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45 lines (214 loc) · 28.4 KB

乌合之众.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45 lines (214 loc) · 28.4 KB

乌合之众

诞生背景

作者

古斯塔夫·勒庞,之后我们称勒庞,法国人,1841-1931,本职是医学博士,但是实际在社会心理学的成就更大一些;思想是片面且激进的,是的,你很难看到一个写出世界级堪称开山鼻祖的心理学书籍的作者被形容成片面且激进。

作者 × 书 × 时代背景

本书出版于 1895 年,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到本书出版期间,法国仍然在持续政变(可以看到,勒庞在 30 岁的时候,经历了三代国王制度),人群被政治家煽动的狂热而躁动。 在勒庞眼中,这些变革仅仅是不同概念而已,含义模糊,对于这些变革,勒庞也是持否定态度,便产生了如此思想:支持精英反对大众,支持改良反对变革;

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适合形容勒庞:我们谴责勒庞,但是翻遍了他的著作。

法国历史时代表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1804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4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1830年) 奥尔良王朝(1830年-1848年),勒庞出生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本书出版 ...

本书的争议

本书争议较大,争议在什么地方?争议的点是什么?

  1. 书的思想:本书观点激进,同时由于书籍诞生时间距今较长,很多的思想理论已经不同今日了。我们要做的,只需要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了解作者思想的产生与目标。
  2. 作者这个人,像上面作者章节介绍的一样,勒庞本人是片面激进的,原因在于,不光搞性别独立:认为妇女与儿童是傻子;也搞血缘歧视:认为英国人的血统的聪明,英国人的革命是成功的;
  3. 但是这些争议并不是书本本身的争议,这些争议来自于:我们在这个年代以上帝视角回顾作者所在年代带来的场外信息。

关于争议,我个人观点并不在乎争议的结果,关注结果容易让我成为阵营的一员,便是乌合之众;并不能让我以局外人的身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观点。而我,只需要关注争议的爆发点与过程即可。

内容

导言

思想:证明群体心理学是值得研究的

政治、文明变革的本质是思想的变化;而思想变化的因素则有两个:宗教、社会信仰的毁灭或者现代科学的新发现,这两个因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存和思想的条件。

我们对未来社会的思想基础一无所知,但无论如何都必须要考虑到群体的力量。我们将要进入的时代,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为什么说进入的时代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勒庞所处的年代,群众已经全面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这些群众实质上强势地转型成为了统治阶级; 群众做了什么就成为了统治阶级呢?群众成立了各种社团,让政府当局在它面前缴械投降;成立工会,置一切经济规律于不顾,开始决定劳动与工资;此时议员已经失去了主动性和独立性。

迄今为止,摧毁一种腐朽的文明,一直都是群体的明确任务;而创造并指导文明的,则一直就是一小群知识贵族,而非群体。群体的力量只是表现在破坏性上,他们的规律总是退回到野蛮的时代。

当前群体心理学的状态勒庞给出了描述:

  1. 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是远离群体的,于是便忽略了群体。
  2. 世界上的伟人,帝国的创建者,他们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群体有本能的认识,并且认识精准。

只有对群体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才能理解法律和制度对他们的作用是多么微不足道,才能明白为什么,群体所能容忍的是:既不十分清楚易懂又显得负担最小的办法。

整个导言整理下来是这样一个顺序:

  1. 文化变革的因素--介绍文化变革
  2. 文化变革带来了新的社会,需要考虑群体力量--文化变革引出群体
  3. 群体是做什么的?主要用于摧毁--描述群体
  4. 目前群体心理学的状态,没有相关的 有产出的研究--群体引出方案,方案现状
  5. 要了解群体心理学--方案收益

第一卷 群体心理

介绍群体,这里的群体就是乌合之众,字面意思,贬义,不需要过多解释

第一章(2023-02-09)群体的一般特性

提要:个体数量上的累计并不构成群体;群体中的个体会个性消失,心智下降,情感变化;

  1. 关于心理学上群体的定义,作者并没有很好地阐述,而是用一些特征来反向定义群体:
    1. 仅仅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一群人的聚集呈现了与组成这群人的个体差别很大的新特征。
    2. 所有人的情感和思想朝向同一个方向,而个性消失。
    3. 比如商场购物的一群人,并不能构成群体;如果此时发生火灾,大家都朝向同一个方向,那么这些人就构成了一个群体。
  2. 不同的群体也有着共有的特征(群体心理描述并不是容易得事情是因为群体形成的复杂性):
    1. 群体中的个体是具备一种集体心里,与他们独处状态下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2. 个体在成为群体之前,有些思想是不会产生的。
  3. 群体特征的形成原因(这块我觉得很绕,首先需要一定现代心理学,其次我这版本翻译的可能也不太好)
    1. 我们日常的很多作为都是无意识现象。
    2. 有意识:教育成果;无意识:宗教政治道德爱憎,伟大的数学家并不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
    3. 而个体在形成群体之后,个体才智弱化,异质性淹没在同质性之中,无意识品质占了先机。
  4. 那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
    1. 形成群体的个体会觉得自己获得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从而敢于随心所欲;而独自一人,则会节制。
    2. 传染现象。
    3. 暗示,群体中个体得到的暗示都是同样的,而且通过相互作用获得力量,在群体中,这种冲动更难以抗拒。
  5. 最后进行了总结:
    1.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个体。
    2. 但是在情感上,群体可能会比个体更好或者更坏,取决于环境与暗示。

第二章(2023-02-12)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

对群体的特征进行仔细研究

  1. 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1. 关于冲动:之前说过群体几乎是受无意识动机支配的,对无意识动机影响更大的是脊椎神经而不是大脑;其实个体的无意识动机也是这样的,但是大脑会告诉他不能屈服。
    2. 关于易变:因为对于群体的刺激因素千差万别,而群体总是屈从这么刺激,所以群体极为多变。
    3. 群体还不会承认,因为群体数量上的优势带给他们势不可挡的感觉,群体可以杀人劫掠。他们没有办法理解愿望和实现愿望之间会有什么问题。
  2. 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1. 群体总是处于一种期待别人关注的状态中,因此容易受到暗示;暗示的起点开始于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随后便是一个相互传染的过程。
    2. 对于群体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神话就可以在群体中传播,而简单的事情在经过群体的众口评书之后就彻底变了样。
    3. 比如受到暗示发生错误认知的情况经常发生在妇女和儿童,正是感情用事的这些人;比如儿童始终在撒谎,虽然没有恶意,但确实是在撒谎。
  3.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天真
    1. 群体的感情呈现简单和夸张的双重特性,因此他们无法做出细致:的区分,也看不到中间的过渡状态。
    2. 情感一旦表现出来,它所明确赞成的目标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增强自己的力量。
    3. 群体感情的狂暴也会因为责任感的全面缺失而强化,在群体中白痴,会从卑微中解脱出来,充满残暴,短暂又巨大的力量。
    4. 群体的夸张倾向,常常被用作一些恶劣的感情,这是原始人遗传的残渣;
    5. 群体在对待自己的应用时,也会苛求同样的夸张,观众常常要求英雄表现出生活中不存在的勇气和道义。
  4.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1. 因为对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荒谬这样的问题不存在疑问,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力量强大,于是群体便像对自己的偏执一样也对自己的理想同样赋予了权势效应。
    2. 群体对专横和偏执一直都是有明确的认识的,他们对权势俯首帖耳,但是仁慈却很少能感动他们,因为仁慈对于他们是软弱的表现。这也体现了群体的恃强凌弱的特点。
    3. 群体不停地变来变去,但是也只会影响到表面化的事情。
  5. 群体的道德
    1. 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是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下来并蛰伏在每个人身上的,是本能;对于个体来说,满足这样的本能是危险的。但是在群体,他们已知自己不需要负责,便会彻底放纵,因为我们不能把破坏性的本能施加在同胞身上,我们便会把这些发泄在动物身上。
    2. 群体对个体也存在道德净化的作用,比如一次集会,大家都是规规矩矩的,即便是来了粗鄙的人,也会变得细声细语。
    3. 不过如果群体很有理性,不再受无意识因素的左右,不再毫不讲理,并且考虑利益的话,那么我们人类也不会再有任何历史可言了。

第三章(2023-02-20)群体的思想、理性与想象力

  1. 群体的思想
    1. 所有文明都是屈指可数的几种主体思想的产物,而且这些思想极少更新。
    2. 这些思想分为两大类,
      1. 一类是临时影响造成的转瞬即逝的辅助思想
      2. 另一类是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
    3. 无论给群体什么思想,只有在绝对的、毫不妥协、简单明了的条件下,它们才能产生影响力。之后这个思想被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之后才被群体接受。
    4. 这些形象化的思想,没有逻辑上的相似性和连续性,而是具备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解释了最矛盾的在群体中竟然可以同时存在。
    5. 矛盾的思想并不是专指群体,受到高级教育同时也是宗教信仰狂热的印度人,也呈现了这样矛盾的思想。
    6. 思想只能以简单的形式呈现,才能被群体理解,因此都需要一些改造才能让新思想流行起来。尤其是当高深的哲学或者科学为了迁就群体的智力,要进行重大的修改。
    7. 现实中基本不存在思想等级制度这样的事,思想没有孰高孰低。从社会角度看,思想的等级价值也没有意义;而是要考虑思想所产生的效果。
    8. 切莫以为,当一种思想的正确性得到验证,就可以在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身上产出卓越的效果。一项证据如果是简单明了的可能被有教养的人接受的,但是他无意识的自我很快就会把刚转变的东西带回到他原来的概念里。实际上,他处在前期思想的影响之下,这些思想都已经变成了感情,而影响到我们言行举止最隐秘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思想。
    9. 思想的树立和根除差不多需要同样的时间。
  2. 群体的理性
    1. 群体没有推理方式,比如从经验中得到冰这种物质放在嘴里会融化,于是认为同样是透明物质的玻璃放在嘴里也会融化;凭空想象。
    2. 群体没有推理能力使他们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批判精神,也就是说,让他们无法从错误中辨别出真理,也无法对任何问题形成精准的判断。
    3. 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只是那些强加给他们的判断,从来都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的判断。
  3. 群体的想象力
    1. 群体会司空见惯的认为,最不可能的事情就是最刺激的事情。这就是各种事件中那些不同寻常的、传奇式的方面总是最令群体印象深刻的原因。
    2. 实际上,对文明稍加分析便知,真正支持起文明的,正是那些传奇和神话。在历史上,表象总比真相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虚幻的时刻总是多于真实的时刻。
    3. 激发群众想象的无论是什么东西,所呈现的方式,必须是:令人震惊而且鲜明的形象,这种鲜明的形象不能具备任何多余的解释,或者用恰当的例子来辅助定义;上百个小意外对群体的想象不会有丝毫的触动,而单单一个很大的罪行却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4. 所以激发群体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而是他们发生和引起他们注意的方式。掌握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就可以掌握驾驭他们的艺术。

第四章(2023-02-27)群体信仰所呈现出的宗教形式

  1. 偏执与狂妄是宗教情感必然的伴侣。
  2. 因为群体的信仰呈现出盲目的顺从、极端的偏执以及对狂热宣传的需要,所以认为群体的信念都具有某种宗教形式。
  3. 宗教之所以能立住脚,仅仅是因为他们成功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4. 群众首先需要一个神。
  5. 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来没有失过手。

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加深层次,从信念以及高度聚合出的思想维度上来介绍群体

  1. 间接因素:能让群体接受某些信仰,并且使其难以接受其他信仰的因素。这些因素为这样的场景提供了基础:群体突然冒出新的观念。
  2. 直接因素:能够对群体进行实际说服的资源。出现在:长期的预备性工作。

第一章(2023-02-27) 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 种族:种族必须被列为第一位,种族带来的文明都只是种族气质的外在表现。
  2. 传统:由种族的综合作用产生。
    1. 民族是由过去的时间创建出来的一个有机体,因此就像任何有机体一样,只能通过缓慢的遗传积累过程发生变化。
    2. 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的气质还是文明都不可能存在,因此人类的关注点:
      1. 建立某种传统结构
      2. 当有益的成果消耗殆尽之后,再摧毁这种传统
    3. 没有传统不成文明,打破传统进步文明。
    4. 作者认为,对于民族,理想的状态是保留传统,用令人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的改变。这种想法实现起来很困难。
    5. 最好地反映传统的力量对群体心态的影响例子:那些庙堂之上的偶像与宫廷里的暴君都可以在顷刻之间被打碎;但是统治着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主宰,可以避开反叛的所有打击,只向时光的腐蚀低头。
  3. 时间:因为作者本身是个医学博士,所以讲社会领域类比了生物学领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时间是最有力量的因素之一;是唯一的创造者和毁灭者。
    1. 时间至少为意见和信念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这就是为什么某些思想在一个时代能够实现,而在另外一个时代不能实现的原因。
    2. 时间积累了信仰和思想的碎片,从而在某个特定的时代产生它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出现并不是全凭运气,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4. 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制度可以对社会存在的不足进行补救、国民的进步是改善制度带来的结果、社会的变革也可以通过各种法令来实现。
    1. 一个民族根本没有能力真正的去改变其各种制度,毋庸置疑,以暴力革命为代价,也只是改变了制度的名称,但是本质如故。
    2. 在炮制那种千篇一律的宪法上浪费时间是一种幼稚的行为,是物质的修辞学家的无效劳动。我们应该明智的让必要性和时间两个因素发挥作用,它们将承担起精心完善宪法的责任。
    3. 制度影响群体的思想,但是这种方式产生影响的并不是制度,真正影响群众思想的是各种幻觉和语言,尤其是语言。
  5. 教育:作者以塞纳(Seine)一个地区举例,就有 2w 名男女教师失业,他们看不起农田和工厂,只想着依靠国家解决生计。能拿到聘用书的人是少数的,那就意味着怨气是巨大的。于是这些人做好了参与任何革命的准备,他们不管谁是领头的,也不管目的是什么。掌握一些排不上用场的知识是促使人们造反的确定无疑的方式。
    1. 作者于泰纳先生持有相同的观点:思想只有在自然而且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促进思想的成长需要年轻人在工厂、工地、医院目睹各种工具、材料、操作,面对着顾客、工人、劳工,从而得到视觉、听觉、触觉而得到最细微的认知,这些是在无意识中获得的,悄无声息的成长。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这些细节,琢磨进而在头脑中形成轮廓,再次产生暗示,形成新的组合、发明。
    2. 而那些被关在学校里的正是浪费了决定性的那几年,这是描述被淘汰的。
    3. 而那些成功的:需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怀揣着对各种科学的敬畏,并且展示出人类全部的知识;实事求是,他们在那两个小时里,几乎掌握了这些知识,但是一个月后,他们便不再这样,他们不能再一次通过考试,头脑里的知识在不断地流失,同时又没有可替代的,他们精神力衰退,丰富的成长能力枯竭了
    4. 作者推荐:实物教学,如果他们不能走的更远,他们就会成为工人或者领班,但是如果天资过高,他们便会成为工程师,与将个人前程完全取决于他在 19 20 岁时的几个小时的考试,这样的办法更加民主,对社会也更加有利。
    5. 群众的思想是提高了还是恶化了,部分是由于教育和培养的原因。

第二章(2023-03-10)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1. 形象、言辞和套话:定义最模糊的言辞有时反而影响更大,例如:民主、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它们的含义模糊,然而可以肯定,这几个剪短的词语的确有着神奇的威力,他们似乎包含了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
    1. 说理和论证无法战胜默写言辞和套话,只要一听到它,每个人都肃然起敬,它们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宏伟壮丽而又模糊不清的形象,也正是这种模糊不清使它们具有神秘的力量。
    2. 并不是所有的言辞和套话都能唤起形象的力量,这时它们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声音,这样主要作用就是免除使用者思考的义务,用年轻时学到的少量套话和老生常谈把自己武装起来,我们便拥有了应付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再也不用费心去思考。
    3. 因此,当群体因为政治动荡或者信仰变化从而对由某些言辞唤起的形象感到厌恶的时候,对于真正的政治学家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换个说法。
    4. 政治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用流行用语为群体对其名称忍无可忍的事物命名。言辞的威力如此强大,只要选择得当,足以使最可恶的事物改头换面,变得被群众接受。
    5. 在同一时期,在文明程度相当但民族不同的各个民族中间,同样的言辞所对应的常常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思想。群众使用最多的那些言辞,在不同的民族中拥有的含义差异最大。
  2. 幻觉:在个民族烟花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基本上不是真理,而是荒谬。
    1. 今天的社会主义如此强大的原因在于,它是唯一活下来的幻想,它的力量主要在于一件事情:其领袖都是足够无知的人,敢于为人类承诺真正大胆的幸福。
    2. 如果荒谬误导群众,群众就崇拜荒谬,谁能想他们提供幻想,谁就能轻易统治他们,谁摧毁他们的幻想,他们就毁灭谁。
  3. 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的确认,让幻想破灭的有效办法,一代人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是没用的。
  4. 理性:逻辑对群体不起作用
    1. 群体是不受推理影响的,而且只能理解用各种思想简单拼凑起来的观念。那些知道如何影响群体的演说家总是诉诸于他们的感情而不是他们的推理。
    2. 群体不受理性这件事情我们是否需要完全的遗憾呢?并不是完全的遗憾,因为人类走上文明之路正是由幻觉造成的激情和愚蠢顽固,在造就文明这条路,幻觉毫无疑问正是必需品。幻觉正是引领我们的无意识力量的产物。
    3. 因而,让我们把理性留给哲学家,不要过分纠缠它在人类统治中的干预作用。作为所有文明主要动因的那些感情并不是由理性打造,这些感情包括:尊重、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热爱。

第三章(2023-03-13)群体的领袖及其说服的方式

领袖发挥作用的方式:断言、重复、传染

  1. 群体的领袖: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生物聚集在一起,都会本能地置自己于一个领袖的领导之下。
    1. 领袖是形成各种群体组织的第一要素,也为群体组织在各种派别中选择了道路。同时领袖知道群体,群体就像温顺的羊,没有一个领头的就什么都做不了。
    2. 我们所说的领袖,更常见的是实干家而非思想家。他们天生并不具备敏锐的远见卓识,而且也不可能具备,因为这种特质一般会导致优柔寡断。
    3. 老百姓总是愿意听从一直坚强的人的指令,而他也知道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群体丧失了自己所有的意志,本能求助于一个具备他们所缺乏的品质的人。
    4. 环形信仰一直以来都是伟大领袖的职责。
  2. 领袖发挥作用的方式:断言、重复、感染
    1. 当想要暂时煽动一个群体的时候,让他们采取任何性质的行动,比如掠夺宫殿等就必须用快速的暗示来影响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效的就是榜样。
    2. 断言越是简明扼要,证据和证明就看上去越乏力,它也越是有力量。
    3. 然而除非持续不断地重复,而且要尽可能用同样的措辞,否则断言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
  3. 威望:威望可以分为两类,先天的威望和人格的威望
    1. 先天的威望是最为常见的,一个人只要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拥有一定的财富、头衔,仅仅这些事实就可以赋予他的威望。
    2. 而人格威望只有少数人具备,与头衔和权力无关的品质,它能使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人施以幻术。
    3. 威望的产生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很多的因素,其中,成功总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成功是威望的垫脚石,这就是说,一旦不能成功,威望几乎随之消失,并且,威望越高,受到的反作用也会加强。因为群众会把失败的英雄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并会因为曾经向这个威望点头哈腰而事实报复。
    4. 威望也可以在探讨中被消磨掉,但是时间会长一些。然而探讨的力量是极为可靠的。从威望遭到质疑的那一刻起,威望便不再是威望。那些保持威望的人从来不能容忍任何的讨论。威望为了让群众敬仰,就必须与群众与探讨保持距离。

第四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变化范围(2023-03-20)

信念的不变性决定了文明的进程,并根除它们面临的困难,即便是这种信念在哲学上表现出的荒谬也并不会阻碍信念的传播

  1. 坚定的信念
    1. 群体的信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恒古不变的信念,这种信念上便是整个文明,例如过去的封建主义、基督教;另外一种是短暂的而且处于变化的主张,它们通常是一般性概念的成果,这种概念在每个时代都是层出不穷的,并且反复出现、消失,永不停止。
    2. 一场革命其实是一种信念的末日:革命与信念是形影不离的,信念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改革它们,也只有信念几乎不能控制人们心灵的时候革命才有作用。革命只是对几乎被废除的东西进行最后的清扫。
    3. 信念开始衰落的确切时间是很容易辨别的,这个时间就是信念的价值开始受到质疑的那一刻。
    4. 信念的真实性甚至不如一本小说,信念只有在不受到检查的条件下才能存活。
  2. 群体意见的变化无常
    1. 当前时代,群体舆论风云变幻的情况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原因有三:
      1. 过去的信念正在失去影响力,而且愈演愈烈。
      2. 群众的势力不断地增长,而且越来越没有办法制约住群众势力的发展。
      3. 传媒的蓬勃发展,传媒具备暗示的作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的舆论都成了过眼云烟。
    2. 对舆论引导的确实,加上信念毁灭的消失,最终结果就是对一切秩序的认识都存在极端的分歧
      1. 没有文化的阶层,才能够自称为信念坚定的拥护者。
      2. 中层以及受过教育的人,极端不稳定。
    3. 那些具有真诚的、强烈信念的人,与那些矢口否认,评头论足的人以及麻木不足的人相比,能够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4. 考虑到群众拥有的势力,如果一种信念想要获得足够的威望,那么这份信念很快就会被赋予专制的权利,所有的东西都会对这份信念俯首帖耳,并且终止对于这份信念的讨论。

第三卷

特定一些群体的案例与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划分

群体的划分: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

  1. 异质性群体:比如街头群体
    1. 本书中一直讨论的便是这类群体。
    2. 基本因素即种族的因素,正是由于种族精神的强大,群体的次要属性显得并不突出。
  2. 同质性群体:派别,身份团体,阶级

第二章 罪犯团体

第三章 陪审团群体

第四章 选民群体

第五章 议会

名句提炼

理由:本书年代久远,作者思想片面集中,对群体存在偏见,故不做提炼。具体这本书在你眼中是什么样的意义,由你亲自沉浸吧。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在我眼中,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带我入门心理学的垫脚石,而并非真正的剖析群体心理学的书籍,之所以说是垫脚石而非书籍,是因为:

  1. 我并不觉得作者的剖析多么的正确,多么的理性,多么的清晰易懂,多么地能被我理解;因为社会在进步的原因与生物在进步的事实是相辅相成的,作者表达的本质其实是群体中的个体在形成群体时群体属性与个体属性的分配情况,随着生物的进步与社会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个体个性的丰满,个体在形成群体之后相较于作者所在年代仍然具备了更多的个体属性,个体在群体中也更不容易迷失自己,与作者所在年代的群体中的个体并不相符。
  2. 这本书是我了解心理学的开始,之后每当我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我必然会回想起这本书,穿越回今天,此时此刻,我写下这段书评的时光;

书本之内,它对我的意义仅仅是描述和定义了群体,什么是群体,群体有怎么样的特性,如何领导群体...

书本之外,便是作者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我最欣赏的部分,思维开阔且严谨,这是我最喜欢的人格,庞大而浓缩;

有人读书,读的是书本;有人读书,读的是作者;我是后者,我喜欢观察人,个体的独特经历带来了人群的丰富决定,正是这些丰富的决定触发了丰富的事情,而非事情本身。

在我力所能及的可摄取知识的范围内,我并没有找到有人和我同样的想法:我欣赏作者理解事物的角度,作者在我眼中足够的聪明,而阐述又不清晰; 但是,我并不欣赏作者关于群体出现如此心理的剖析,甚至其实作者并没有剖析什么(这里注意,我并不认为时间、民族、宗教、无意识等着手点是剖析这些事情的角度)

好啦,写到这里屏幕突然黑了一下,黑了的屏幕加上反光让我看到看着这些文字的我自己,没什么比自己亲自参与到一件事情更能让自己兴奋的事情了, 写了一堆却没有什么意义能够参透,这就是我对作者对群体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解,也是我此时此刻对人生的理解。 期望有朝一日,我能参透自己的人生,或者干脆放弃参透自己的人生,找到真正让我平稳的高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