。

1.7.1 链表的演化

  在C 语言中,一个基本的双向链表定义如下:

struct my_list {
	void *mydata;
	struct my_list *next;
	struct my_list *prev;
}

  图1.6是一双链表,通过前趋(prev)和后继(next)两个指针域,就可以从两个方向遍历双链表,这使得遍历链表的代价减少。如果打乱前驱、后继的依赖关系,就可以构成"二叉树";如果再让首节点的前趋指向链表尾节点、尾节点的后继指向首节点(如图1.6中虚线部分),就构成了循环链表;如果设计更多的指针域,就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树状数据结构。

  如果减少一个指针域,就退化成单链表,如果只能对链表的首尾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就演变为队结构,如果只能对链表的头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就退化为栈结构。

1.7.2. 链表的定义和操作

  如上所述,在众多数据结构中,选取双向链表作为基本数据结构,并将其嵌入到其他数据结构中,从而可以演化出其他复杂数据结构。Linux内核实现方式与众不同,对链表给出了一种抽象的定义。

1. 链表的定义

struct list_head {
	struct list_head *next, *prev;
};   

  这个不含数据域的链表,可以嵌入到任何结构中,例如可以按如下方式定义含有数据域的链表:

struct my_list{ 
	void *mydata; 
	struct list_head list;
};  

  在此,进一步说明几点:

  1)list域隐藏了链表的指针特性。

  2)struct list_head可以位于结构的任何位置,可以给其起任何名字

  3)在一个结构中可以有多个list 域

  以struct list_head为基本对象,对链表进行插入、删除、合并以及遍历等各种操作。

2 链表的声明和初始化宏

  实际上, struct list_head只定义了链表节点,并没有专门定义链表头,那么一个链表结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内核代码list.h中定义了两个宏:

#define LIST_HEAD_INIT(name) { &(name), &(name) }	/*仅初始化*/

#define LIST_HEAD(name) \
	struct list_head name = LIST_HEAD_INIT(name)    /*声明并初始化*/

  如果我们要申明并初始化自己的链表头mylist,则直接调用LIST_HEAD:

LIST_HEAD(mylist_head)

  调用之后,mylist_head的next、prev指针都初始化为指向自己,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空链表,如何判断链表是否为空,自己写一下这个简单的函数list_empty ,也就是让头指针的next指向自己。

3 在链表中增加一个结点

  list.h中增加节点的函数为:

static inline void __list_add();
static inline void list_add();
static inline void list_add_tail();

  在内核代码中,函数名前加两个下划线表示内部函数,第一个函数的具体代码如下:

static inline void __list_add(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prev,
		      struct list_head *next)
{
	next->prev = new;
	new->next = next;
	new->prev = prev;
	prev->next = new;
}

  调用这个内部函数以分别在链表头和尾增加节点:

static inline void list_add(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head)
{
	__list_add(new, head, head->next);
}

  该函数向指定链表的head节点后插入new节点。因为链表是循环的,而且通常没有首尾节点的概念,所以可以将任何节点传递给head。但是如果传递最后一个元素传给head,那么该函数可以用来实现一个栈。

static inline void list_add_tail(struct list_head *new, struct list_head *head)
{
	__list_add(new, head->prev, head);
}

  该函数向指定链表的head节点前插入new节点。和list_add()函数类似,因为链表是环形的,而且可以将任何节点传递给head。但是如果传递第一个元素给head那么,该函数可以用来实现一个队列。

  另外,对函数名前面的staitic inline 关键字给予说明。“static”加在函数前,表示这个函数是静态函数,所谓静态函数,实际上是对函数作用域的限制,指该函数的作用域仅局限于本文件。所以说,static具有信息隐藏的作用。而关键字"inline“加在函数前,说明这个函数对编译程序是可见的,也就是说,编译程序在调用这个函数时就立即展开该函数。所以,关键字inline 必须与函数定义体放在一起才能使函数成为内联。inline函数一般放在头文件中。

  关于节点的删除,将结合后面的例子给予具体说明。至于节点的搬移和合并,读者自行分析,在此不一一讨论,下面主要分析链表的遍历。

4. 遍历链表

  list.h中定义了如下遍历链表本的宏:

#define list_for_each(pos, head) \
	for (pos = (head)->next; pos != (head); pos = pos->next)

  这种遍历仅仅是找到一个个节点在链表中的偏移位置pos,如图1.7所示。

  问题在于,如何通过pos获得节点的起始地址,从而可以引用节点中的域? 于是 list.h中定义了晦涩难懂的list_entry()宏:

#define list_entry(ptr, type, member) \
	container_of(ptr, type, member)

  指针ptr指向结构体type中的成员member;通过指针ptr,返回结构体type的起始地址,也就是list_entry返回指向type类型的指针,如图1.8所示。

  进一步仔细分析list_entry()宏:

((unsigned long) &(type *)0)->member)把0地址转化为type结构的指针,然后获取该结构中member域的指针,也就是获得了member在type结构中的偏移量。其中(char *)(ptr)求出的是ptr的绝对地址,二者相减,于是得到type类型结构体的起始地址,如图1.9所示。

  到此,我们对链表的实现机制有初步了解,更多的函数和实现查看include/linux/list.h 中的代码。如何应用这些函数,下面举例说明。尽管list.h是内核代码中的头文件,但我们稍加修改后也可以把它移植到用户空间使用。

1.7.3 链表的应用

  linclude/linux/list.h中的函数和宏,是一组精心设计的接口,有比较完整的注释和清晰的思路,请详细阅读该文件中的代码。

  下面编写一个linux 内核模块,用以创建、增加、删除和遍历一个双向链表。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slab.h>
#include <linux/list.h>

MODULE_LICENSE("GPL");
MODULE_AUTHOR("XIYOU");

#define N 10   //链表节点
struct numlist {
	int num;//数据
	struct list_head list;//指向双联表前后节点的指针
};

struct numlist numhead;//头节点

static int __init doublelist_init(void)
{
	//初始化头节点
	struct numlist *listnode;//每次申请链表节点时所用的指针
	struct list_head *pos;
	struct numlist *p;
	int i;

	printk("doublelist is starting...\n");
	INIT_LIST_HEAD(&numhead.list);

	//建立N个节点,依次加入到链表当中
	for (i = 0; i < N; i++) {
		listnode = (struct numlist *)kmalloc(sizeof(struct numlist), GFP_KERNEL); // kmalloc()在内核空间申请内存,类似于malloc,参见第四章
		listnode->num = i+1;
		list_add_tail(&listnode->list, &numhead.list);
		printk("Node %d has added to the doublelist...\n", i+1);
	}

	//遍历链表
	i = 1;
	list_for_each(pos, &numhead.list) {
		p = list_entry(pos, struct numlist, list);
		printk("Node %d's data:%d\n", i, p->num);
		i++;
	}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doublelist_exit(void)
{
	struct list_head *pos, *n;
	struct numlist *p;
	int i;

	//依次删除N个节点
	i = 1;
	list_for_each_safe(pos, n, &numhead.list) {  //为了安全删除节点而进行的遍历
		list_del(pos);//从双链表中删除当前节点
		p = list_entry(pos, struct numlist, list);//得到当前数据节点的首地址,即指针
		kfree(p);//释放该数据节点所占空间
		printk("Node %d has removed from the doublelist...\n", i++);
	}
	printk("doublelist is exiting..\n");
	}

module_init(doublelist_init);
module_exit(doublelist_exit);

  说明:关于删除元素的安全性问题

  在上面的代码中,为什么不调用list_for_each()宏而调用 list_for_each_safe()进行删除前的遍历?具体看删除函数的源代码:

static inline void __list_del(struct list_head * prev, struct list_head * next)
{
	next->prev = prev;
	prev->next = next;
}

static inline void list_del(struct list_head *entry)
{
	__list_del(entry->prev, entry->next);
	entry->next = LIST_POISON1;
	entry->prev = LIST_POISON2;
}

  可以看出,当执行删除操作的时候, 被删除的节点的两个指针被指向一个固定的位置(LIST_POISON1和LIST_POISON2是内核空间的两个地址)。而list_for_each(pos, head)中的pos指针在遍历过程中向后移动,即pos = pos->next,如果执行了list_del()操作,pos将指向这个固定位置的next, prev,而此时的next, prev没有任何指向了,必然出错。

  而list_for_each_safe(p, n, head) 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

#define list_for_each(pos, head) \
	for (pos = (head)->next; pos != (head); pos = pos->next)

  它采用了一个同pos同样类型的指针n 来暂存将要被删除的节点指针pos,从而使得删除操作不影响pos指针!

  这里要说明的是,哈希表也是链表的一种衍生,在list.h中也有相关的代码,在此不仔细讨论,读者可自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