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read every piece of feedback, and take your input very seriously.
To see all available qualifiers, see our documentation.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开源共同体 一种具有共同目标、愿景、与价值观的开源组织
<开源>在特定开源项目上的积极贡献者。 通过积极贡献提交记录、议题等参与开源项目贡献,受到项目团队核心成员认可的贡献者。
开源项目上的核心贡献者,拥有对开源项目上所提交内容接受或拒绝的权力,了解开源项目架构、目标和发展策略,能够对开源项目上提交的patch、commit、issue/bug等内容进行审核,掌握该开源项目核心技术的贡献者。 注:部分社区也称核心贡献者为approver。
提供贡献从而促进开源项目发展的任何个人或法人实体。
<开源>特定开源项目的负责人。 注1:项目管理者对开源项目架构、目标和发展规划具有清晰的认知,拥有提名核心审查者及其对开源项目内容审核的权力。 注2:也称项目管理者为maintainer。
<开源>行使开源许可证所授予权限的个人或法律实体。 注:在许可证实例中一般称为“您”及“接收者”。
开源社区在推动开源软件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在整个开源生态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当前我们所身处的数字化时代几乎都是由开源社区孵化的开源代码作品所构建的,伴随着开源运动在中国的落地与发展,开源社区正处于从早期的无序发展向有序发展的过渡阶段,呈现出今天的开源社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开源社区不仅是开源文化传播和开源软件开发的重要载体,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它在分类方式上具有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研究角度,将开源社区划分为不同类型。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区的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对开源软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尽管“开源”一词最早出现于1998年,但开源的历史仍可再向前追溯三十载。20世纪80年代,围绕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推出的操作系统Unix,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与开发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与交流,形成了成百上千个衍生版操作系统,以满足自身异质性需求。1991年,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莱纳斯·托瓦兹(LinusTorvalds)开发出具有奠基作用的操作系统Linux,并公开全部代码,进而将自由软件运动推向顶峰。但随着运动的推进,人们越发感觉到“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一词不仅会产生歧义,更会阻碍企业、政府等主体的融人。为此,该运动的领导层于1998年在硅谷召开集会,一致决定将“自由软件”更名为“开源软件”,标志着自由软件运动正式过渡为开源软件运动。当时的Linux操作系统、桌面办公软件(GNOME、Open0fice)和浏览器(Mozilla)作为开源项目的主战场,掀起了第一波开源的浪潮随着开源项目规模的不断壮大,开源社区也逐渐形成。此后,围绕各类开源软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自发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在线社区组织,旨在软件世界里构建起一个自由、透明的价值共创网络。
开源社区通常涉及参与者、项目与基础设施三个重要元素,其由参与者组成,围绕开源项目聚集,依托基础设施协同。当人们同意共同构建和改进开源软件时,开源社区就形成了。大多数开源软件社区没有正式的成员资格申请或批准流程。通常来说,人们参与项目的方式很简单,比如修复软件代码中的错误,为应用程序创建新功能,编写和完善文档,在会议和其他活动中宣传项目等工作。个人参与社区的动机各有不同,一部分人参与开源社区是因为软件工作是他们工作的范畴,或者是因为他们的组织雇佣他们来开发软件,又或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依赖于软件的良好运行;一部分人参与开源社区为了学习和提高个人技能: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社交,或者为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开源社区围绕开源项目展开,因此社区发展需要依托一个好的项目,一个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可以吸引足够多足够优秀的人来一同建设。开源基础设施涉及开源代码托管平台、技术社区(包括网站、问平台、技术图谱)、工具产品(包括开发工具、代码安全工具等)。基础设施影响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如在早期阶段,参与者仅能从文档了解项目,现如今介绍文档已经不仅限于文字形式,参与者还可以通过视频或即时通信技术直接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界已对开源社区形成了具有高度趋同性的定义开源社区一般指围绕开源共识,受共同实践所驱动,以软件源代码为核心,由地缘空间分散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开发者根据相应的开源软件许可证协议,以民主、合作的形式进行软件的共同开发、维护、增强等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的网络平台,同时也能为成员展开交流学习与共同治理的网络组织。
参与者:参与者是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既包括开发者、用户、维护者,也包括贡献者和测试者。 基础设施:开源社区的基础设施通常指的是支撑其运作的技术平台、工具与服务,例如代码托管平台、问题追踪系统、文档管理工具等。 规则与制度:每个开源社区都有相应的规则与制度,确保社区的有序运作,促进公平协作。这些规则通常涵盖贡献流程、代码审查规范、版权与许可证等方面。 运营:社区的运营涉及到管理者如何协调项目的进展,调动社区的资源,吸引新成员,并维持社区的活跃度。 评价:对社区及其成员的评价机制决定了社区内贡献者的激励方式,通常包括代码质量、活跃度、贡献数量等方面的衡量标准。
用户型:用户型社区主要是开源爱好者自发形成的小型社区,以知识分享、经验交流和传播开源文化为主要目标。 项目型:项目型社区主要是指聚焦特定开源项目的社区,该社区一般包括代码贡献和协作、集成测试、应用实践、用户反馈等核心功能,大部分项目型社区由背后的机构或企业来资助或直接运营。 门户型:门户型社区平台是指具备开源代码、项目孵化、开源治理、媒体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社区,其他垂直小众社区也在该社区平台构建自己的影响力。
中国的开源社区起初以 Linux爱好者为主导,最早出现于1998年。早期中国的社区多为个人爱好者兴办,社区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中国第一代社区的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大多销声匿迹。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开源的项目和技术呈现百花齐放之盛况,从数据库到中间件、从前端到后端、从编程语言到编译器、从物联网到微服务、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开源的技术和项目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在此趋势下,自2008年起,中国第二代开源社区纷纷登场。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AI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开始涌现出大量开源项目的开发者,开源社区进入第三代。典型代表包括开源中国社区、木兰开源社区、GitCode、OpenI 启智开源社区等。第三代社区的典型特征是在社区运营和管理上更加中立和平衡,且社区内包含不同来源的众多开源项目。
用户型社区最为典型的有开源社、GoCN社区、Python 中国社区、龙芯俱乐部等,多数仍然属于第一代开源社区。 项目型社区最为典型的有欧拉(0penEuler)社区、0penHarmony社区、Apollo社区、Apache SkyWalking社区、华为MindSpore社区等,属于第二代开源社区的典型。 门户型社区平台中最为典型的有开源中国社区、木兰开源社区、OpenI 启智社区鹏城汇智平台等。其中部分具有第三代开源社区的特点,通常包含众多不同来源的开源项目,同时也接受开源项目的捐赠和托管。
开源社区作为数字化时代创新与协作的核心力量,推动了开源项目的蓬勃发展,构建了一个开放、透明、合作的技术生态。通过对开源社区的术语和定义的解析,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内涵和运行机制。开源社区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更是开源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参与者、项目、基础设施、规则与制度的协同作用下,开源社区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不断演化与壮大。
从分类角度来看,开源社区可以依据类型(用户型、项目型、门户型)和组成部分(参与者、基础设施、规则与制度、运营、评价)进行划分,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结构与运行模式。通过不同层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区的多样性,并洞察其对开源项目及其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中国,开源社区的发展已经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自发爱好者社区到如今的多元化、规模化的开源生态体系,中国的开源社区在技术创新、协作模式、社区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展望未来,开源社区将在推动开源项目持续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推动全球开源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源社区:研究脉络、知识框架和研究展望:https://qks.sufe.edu.cn/mv_html/j00002/202102/262b9159-326c-4976-bab5-18ba0e0f2f12_WEB.htm?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开源文化与开源社区:https://www.51cto.com/article/315611.html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术语和定义
1.1 开源社区
开源共同体
一种具有共同目标、愿景、与价值观的开源组织
1.2 成员
<开源>在特定开源项目上的积极贡献者。
通过积极贡献提交记录、议题等参与开源项目贡献,受到项目团队核心成员认可的贡献者。
1.3 核心审查者
开源项目上的核心贡献者,拥有对开源项目上所提交内容接受或拒绝的权力,了解开源项目架构、目标和发展策略,能够对开源项目上提交的patch、commit、issue/bug等内容进行审核,掌握该开源项目核心技术的贡献者。
注:部分社区也称核心贡献者为approver。
1.4 贡献者
提供贡献从而促进开源项目发展的任何个人或法人实体。
1.5 项目管理者
<开源>特定开源项目的负责人。
注1:项目管理者对开源项目架构、目标和发展规划具有清晰的认知,拥有提名核心审查者及其对开源项目内容审核的权力。
注2:也称项目管理者为maintainer。
1.6 用户
<开源>行使开源许可证所授予权限的个人或法律实体。
注:在许可证实例中一般称为“您”及“接收者”。
2、标准解读
2.1 基本知识(知道)
开源社区在推动开源软件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在整个开源生态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当前我们所身处的数字化时代几乎都是由开源社区孵化的开源代码作品所构建的,伴随着开源运动在中国的落地与发展,开源社区正处于从早期的无序发展向有序发展的过渡阶段,呈现出今天的开源社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开源社区不仅是开源文化传播和开源软件开发的重要载体,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它在分类方式上具有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研究角度,将开源社区划分为不同类型。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区的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对开源软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尽管“开源”一词最早出现于1998年,但开源的历史仍可再向前追溯三十载。20世纪80年代,围绕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推出的操作系统Unix,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与开发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与交流,形成了成百上千个衍生版操作系统,以满足自身异质性需求。1991年,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莱纳斯·托瓦兹(LinusTorvalds)开发出具有奠基作用的操作系统Linux,并公开全部代码,进而将自由软件运动推向顶峰。但随着运动的推进,人们越发感觉到“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一词不仅会产生歧义,更会阻碍企业、政府等主体的融人。为此,该运动的领导层于1998年在硅谷召开集会,一致决定将“自由软件”更名为“开源软件”,标志着自由软件运动正式过渡为开源软件运动。当时的Linux操作系统、桌面办公软件(GNOME、Open0fice)和浏览器(Mozilla)作为开源项目的主战场,掀起了第一波开源的浪潮随着开源项目规模的不断壮大,开源社区也逐渐形成。此后,围绕各类开源软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自发形成了数以万计的在线社区组织,旨在软件世界里构建起一个自由、透明的价值共创网络。
2.2 深入理解(理解)
开源社区通常涉及参与者、项目与基础设施三个重要元素,其由参与者组成,围绕开源项目聚集,依托基础设施协同。当人们同意共同构建和改进开源软件时,开源社区就形成了。大多数开源软件社区没有正式的成员资格申请或批准流程。通常来说,人们参与项目的方式很简单,比如修复软件代码中的错误,为应用程序创建新功能,编写和完善文档,在会议和其他活动中宣传项目等工作。个人参与社区的动机各有不同,一部分人参与开源社区是因为软件工作是他们工作的范畴,或者是因为他们的组织雇佣他们来开发软件,又或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依赖于软件的良好运行;一部分人参与开源社区为了学习和提高个人技能: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社交,或者为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开源社区围绕开源项目展开,因此社区发展需要依托一个好的项目,一个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可以吸引足够多足够优秀的人来一同建设。开源基础设施涉及开源代码托管平台、技术社区(包括网站、问平台、技术图谱)、工具产品(包括开发工具、代码安全工具等)。基础设施影响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如在早期阶段,参与者仅能从文档了解项目,现如今介绍文档已经不仅限于文字形式,参与者还可以通过视频或即时通信技术直接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界已对开源社区形成了具有高度趋同性的定义开源社区一般指围绕开源共识,受共同实践所驱动,以软件源代码为核心,由地缘空间分散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开发者根据相应的开源软件许可证协议,以民主、合作的形式进行软件的共同开发、维护、增强等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的网络平台,同时也能为成员展开交流学习与共同治理的网络组织。
2.2.1 按组成分类
参与者:参与者是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既包括开发者、用户、维护者,也包括贡献者和测试者。
基础设施:开源社区的基础设施通常指的是支撑其运作的技术平台、工具与服务,例如代码托管平台、问题追踪系统、文档管理工具等。
规则与制度:每个开源社区都有相应的规则与制度,确保社区的有序运作,促进公平协作。这些规则通常涵盖贡献流程、代码审查规范、版权与许可证等方面。
运营:社区的运营涉及到管理者如何协调项目的进展,调动社区的资源,吸引新成员,并维持社区的活跃度。
评价:对社区及其成员的评价机制决定了社区内贡献者的激励方式,通常包括代码质量、活跃度、贡献数量等方面的衡量标准。
2.2.2 按类型分类
用户型:用户型社区主要是开源爱好者自发形成的小型社区,以知识分享、经验交流和传播开源文化为主要目标。
项目型:项目型社区主要是指聚焦特定开源项目的社区,该社区一般包括代码贡献和协作、集成测试、应用实践、用户反馈等核心功能,大部分项目型社区由背后的机构或企业来资助或直接运营。
门户型:门户型社区平台是指具备开源代码、项目孵化、开源治理、媒体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社区,其他垂直小众社区也在该社区平台构建自己的影响力。
3、应用案例
中国的开源社区起初以 Linux爱好者为主导,最早出现于1998年。早期中国的社区多为个人爱好者兴办,社区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中国第一代社区的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大多销声匿迹。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开源的项目和技术呈现百花齐放之盛况,从数据库到中间件、从前端到后端、从编程语言到编译器、从物联网到微服务、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开源的技术和项目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在此趋势下,自2008年起,中国第二代开源社区纷纷登场。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AI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开始涌现出大量开源项目的开发者,开源社区进入第三代。典型代表包括开源中国社区、木兰开源社区、GitCode、OpenI 启智开源社区等。第三代社区的典型特征是在社区运营和管理上更加中立和平衡,且社区内包含不同来源的众多开源项目。
用户型社区最为典型的有开源社、GoCN社区、Python 中国社区、龙芯俱乐部等,多数仍然属于第一代开源社区。
项目型社区最为典型的有欧拉(0penEuler)社区、0penHarmony社区、Apollo社区、Apache SkyWalking社区、华为MindSpore社区等,属于第二代开源社区的典型。
门户型社区平台中最为典型的有开源中国社区、木兰开源社区、OpenI 启智社区鹏城汇智平台等。其中部分具有第三代开源社区的特点,通常包含众多不同来源的开源项目,同时也接受开源项目的捐赠和托管。
4、总结
开源社区作为数字化时代创新与协作的核心力量,推动了开源项目的蓬勃发展,构建了一个开放、透明、合作的技术生态。通过对开源社区的术语和定义的解析,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其内涵和运行机制。开源社区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更是开源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参与者、项目、基础设施、规则与制度的协同作用下,开源社区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不断演化与壮大。
从分类角度来看,开源社区可以依据类型(用户型、项目型、门户型)和组成部分(参与者、基础设施、规则与制度、运营、评价)进行划分,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结构与运行模式。通过不同层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区的多样性,并洞察其对开源项目及其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中国,开源社区的发展已经历多个阶段,从早期的自发爱好者社区到如今的多元化、规模化的开源生态体系,中国的开源社区在技术创新、协作模式、社区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展望未来,开源社区将在推动开源项目持续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推动全球开源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推荐阅读
6、参考资料
开源社区:研究脉络、知识框架和研究展望:https://qks.sufe.edu.cn/mv_html/j00002/202102/262b9159-326c-4976-bab5-18ba0e0f2f12_WEB.htm?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开源文化与开源社区:https://www.51cto.com/article/315611.html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