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 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 连而成的网络。在这些网络之间的通信协议可以是任意的。
- Internet(因特网)则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 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它采用TCP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 规则,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通过向ISP缴纳费用,拿到IP地址和通信线路,路由器等连网设备的使用权
同时,每个接入因特网的用户,也可以成为ISP,只需购买调制解调器或路由器这样的设备,让其他用户与之相连
-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对因特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因特网在制定其标准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面向公众。
- 因特网所有的RFC(Request For Comments)技术文档都可从因特网上免费下载;
- 任何人都可以随时用电子邮件发表对某个文档的意见或建议。
-
因特网协会ISOC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它负责对因特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其发展和使用。
-
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负责管理因特网有关协议的开发:
-
因特网工程部ETF,负责研究中短期工程问题,主要针对协议的开发和标准化
-
因特网研究部IRTF,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一些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制订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
- 因特网草案(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 建议标准(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A由
- 草案标准
- 因特网标准
只有一小部分RFG文档最后才能变成因特网标准
-
-
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 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 (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电话交换机接通电话线的方式称为电路交换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Switching)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不适合计算机传输数据,因为占用通信资源,却迟迟不使用,造成通信资源的浪费
- 电话交换的三个步骤
- 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
-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 优点
- 通信时延小
- 有序传输
- 没有冲突
- 适用范围广
- 实时性强
- 控制简单
- 缺点
- 建立连接时间长
- 线路独占,使用效率低
- 灵活性差
- 难以规格化
通常把表示消息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
-
步骤
-
发送方 构造分组,发送分组
-
路由器 缓存分组,转发分组
-
接收方
接收分组,还原报文
-
-
优点
- 无需建立连接
- 线路利用率高
- 简化了存储管理
- 加速传输
- 减少出错概率和重发数据量
-
缺点
-
引起了转发时延
-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
对于数据报服务,存在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的问题;
对于虚电路服务存在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
与分组交换类似,但对报文大小没有限制,也不分组,现代已很少使用该方法
-
优点
- 无需建立连接
- 动态分配线路
- 提高线路可靠性
- 提高线路利用率
- 提供多目标服务
-
缺点
- 引起了转发时延
- 需要较大存储缓存空间
- 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
简单定义: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互连:是指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数据通信 自治:是指独立的计算机,它有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可以单独运行使用 集合: 是指至少需要两台计算机
-
计算机网络的较好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 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 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 计算机网络所连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计算机,而是包括了智能手机等智能硬件
- 计算机网络并非专门用来传送数据,而是能够支持很多种的应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名种应用)
-
按交换技术分类
- 电路交换网路
- 报文交换网络
- 分组交换网络
-
按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
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给电信公司缴纳费用即可使用
-
专用网
不向外人提供服务
-
-
按传输介质分类
-
有线网路
包括双绞线网络,光纤网络等
-
无线网络
WIFI应用普遍
-
-
按覆盖范围分类
-
广域网(WAN)
可以覆盖一个国家,地区甚至几个洲
WAN是因特网的核心部分,为核心路由器提供远距离高速连接
-
城域网(MAN)
覆盖一个街区,或几个城市
通常作为城市骨干网,互连学校,企业,机构的局域网
-
局域网(LAN)
覆盖一个实验室,一幢楼,一个校园等
-
个域网(PAN)
即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在各人工作的地方,将属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 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
-
-
按拓扑结构分类
-
补充
-
时延计算公式 $$ 发送时延 = \frac{分组长度}{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 = \frac{信道长度}{电磁波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一般不计算 $$
-
时延带宽积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times 带宽 $$
-
网络当前时延与信道利用率之间的关系 $$ D为网络当前时延,D_0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U为信道利用率\ D = \frac{D_0}{1-U} $$
-
丢包率计算公式 $$ 丢包率 = \frac{一定时间范围内丢失的分组数量}{总分组数量} $$
-
分组丢失的两种情况
- 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码,被结点丢弃
- 分组到达一台队列已满的分组交换机时被丢弃,在通信量较大时就可能造成网络拥塞。
-
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
- 无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0
- 轻度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1%~4%
- 严重拥塞时路径丢包率为5%~15%
-
n个分组,m段链路,忽略处理时延,总时延的计算 $$ 总时延 = n个分组的发送时延 + 1个分组的发送时延 \times (m-1) + 1段链路的传播时延 \times m\ (假设分组等长,各链路长度相同,带宽相同) $$
-
- OSI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 TCP/IP体系结构
"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体系结构 | 解决问题 |
---|---|
应用层 | 解决通过应用进程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
表示层 | 解决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表示问题 |
会话层 | 解决进程之间进行会话问题 |
运输层 | 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 |
网络层 | 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上传输(路由)问题1 |
数据链路层 | 解决分组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 |
物理层 | 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的问题 |