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这一段开始,是讲写文章的方法。我以前常告诉新闻界的朋友,写社论就要“杂而不越
”,尤其是写大文章的道理,取材的角度,下笔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学问。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
”。“名
”的意思,在这时可以说是“用字遣辞
”,一个名词、一个小掌故、或者讲道理、理论,引证得很准确。“杂
”是很广泛,包罗很广,能照顾全面;“不越
”是不会过分,没有超过范围,没有不得体、不离谱,等等。
“于稽其类
”,引用资料的正确性,说话要有根据,不要乱讲,在写同类的东西时,似是而非的关键之处,要能辨别,能剖析。
这是孔子研究《易经》,及研究文王周公著作的心得。
“其衰世这意邪?
”孔子的《春秋》言三世,就是太平世、升平世、衰世。衰世就是乱世,就像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如果按孔子所定三世的标准,大同世界就是太平盛世,但是很难做到。西洋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孔子的太平盛世,恐怕永远是人类挂在那里的一个目标。所以我经常比它为驴子的红萝卜。一个赶驴车的乡下人,因为驴子不肯走,他便在前面吊一个红萝卜,驴子为了吃那个红萝卜,就只好拼命向前走。但是,这个红萝卜目标很难追求得到。
普通历史上的小升平,如果十年二十年没有战争,人民的生活就能获得安定。但是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三十年不变乱的,要想安定很难。十二年是一纪,三十年是一世,这是古代的观念。现在把一百年叫一个世纪,这是西文人的观念翻译过来的。
讲到衰世,钱穆先生曾说庄子、老子、《易经》的“三玄之学
”是衰世之学。我就讲笑话说:如果三玄之学是衰世之学,那四书五经也可以称为忧患之书了,因为四书五经的学问都是从忧患中来的。钱先生这么讲也有他的根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其衰世之意邪
”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